Doctor_D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289390715

博文

钱伟长先生观点辑录(首期3篇)

已有 4171 次阅读 2020-9-29 11:55 |个人分类:教学|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钱伟长

编者按:本系列辑录选编了钱伟长先生在不同场合所发表的部分观点,资料来源包括钱伟长先生本人的《八十自述》,以及其公开署名的文章。摘录观点难免会出现以偏概全之感,因此,本文给出摘录出处,供感兴趣的读者了解详情;钱先生一生波澜坎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思考,本文所辑录的一些观点难免会受当时的形势影响,读者在阅读时应注意到时代背景的差异,请勿急匆匆的做键盘侠。部分文字因不同历史时期写法不同,有少许修改;部分文字在复制过程可能因软件识别问题,可能与原文不完全吻合,敬请谅解。

 

 

 

[1]钱伟长.再论弹性力学中的广义变分原理——就等价定理问题和胡海昌先生商榷[J].力学学报,1983(04)325-340.

作者一贯主张青年人的工作只要有一得之见,绝不能责备求全,而应尽速推荐发表,以求社会的理解和承认。

但是,我们科学工作者都知道,对客观真理的认识是没有止境的,对客观事务规律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

这次又整理了二十多年来的逐步深人的认识,写就这篇论文,……。当然,我并不认为这样认识是最后的,因为这里还有不少有意义的问题没有获得圆满的解决……

我们当然应该珍视国际同行的成就和意见,但是我们绝不能盲目迷信这些意见,科学发展史就是破除不正确的但被错误地公认为正确的意见而向前发展的。……我的意见是:我们应该重视权威的意见,但不要盲目迷信权威的意义。我们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逐步深入认识真理。

 

[2]钱伟长.新时期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J].科学·经济·社会,1984(01)17-21.

解放后知识分子一直被认为是改造的对象、批判的对象,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因此,三十年来知识分子是在运动里过日子的。“四人帮”横行的时候,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知识分子被称为臭老九”。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不是把所有的人都变成有知识的人,而是要把中国仅有的这点知识分子改造成为没有知识的人,说知识分子成堆是坏事,要掺沙子。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所有的领导同志对知识分子问题都讲了话,这是在历史上没有过的。

 

要建设现代化的国家,就更需要有知识。主力军要以知识为标准。我们不能相信,文盲充斥的国家能够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我认为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绝不仅仅是分了点房子,或者是加了两级工资,而主要是能使他们安心工作。拿房子来说吧,四、五口人挤在十二平方米里头,当然对知识分子的工作,是有影响的。很多知识分子的工作有个特点,就是不能分昼夜,人家都睡觉了,他还在突击。什么时候才算落实了知识分子政策呢?就是充分发挥了知识分子应该起的作用,自觉地积极地发挥这个作用,这个政策就落实好了。

当然,我们不能说知识分子个个都是没有问题的。有些知识分子他们的思想里头,有很多不健康的东西。不光是知识分子如此,不是知识分子的也有不健康的思想。这些不全是知识分子的特点,是整个社会现象中间的一部分。对边远地区知识分子向东流的问题,要具体分析。一九八三年七月份,北京大学毕业生分配的时候,曾经动员大家到边疆去,结果有许多人志愿报名到边疆,那不是向西流?情况就是这样,有向东的,有向西的。不能要求各个人都一样,天下没有这样的事情。人与人是不一样的。所以,各有各的情况,不要把这样的帽子戴在整个知识分子头上。

 

三中全会以后,知识分子的地位越来越明显了。可是,不少知识分子的脑子里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会不会反复呀?有些同志害怕反复,所以,我们要认真地研究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思想?

三十多年来,我们的确反复了好多次。知识分子有亲身经历。一次是一九五七年,一次是一九六二年,以后的四清,再就是文化大革命。这几次,知识分子都是革命的对象。文化大革命中,知识分子跟老干部一起关在牛棚里。这种情况,也有一个好处:好多知识分子跟老干部交了朋友,我们的意见是一致的,没有什么不一致的,过去是个误会。所以,在四人帮打倒以后,老干部跟知识分子的关系特别好。

 

现在知识分子有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时间不够用。我国科学技术远离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要赶上去,就要看许多资料。有的人却认为看资料是理论脱离实际,要知识分子向生产学习,向从事生产的工人、劳动大众学习,不仅学他们的品质,还学他们的技术。我认为,这个主张跟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不太一致的。在二、三百年以前,这是完全对的。因为当时生产发展非常慢。很多生产技术都是劳动人民在生产中积累下的经验。一个蒸汽机,搞了一百多年才搞成。那是应该勤勤恳恳地去向工人、劳动大众学习的,这是对的。现在不是这样了,科学技术发展很快。最近五十年来,有许多科学技术,是从实验室里出来的,以后才推广到生产中去。如原子能,人类先在实验室里理解它,进行实验,以后,逐步推广到生产中去。计算机也是如此。工厂里要没有实验室的结果,就做不出计算机来,半导体也是这样。不是生产里头先有半导体,而是实验室里先有半导体。越往前发展,这个比例越大。现在实验室的工作非常重要。可是“四人帮”怎么说呢?实验室是培养修正主义的温床。那就是不要我们发展生产。现在党和国家号召我们要积极地、尽快地把新的实验成果、科学成果转移到生产中去。我们要有科学研究,要有科学成果,并及时地转移到生产中去,让这些成果产生效益!

 

现在的知识分子比以前艰苦,艰苦在于怎样使知识不老化。这个问题,不是知识分子的人不理解,很多做领导工作的人,做行政工作的人不理解。总觉得知识分子已经上了五十岁年纪,还在学什么、看什么东西,这不是个人主义嘛!我说的科学技术是一个广义的概念。现在各门学科的发展都非常快,因此,令知识分子要去接触这些最近发展的东西,就要看书,就要花功夫。所以,他们十二点睡不了觉。可是很多人不理解。在四十年代,全世界的科技刊物只有两千多种;现在全世界的科技刊物是八万多种,增加了四十倍。这就是知识量的增加。刊物上登的都是最现代化的、最新的知识。很多过去天经地义的东西,早已经被否定掉了。很多过去想都没想到过的问题,现在都提出来了。像遗传工程、分子生物学等等,过去我们念书时连名字都没有。现在,要搞科学技术,若不会用计算机,就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可是我们上大学时连计算机的名字都没有哩!我们怎么办?再到大学里头去补课?那是不可能的。要靠自己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现在,知识分子跟过去不一样,不是学好了再用,是一边学一边用。因为发展得太快了。知识分子的学习是一个最大的问题。学习技术,学习他的本行,不是学习外行。当然,也还要学一些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知识,当工程师不懂得经济,那是很难过关的。因此,知识分子的第二个任务就是学习。不但大学毕业了还要学,当了教授,同样也要学。大学教授如果不学,只是拿老皇历来念的话,估计时间不长,就会被学生撵下讲台的。

 

我们知识分子现在分三代:一代是老了,像我这种人,七、八十岁了,没有那么多精力,跟不上现在的技术发展了。……我们这些人,虽然很用功,还在放出光和热,毕竟已不是我们队伍里头的中坚分子,我们的中坚分子,是中年的知识分子,年龄4060岁左右,他们是我们事业的中坚骨干。这一批人,生活很苦,住房紧张。而这些人中,很多人有病。为什么都有病呢?就是因为他们工资收入太低,连吃都舍不得。吃的一省,工作又很重,时间长了,身体就会不好。老头子的病倒不多,像我这样,身体很不错,因为收入毕竟还多一点。而这一代人,是我们的骨干,也是当前我们的希望。……还有一批现在二十岁左右在大学里学习的同学。这是我们当前的任务。这个任务也不好做,因为现在的中小学教育是不正常的,为了考大学,很多东西是背下来的,他们不懂。要搞科学,光靠背是不行的。科学技术有大量的公式、定理,这些都不仅是背,更主要的是要懂得,是很费劲的。有人学习不努力,认为一进大学就有了铁饭碗,反正我保证能大学毕业。现在我们高等学校的确不太争气,就不敢给一个学生不及格,总是给九十分、一百分。好的是一百分,差的是九十分,就差十分!

 

中国是有能人的。我们有能力的中年、青年多得很!怎样发现培养是一个大问题。

 

当然,现在还有一个墙内开花墙外红的问题,各个单位,经常发生这样的问题:看不起他自己的知识分子,一定要从墙外拉个知识分子来帮助,虽然墙内的知识分子比“墙外”的知识分子高明得多,可是,有些人就是相信墙外的,墙内的知识分子不香,到了墙外就香了,怪就怪在这里。我们的知识分子,是有能力的,要信任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在我们这个知识分子队伍里头,你不能说个个都是好的。我们今天也有一些不象话的知识分子,善于抬轿子,善于溜须拍马。你说亩产三十万斤,他可以说成亩产五十万斤。有这样的知识分子,这不应忽视。……当然,作为领导,应该关心知识分子。作为知识分子自己,应该考虑到当前国家还是艰苦的、困难的、资金不够的,不应该提出过多的要求。当然,最起码的要求,大多数是应当满足的。

 

 

[3]钱伟长.谈谈研究生的培养和学习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1984(01)11-19.

要求教师进行大量的科研工作,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可靠的保证。目前我们国家对培养研究生和在学校里进行科研工作,都还没有成熟的经验;因为长期以来是以教学为主,科研工作是可有可无的,没有看到教师进行科研是一个根本措施。今天我想跟大家讲两个问题:一是科研工作与研究生培养在高等学校里的重要性;二是高等学校怎样进行科研工作。

 

研究生跟本科生有无区别?博士生跟硕士生有无区别?区别在哪里;是不是像有些人说的只是学高一点的知识或更高一点的知识。我完全不同意这样的看法,知识是没有高下的。你在年轻时学到的知识跟你现在学到的知识是一样高,不分高矮的。但培养工作就很不一样。培养研究生跟培养大学生、中学生不一样……中学的教学方式是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来处理的,小学生的教学方式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来处理的。……读了大学怎么样?上大学一般是在十八岁以后,这个年龄的特点是追求独立。从问“为什么”到开始独立思考,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现在我们的高等学校里头还没有完全按照这个年龄的特点来调节教学要求,大体上还是中学的教学方式:先生教,学生听。没有根据青年要求独立思考、要求独立学习这样一个特点来进行教育。

 

有人这样想:你是个大学生,应该样样都懂得。在分配工作的时候,他往往向你提出,我这里缺一个大学生,要个大学生,有一个就行了,管他学什么,我听见很多人这样讲过,这是社会意识。这个意识当然是不正确的,可是它起了很大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就不一样了,现在是知识量四年一翻。当然有的学科的知识更新要快一点,像电子学方面比四年还快一点;像机械、土木要慢一点,不过也是比从前快,大概七、八年加一倍。那么你学到了四年以后,平均讲来,也只有一半还可用。假如你这四年内不再学习的话,再等八年以后,还剩多少?还剩八分之一可以用。因此,我们不能要求学生在大学里把所有的知识都学到,以后出去了够用一辈子。那又应该怎样办呢?应该教会学生毕业以后不断地自己去获得新的知识。换句话说,就是大学不能像中学那样,没有先生教,学生就学不到东西,要抱着走,大学应该培养学生在毕业后不需要先生教也能获得知识。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要大力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现在我们恰恰是对这一方面忽视。现在看来,应该减少课堂教学的时间,课堂讲授只需要提纲挈领地讲一些最基本的东西,而应该把另一些东西交给学生自己学,指定参考材料。从一年级起,以后逐步增加自学的部分,到三、四年级学生应该基本上都会自己学习,不需要先生教就能学到。自学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现在大学里很缺少这方面的培养。那么到了研究生,要比大学生学得更多更深一些,我看首先也就应该抓自学能力。

至于理论性强的、逻辑性强的核心部分,还是老师讲一讲好,因为现在我们没有这样一个能力。在开头可能还要有点辅导,老师还要答疑。但我是不赞成答疑的,答疑是抱着走的一个方法。不答也可以嘛,要逐步把答疑这个过程取消。因为你到社会上工作的时候,谁给你答疑?这时,没有人给你答疑了,当然,讨论问题是可以的。

 

我们发表论文是学报给稿费,国外发表论文是要发表论文的人给印刷费的。发表人没有钱学校里给,学校、系里有一批资金给教师发表论文用。但是这种经费是有限的,长篇论文收费多,因此学校里尽量让你缩短。那么不发表行不行?那不行,学校还要这个名。一个学校办得好不好,要看它的教师发表的论文多不多、好不好,所以还是要你发表,可又受经费限制,这就要求论文写得很短,愈来愈短,不像我们的论文,从开天辟地讲起。因此看国外的论文好多人不会看,看论文就头痛。这个能力要训练,尤其是对硕士生要有这种训练。

 

硕士生的论文,题目是导师出的,一般是在导师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导师总是在研究某一个范围的问题。其中枝枝节节的问题多得很,他自然不会做这些问题,他要往前走,剩下来很多问题都分给研究生作。这一届研究生做一批,下届研究生做另一批。这种题目,一般导师一眼能看到底,或者指出这里应该怎么作,或者这个理论应该采取什么方案,大概达到什么目的,他估计得出来。做这一类型问题,对硕士生讲来是初试牛刀。……我们的专业课是天地元王都讲。我核对过好几门课,发现课程内容基本上就是百科全书上的材料,或者是工程手册的材料,差不了多少。在国外,这些东西都不讲,因为这是课程设计工作时参考的,只要自己会用就行了。可国外的专题课很多,一个学校、一个系里有多少位教师,大概就有多少门专题课,他们人人都有专题在讲。

 

对博士生的培养跟这完全不一样,不是多听几门课的问题。博士比硕士要有更高的水平,什么是更高水平实在没法做具体的解释。博士生应该做大量的研究工作,这就是导师一开始就告诉你将进行研究的一个范围。……一般讲来,青年人都是勇敢有为的,提出的题目都是非常难非常大的。有的人甚至提出很伟大的计划,把学校整个研究经费给他也搞不出来。我们要鼓励青年人的进取精神,可是他们没有经验,导师就要考虑各人的专长,还要考虑本校的设备情况,要根据这两方面的情况估计三年里他能做出来,不是太难,也不是太容易。好的学生给他难的题,差的学生给他容易点的题目,总是要保证他三年能毕业。培养博士生跟硕士生不同的地方就在这里,最主要的是题目由研究生自己提出,不能再由导师给出题目。

 

所以对博士生的培养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它要通过不断地总结文献占领一个领域。论文的前半部是总结文献,后半部是他自己做的工作,一般做博士论文常常是200~300页。硕士论文就用不着总结文献,最多导师给你看五六篇文章,对老师的题目做出答案就行了。博士论文不是这样,博士论文是厚厚的一本,前半部大概100~200页是总结人家的,后头100多页是他自己的东西。到发表时前半部不发表,后半部分票紧缩到和硕士论文一样。等他取得博士学位后,到学校里做了助教授,而学校对他的要求就是开一门专题课,其内容就是他论文总结的前半部分,加上一些最新发展的内容,还有他自己论文的主要内容。他们的专题课就是这样开出来的。这种专题动态有的连续重复讲三、四年,它是选修课,人家可以来听,也可以不来听,若是谁也不选你的专题,对你的问题没有兴趣,那么这个助教授就危险了,明年就请你走了。所以你的题目还必须是工业发展上技术上比较重要的问题。

这是我讲的国外培养研究生的过程。我们这里是不是要这样做呢?我看也可以参考他们的经验,逐步做一些改革。例如讲课少讲一些,指定一些参考资料发下去,考试都要考,这些我想现在做得到,有利于培养大家的自学能力。做论文那就不一定要像国外那样,可以把导师做的工作分一部份出来,也可以自己结合生产需要和技术发展找一个题目,这两种都可以。现在博士生不是很多,像这样的培养,要一步达到是不容易的,因为我们的确是没有经验,只能逐步提高。……要培养大家重视看文献。有的同志现在看文献有困难,困难就是在外文不行。研究生应该有能力用外文读文献,不能等人家翻译给你看。我们技术上是落后,我们讲要站在人家肩膀上前进,人家的肩膀在哪儿得摸摸,要摸清这个肩膀就是看文献、看资料。

 

如何区分文章的重要或次要呢?一篇文章,提出一个新的方向,新的概念,或者是新的接触点(一个问题有好多接触点),这是重要文章,是最好的。第二种,也是不错的,概念是老的,接触点方向都是老的,可是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法,使处理这个问题简单化了。第三种,用的是旧方法、旧概念,可是解决了国民经济里的重大问题,这也是好文章。那种用老概念,老方法处理一个无所谓的问题,你不去处理也可以的问题,这就不算文章。提出新的概念、新的方法,适应性又很大,不光能处理这个问题,也能处理那个问题,有一般性,这是好的、更好的文章。假如提了一个新的看法,或者一个新的方法,就处理这么一个问题,这也是有价值的,不过价值要差一些。评判文章我就用这个标准。当然现在对于科研”这个词,很多人的理解是不一致的,对科研论文的看法也是不二致的。我发现在我们国内,只要一个新的概念是人们还没有想到的,你提出来写入了文章,这篇文章在我们所有的学报上,审查委员一定通不过的,因为怕出毛病。可是,这恰恰是最重要的东西。我们的确压制了很多东西。……你看我们一个新思想的得到承认是多么难啊,有一批人专门堵新思想,对于我们是犯罪哪!……所以,应该鼓励大家出新思想,当然不是盲人骑瞎马的新思想,要看准,要有效果,我们拿效果来检查。评论一个工作的好坏,就是用这个标准。我们一定要记住,最好的工作是要有新的想法,不是刻板,刻板的东西保证不出错,但往往是没有贡献的。

 

我去年到了一趟美国,有些美国教授给我反映一个事情,说你们四、五十岁的人了,也是副教授了,能力也不错,可是一来都追着问,我听那门课好。这些教授说,你来进修应该参加我们的讨论,参加我们的科研工作,这是你进修最重要的部分,剩下的自己看看,当然你愿意听那门课都可以,不过这不是你的重要事情。你四、五十岁了,应该懂得自己独立工作,不要去听课。这个话讲得很深啊。这反映了我们教育工作中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一个指导思想,就是东西没人教是不会有人懂的。我们应该相信,人人可以自学,大学毕业以后,要继续自学,尤其教师,应该跑到发展这个学科的工作中去。每一个教师应该都是一个真正的专家,是在这个学科行列中往前走的一个战士。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00925-1252566.html

上一篇:学生的冷漠,是教育极大的死结
下一篇: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教学竞赛杂谈
收藏 IP: 111.121.60.*| 热度|

2 李焰东 黄河宁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8: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