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在线课程很火,特别是“一流课程”建设的背景下,国字号、省字号的“一流课程”也让各高校开始重视在线课程资源建设。
想要更好的了解在线课程,除了作为老师去学习在线教学技术外,还应该以学生的身份来了解在线课程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只有自己以学生的身份亲自去感受了,才能更加深刻的理解作为学生的学习体验。。科研好有可能反哺教学工作,但科研好绝不等于教学好!二者不是绝对的分裂,但也绝对不是等同。
2020年,我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学习了多门课程。
有的课程看了前两集就不想继续学习了,主讲人完全是照本宣科,对着讲义、PPT一字不落的念下去,甚至每节课连章、节标题都要一字不差的念下去。作为一个学生,我感受不到老师对讲授内容的热爱,这种冷冰冰的机器阅读感也让我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但好在我没有毕业压力、没有学分要求,学习在线课程就是个人爱好。所以,果断舍弃了这门课。
一个小插曲是,中间还在讨论区给这位同行提了意见,结果人家觉得自己很有理。
我的意思是你可以讲的更好一点,但你告诉我可以学习更多资料。实际上我缺的不是资料,如果需要资料我直接自己买几本专业的书籍不就得了。
课程教学不等于资料!教材也不等于教学!
学习的另一门课,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钟栎娜老师主讲的《旅游文化学》,因为和我开设的通选课《旅行安全与旅游文化》有关,想学习一下专业人士的教学内容,所以坚持学完了。在授课老师的宽宏大量下,取得了79分的成绩!
但坦白的讲,这门课并不是我的最爱。我只是想把自己的课程建设的更像模像样一点,并借鉴一下专业人士的专业内容。有所收获,但和我的想法也有所不同。学习,求同存异嘛。但还是要感谢钟老师无私的分享了这门课,至少钟老师上课还是非常认真的,也有一些内容值得我借鉴!
期间,还学习了另一门课,从学习这门课的第一节就爱上了这门课!
当然,本着不务正业的精神,这门课也不是我们专业的课。
但因为授课教师的讲授极具个人魅力、授课有亮点,我的学习更加主动,甚至还很关心这门课的作业、讨论、考试。
在学习过程中,基本上是跟随着课程的更新进度学习的。甚至还在讨论区催促主讲教师快点更新!
期间,还对老师讲错的内容进行指正并得到主讲人的认可!
但遗憾的是,这门课我投入了最大的心力,最终的成绩只有59分!
尴尬啊,60分万岁、59分白费!
当自己以学生的身份体验一把59分,那种痛苦会更加直接!
59分,
是因为我不爱学习吗?不是。
是因为我不爱深入学习吗?不是。
是因为我平时缺旷课吗?不是。
是因为我没完成作业吗?不是。
是因为过程学习不扎实吗?不是。
尽管我很喜欢这门课,但实际上这门课当中很多内容我已经很熟悉了。换一个视角来听同样的内容,可以增加我学习的乐趣。
59分的原因,竟然是因为这门课的考试时间和我其他工作的时间冲突!
尽管考试成绩只占30%,但因为指定考试日期当天固定时间段内必须完成考试,否则就没有考试成绩。但在线课程的考试安排是不会考虑你是否有其他工作的,以至于因我未参加考试,而惜败于59分!
如下,尽管授课教师写着对课程有建设意见的可加分,但实际上作为众多学习者之一,最终的成绩也没体现出加分来。59分,仅仅是单元测试和课程讨论的总和。
我自己的真实感受:如果是一门我非常热爱的课程,我有一种渴望要拿到这门课的成绩,哪怕是仅仅及格的分数也好!这种热爱,大抵是要转化为分数的表现欲吧。但反之,如果自己热爱的东西、投入了大量心力的事情最后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反而心里会很伤感。但结果摆在那里,59分,差一分,却把你刺的很痛!
在线课程给了我们很多选择,特别是在没有学业压力之下也给了我们很多自由。
但通过近年来在线课程的学习,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不少,甚至是一些所谓的“一流课程”,教学质量还不如某些三无课程(无头衔、无团队、无科研),使得一些所谓精品课程的权威性也受到质疑。
在线课程的好处是,内容都是公开的。好不好不仅仅是某些评委说了算,还有成千上万的学习者在“以观后效”,学生的感受,和评委的感受同样重要。
在线课程要真正最好,以下几点应注意:
1、兴趣为本。课程如果不能激发兴趣,千万别让学生丧失兴趣。课程学习只是一段路,兴趣学习可能会持续一生。一定程度上,兴趣是首位的!另一定程度上,老师对课程的兴趣更是首位!老师要把自己对课程的热爱表现出来,并融入到课程教学当中,而不是照本宣科!
2、宽大为怀。课程成绩不应该是“一考定乾坤”,应该具有多样性的考核方案,并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做到“既有规矩又有方圆”。考核是手段不是目的,学生爱学习、学到了东西、还能自己深入探索,比拿到成绩更重要!
3、注重师生互动。在线课程的互动如果仅仅局限于论坛发帖、回复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增加人与人之间直接的互动。这种互动要比在线留言、回复更有温度!
4、持续改进。课程教学要持续改进、与时俱进,也要允许学生的学习有持续改进的机会。在线课程资源不能是一潭死水,而应该源远流长!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9: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