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3年6月9日-2023年6月12日
地点:西安
主持:王艺霖
撰稿:陈怡然、仇国伟、赵晴晴、易凡
摄影:赵晴晴
参与者:余小波、袁建林、余加宝、李小刚、司林波、乔花云、张珊、杨超、王艺霖、陈怡然、仇国伟、赵晴晴、易凡
6月9日至11日,第四届全国“双一流”建设与评价论坛在西安举行,湘水余波2020级五位全日制研究生均有提交论文。为开拓学生眼界、引导学生实地感受高规格学术氛围、全面提升研究生综合素养、为即将毕业的研究生生活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余小波老师与袁建林老师一道,特地带领我们2020级(2023届)五位学术型研究生前往西安参加学术会议,共赏十三朝古都盛景。
2023届的余门毕业生是无比幸运的一届。每个人都在师门中度过了春夏秋冬的生日,感受了春天疫情期间的温暖,尝过了夏天毕业季的烟火气,爬过了秋天的岳麓山,看过了中秋最圆的月亮。我们常说毕业是千百万个人,千百万个不同的夏天,千百万个不同的夏天的故事。而在湘水余波的故事让我们这个夏天变得更加特别,我们何其有幸,于人海茫茫,相聚一堂;我们何其有幸,得遇良师,指引方向;我们何其有幸,于研途终点,逢此盛会,前往西安,去看更大的世界,见更亮的光。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贯彻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举措的关键时期。没有科学的教育评价,就不可能有教育高质量发展。6月9日至12日,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双一流‘高质量建设’”为主题的第四届全国“双一流”建设与评价论坛在陕西西安举行,余小波老师带领五位研三同学出席会议。“双一流”论坛举办四届以来得到学界与政界的充分的认可和广泛好评,是一场“高端的学术盛宴”。
会议期间,余老师作为特邀专家作了题目为《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推进“双一流”建设—基于湖南省教育评价改革现状调研思考》的专题报告,该报告基于“湖南教育评价改革试点现状调研课题组”在2022年9月中旬至10月上旬前往湖南省5个地州市、13个县市区以及10所高校开展的专题调研,对改革过程中涌现的成效经验和存在问题进行深入阐述,为深入推动教育评价改革提供现实智慧。
论坛还设立了3个分会场,王艺霖同学在第一分会场作了《缘起、困境与前瞻:“双一流”背景下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的专题报告。她认为,人才培养问题常谈常新,在新时代重视教育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有着现实需求,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促进大中小教育一体化衔接,促进教育公平等教育课题,亟待教育学专业的新力量和新智慧,来探索中国式解决方案。经过组委会组织专家评审,王艺霖和易凡同学分别获得优秀论文一等奖和三等奖的好成绩,在论坛闭幕式上两人上台领奖并合影留念。本次论坛围绕“双一流”高质量建设与发展,办会规模大、影响力强,参会同学都表示受益匪浅,对教育高质量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有幸能够参加这次盛大的学术饕餮盛宴。
在本次西安之行中,最具意义的一个环节便是与在西安生活工作的师兄师姐及湖大毕业的院友等的相聚。6月11日晚,大家集聚在西安唐隆国际酒店,拉开了湘水余波长沙总部和西安分部汇合的序幕,在场的老师、同门、院友等诉说了近况、追忆了往昔,并抒发了相见的欣喜之感、表达了诚挚的感恩之情以及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谆谆教诲不倦,匠心助栋梁。串联起此次西安相聚的关键人物是余老师,大家都曾经受到老师的关心、爱护和指导,而现在大家都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生活美满。在场的大家依次介绍、分享了当前的生活和工作近况。余加宝师姐目前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院的教师,师姐的爱人李小刚是西安一家大型建筑设计公司的部门经理,目前也在中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司林波师兄是西北大学公管学院的教授,其爱人乔花云老师也在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工作,同时还是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一名博士生。杨超老师也是湖南大学马院毕业的博士,现在长安大学马院的教研室主任,其爱人张珊师姐硕士毕业于湖南大学马院,博士毕业后现任职于西北大学马院。
一段师生缘,一生师生情。余加宝师姐提到,自己是余老师的第一个博士学生,她很感谢余老师的指导。优秀的师姐直言到,虽然已经毕业多年,但对余老师仍保持着极大的尊敬,始终保持着学生的姿态。司林波师兄也表达了对于余老师的感谢。他表示,目前取得的成就与余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密不可分。余老师对西安的诸位师兄师姐们在湖大的研究生在读期间的表现给予高度评价,对他们毕业后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特别是对他们现在的生活状态以及家庭幸福和生活美满感到十分欣慰。在场的五位研三同学对此次西安之行向余老师表达了感激之情,也对师兄师姐安排的这场相聚表达了感谢。
追光而遇,沐光而行。年轻的司林波师兄,几年前就已经晋升为教授职称,除了是西北大学公管学院的一名教授,他还在湖南大学做博士后,师兄学术能力突出,发表了多篇高质量论文。在场的两位研三同学表示在学位论文撰写时曾参考师兄的文章,并表达了对师兄的赞叹之情。陈怡然提到自己在文献的收集和论文撰写中,就详细阅读了师兄的文章,并在论文中做了引用。赵晴晴也表示,自己在研究职业教育评价制度时也受到了师兄文章的启发,特别是其中对于相关政策文本的收集和分析帮助她拓展了研究思路、丰富了研究内容,助力了论文的撰写。她们也提及要好好向师兄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提高论文的质量。
饭后,大家进行了合影留念,保留下了这珍贵的一刻。师兄师姐们表示,欢迎余老师和各位同学有机会一定要再来西安,余老师也欢迎各位师兄师姐们常回长沙相聚。
西安,古称长安、镐京,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有周、秦、汉、隋、唐等在内的13个朝代在此建都,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自古以来,长安美景便是古代文人所描绘和歌颂的对象,“长安白日照春空,绿杨结烟垂袅风”“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等都是描写长安的诗句。余门此次师生毕业之行便来到了历史底蕴丰厚的西安,感受历史名城历久弥新的魅力。
小纪一:游秦兵马俑,坚守精益求精之道。
白天的西安城骄阳似火,盛夏六月的午后酷暑难耐,但这也无法阻止络绎不绝的游客涌向西安的必游景点——兵马俑,进行参观打卡,余门小分队也不例外。“好久不见,甚是想念”,由于西安的师兄师姐思师心切,事先“预定”了余老师的时间,此次的兵马俑之旅便由袁建林老师带队出发。历经一个小时的车程,袁老师和同学们终于抵达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之后大家跟随导游的步伐,整装待发,身临其境的感受秦始皇兵马俑的壮观。
进入博物馆大门,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块长方形石碑,篆刻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简要介绍,秦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园中一处大型从葬抗,位于秦始皇陵封土东侧1.5公里处。在历史文献中未见记载,似象征着秦始皇生前驻守京城外的宿卫军。一号坑是1974年3月农民打井时发现的,接着进行了发掘。1979年10月1日在原址上建成展览大厅对外开放。经导游补充,我们了解到: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所以,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了解完背景情况之后,我们便开始参观博物馆的主体建筑。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一共有三个佣坑,三坑呈品字形排列。
在三个佣坑中,一号坑是最早发现的,呈长方形,坑里有8000多个兵马俑,实为壮观。在一号俑坑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称二号坑和三号坑。通过导游介绍,我们了解到兵马俑的制作工艺是极其复杂的,大部分是采用陶冶烧制的方法制成,它有一套严格的工作系统,每一道工序中,都有不同的分工,才能保持火候均匀、色泽单纯、硬度很高。除此之外,兵马俑的塑造,基本上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手法细腻、明快。每个陶俑的装束、神态都不一样。人物的发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面部的表情更是各有差异。从他们的装束、神情和手势就可以判断出是官还是兵,是步兵还是骑兵,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通过此次参观,一行人不仅了解到秦始皇兵马俑的考古历程、建筑结构以及出土文物,更深入感受到了古人对于工艺品的精益求精。秦始皇兵马俑当之无愧是中国雕塑史上璀璨的明珠,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小纪二:观西安碑林,与古人赴时空之约。
第二天清晨,迎着第一缕阳光,余老师已经早早起床,用完早餐后在一楼等大家一起出发,大家集合后一同骑共享单车至碑林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是在具有900多年历史的“西安碑林”基础上,利用西安孔庙古建筑群扩建而成的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陈列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的专题性艺术博物馆,由孔庙、碑林、石刻艺术室和石刻艺术馆分组成。经西安的几位师兄师姐的强烈推荐,余门小分队的第二次游学之旅便来到了碑林博物馆。如果碑文会说话的话,应该会向我们娓娓道来各自所蕴含的历史故事吧。碑林距我们所住酒店很近,骑共享单车十几分钟之后便到了博物馆门口。师生先在碑林博物馆正门合影留念,随后,便和众多游客一起,踏入博物馆的神秘大门,领略石刻艺术。
碑林博物馆的主体展品为各种名家碑刻,师生一行人首先便来到了被誉为“迎宾第一碑”的《石台孝经》面前,据悉,这是唐玄宗李隆基作序、注释并书写下来的《孝经》,此碑碑身由四石合成,上有浮雕龙纹碑额,下有刻饰精美的三层石台,造型宏伟端庄,是碑林最早的藏品之一。西安碑林博物馆共有七个碑林展室,随后,师生一行人依此参观了碑林的七个展室,这些展室中大多陈列着名家作品,包括经书、书法、字体、诗文、地方史料和诗词歌赋等,都是难得的珍品,以碑刻形式向我们呈现了栩栩如生的作品,给了我们不一样的感官体验。穿梭于碑林之间,仿佛坐上了时空机器,脑中重现出古人篆刻的影像。
游览完碑林展品之后,一行人也参观了石刻艺术室和石刻艺术馆。石刻艺术室陈列着自汉代至明清的陵墓石刻,其中东汉双兽、汉画像石砖、唐李寿石椁及墓志、昭陵六骏等,雕刻手法多样,风格各异,是不同历史时期石刻艺术中的精品。石刻艺术馆主要陈列着北魏至宋代的石刻造像,代表了史上长安佛教艺术的最高水平。通过此次游学,师生一行人倾听了一座座碑文所“诉说”的历史故事,领略了古人精湛的篆刻与雕刻技艺,打开了不一样的文学世界。
我与历史,近到一页纸的距离,远达上下五千年的隔世。走进历史,穿越千年与古人对话,触摸历史的脉络,感受美到极致的文案,感叹古人创造力的同时,也惊叹文字的魅力与力量。
——后记
在湘水余波的三年故事,是关于学问和做人的故事、是关于泪水、汗水和欢笑的故事。这里有一群人做一件事的凝聚力,有余老师和王老师的亲和力、有师兄师姐和同伴们的包容力,我们在这里关心成功、也关心失败、关心每个人要面对的那座山,关心美好、关心热爱,更关心日新月异的未来,关心教育评价的未来。余门诗书气荡漾在望麓桥到南校区的月色里;氤氲在阳光100余老师煲的玉米排骨汤里;摇曳在生日蛋糕的烛光里。我们用三年,造无数回忆城邦,是同一座学窗,是永远温柔的月光,是离别难挡炙热疯狂。是绝版的夏日限定,也是期待的来日方长。毕业季,我们奔赴新程,定当谨记余老师于2020年开学典礼上所言“承学府千年之传统,展青春绚丽之英姿,求学问德行之精进,创湖大教科之荣光。”
湘水余波大家庭,于我亦师,指引方向,于我亦友,伴我同行。祝愿湘水余波大家庭岁岁年年,万喜万般宜。祝我们前行路上和晚风都温柔,草木都葳蕤,有桃李成蹊相佐。愿再见面时,于人生更高处,笑谈时光漫漫,风雨灿烂。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0: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