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舟唱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zhouchangwan 余小波和学生们的周末沙龙

博文

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的质量与发展 ——南京大学会议论坛经历分享(2021.5.14赵晴晴)

已有 3936 次阅读 2021-5-25 21:29 |个人分类:沙龙纪实|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时间:2021年5月14日

地点:教科院会议室

主持人:赵晴晴

摄影:王艺霖、易凡、廖俊宏

撰稿:赵晴晴

参与者:余小波、刘潇华、张亮亮、童雨溪、刘花香、沈晓岚、李泓达、徐淼、袁琳、张择宾、陈怡然、赵晴晴、易凡、王艺霖、廖俊宏、仇国伟、张莉


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了54.4%,从数据来看,我国已迈向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随之而来的是学界对高等教育质量和评价问题的关切。在这一背景下,南京大学举办了“第三届全国高校高等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教育高质量发展与科学评价学术研讨会”,该论坛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教育高质量发展与科学评价”为主题,现场专家云集,英才毕至,共话高教。余小波老师受邀参加了此次会议并在大会上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三个基本向度》为题做了学术报告,报告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使人醍醐灌顶、深受启发,引发了现场热烈的反响。余门的袁琳、赵晴晴和张亮亮三位同学作为学院代表也参加了这次会议,他们在这次会议中收获颇多。本期沙龙主题即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的质量与发展——南京大学会议论坛经历分享”,由三位同学为大家分享一下各自的参会经历,大家围绕着此次会议的相关议题进行讨论。

微信图片_20210525212459.jpg

袁琳首先介绍了此次会议的内容与议程,并着重分享了浙江大学张应强教授和湖南大学余小波教授在此次会议上的精彩报告,大家听后收获很多。接着,她分享了两点参会收获。一是通过与高等教育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使自己了解最新的研究前沿和学术观点。二是通过听取其他优秀学生的报告,学习到了新颖多样的研究方法,找到了自己与其他学校学生之间的差距。因此,她特别感激学院提供宝贵的学习机会和导师平时对自己的指导。最后,袁琳用“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句话来激励大家在学术的道路上继续努力、勤勤恳恳、奋起直追。

微信图片_20210525212515.jpg

张亮亮从学术氛围、自我反思和学术前沿三个方面给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参会感想。首先,他认为此次会议的学术氛围十分浓厚,自己在此次会议中品尝到了“饕餮盛宴”。其次,他在听取优秀学生报告中,反思自己与他人的差距,认为自己目前的学习投入度不够,还需奋起直追,从“跟跑”变为“并跑”,直至最后完成超越。除此之外,亮亮强调很多年轻学者虽然展现了很多新颖的研究方法,却不免太注重研究方法而导致研究不够深入,他认为一篇好的论文既需要好的研究方法,也需要细致系统的研究。最后,他向大家分享了自己印象深刻的几位专家的报告,他认为这些专家在报告中所提出的一些理论,例如核心素养、教育心态等研究前沿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微信图片_20210525212520.png

赵晴晴从会议简介、专家报告分享、学生报告分享和会议获得感四个方面回顾了本次会议。首先,她向大家介绍了南大会议的主题、概况、形式。她提到,此次会议形式新颖,会议包括专家报告、平行论坛、学生报告三种形式,同学们与专家可以进行充分的交流,从而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接着,晴晴集中分享了7位专家和2位学生的学术报告,这些报告研究角度新颖、研究方法多样、研究数据有力,充分展现了当前学术研究的发展方向。最后,她从研究方法习得与研究前沿习得两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会议获得感。从研究方法来看,此次会议的研究成果不仅研究方法新颖而且数据也很丰富翔实,让她深感论文的研究方法要与研究的数据材料并重,在平时也要多学习量化研究方法,注重量化方法与质性方法的结合,为自己的论文增添强有力的证实。从研究前沿来看,通过聆听专家报告,晴晴了解到高等教育的研究前沿,例如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育评价改革、现阶段如何走出“指标癖”的困境等新颖又实用的研究领域,为自己以后论文的选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引。最后,晴晴再次感谢学院给予的机会以及余老师与同门们的指导与帮助。

微信图片_20210525212526.png

在会议经历分享的最后,晴晴同学根据会议内容提出了三个思考讨论题,大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第一个思考题为:张应强教授认为以选拔为目的的教育评价基本没有意义,那教育评价到底有没有意义?

易凡同学率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以选拔为目的的教育评价具有“社会意义”,而不具有“教育意义”。之所以具有“社会意义”,是因为通过选拔可以挑选人才,选出资源和机会相匹配的人,例如中考和高考都是以选拔人才为目的。之所以不具有“教育意义”,是因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如果仅仅以选拔为目的太功利化,只有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教育评价才能回归教育的本质。

徐淼对此表示赞同,她认为以选拔为目的的教育评价具有一定的意义,因为选拔是教育评价的功能之一,为社会挑选有用之才。但是,她认为目前以选拔为目的的教育评价存在着一些弊端,并提出教育评价应有多元目的,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

第二个思考题为:龚放教授提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要松耦合,以松散的合作方式发展。”而黄福涛教授则认为:“要加强大学与企业的联系和合作。”那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是否必要?

仇国伟结合自身的本科经历,强调在高校开展校企合作是很有必要的,他认为目前校企合作存在着教师参与不高、学生参与不强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在校企合作方面,政府要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发挥政策的正确导向作用,同时也要看到校企合作对高校的重要作用,正确发挥校企合作的价值,并根据学校类型和专业类型选择合作方式。

微信图片_20210525212531.jpg

王艺霖则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如果根据学校类型和专业类型来开展校企合作,对于文科类院校是否存在不公平?社会是否会排斥没有校企合作的专业或学校,从而导致这些专业或院校失去竞争力?她认为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刘潇华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校企合作,一方面应该肯定校企合作对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但是也要认识到高校与企业在功能和定位之间存在差别,在两者合作的过程中要守好各自的底线,各有侧重,取长补短。

第三个思考题为:到底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

张择宾认为“世界一流大学”要具备四个必要条件。一是要得到行业的普遍认可,具有良好声誉。二是要有作为“世界一流大学”的责任与担当,关注人民群众的现实问题,注重服务社会。三是要有自身的显著特色以及强大的科研产出。四是要有学科带头人来增强学科的声誉和底蕴。

陈怡然强调,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是不注重排名的,而是注重发展一流的教师和学生队伍,为国家和社会服务,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作为支撑。总之,大家围绕这次的会议内容,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求同存异,好一派“百家争鸣”。

微信图片_20210525212534.jpg

最后余小波老师肯定了大家的讨论,他强调此次会议的策划与组织的初衷是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提供一个交流讨论的平台,从效果上看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其次,余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大家,做学问需要经常接触各种教育论坛,在倾听中学习、成长,在论坛中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秀和自身某些方面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只有视野开阔了,自己的研究才不会越走越窄。因此余老师鼓励大家多多投稿,参加学术论坛,扩宽视野,增长见识。

在沙龙结束之际,以庆祝童雨溪同学的生日为契机,大家为即将毕业的童雨溪、刘花香、沈晓岚以及黄好共同送上美好祝愿,希望他们前程似锦,事事顺意。余老师亲自为师兄师姐们切蛋糕并送上独特的纪念礼物。在湘水余波这个大家庭中,同学们不仅能得到学术知识的滋养,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幸福,从而成为一个温暖的人,然后再去温暖身边的所有人。

微信图片_20210525212542.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98771-1288247.html

上一篇:“我最想说的一句话”(2021.4.23陈怡然)
下一篇:现代大学教育导向:学识素质VS求职就业(2021.5.28易凡)
收藏 IP: 58.20.3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4 16: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