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背景
透明质酸(Hyaluronan, HA)作为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之一,它通过与HA受体的相互作用,在调节各种细胞过程(包括增殖、分化、炎症和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补充HA在皮肤、骨科疾病、胃肠道和肝脏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HA发挥作用的机制非常重要。本文介绍了 HA 的基本特性,并综述了它与皮肤、骨科疾病、胃肠道和肝脏的关系,以及它在这些领域的应用。
山东大学国家糖工程研究中心联合山东省药学科学院,佐治亚大学复杂碳水化合物研究中心在Journal of Dermatologic Science and Cosmetic Technology 第1卷第3期上发表题为“Recent advances in exploring the 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s of hyaluronan”的文章。本研究全面总结了HA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其与皮肤、骨科、胃肠道和肝脏等多个器官的关系及应用,这些发现将为透明质酸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宝贵的参考。
全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950306X24000372
欢迎各位业界专家学者引用本刊!本文引用格式如下:
Zeng Q , Ding D, Loka RS, et al.Recent advances in exploring the 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s of hyaluronan. J Dermatol Sci Cosmet Technol. 2024;1(3):100039. doi:10.1016/j.jdsct.2024.10003本文亮点
透明质酸(Hyaluronan, H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体多种组织中的天然多糖,以其独特的生物学功能和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而备受关注。HA与人体内的各种基本功能密切相关,具有较强的抗衰老和润滑关节的作用。然而目前,我们对 HA 仍然知之甚少。对此,本研究主要探讨了HA的基本特性,并全面总结其与皮肤、骨科疾病、胃肠道和肝脏的关系,以及它在上述领域的应用。
摘要
透明质酸(HA)是生物体内自然存在的多糖。作为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之一,它通过与HA受体的相互作用,在调节包括增殖、分化、炎症和免疫在内的各种细胞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透明质酸在人体中广泛存在,特别是在皮肤和关节中,因此在这些组织的功能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皮肤的老化和骨关节炎的发生与透明质酸的流失有关。在适当的部位补充透明质酸可以延缓或预防这些过程。补充透明质酸的常见方法包括对皮肤进行局部应用或将透明质酸注入关节腔,这两种方法都已显示出在恢复透明质酸水平和改善组织功能方面的有效性。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口服透明质酸也可以产生类似的效果。口服透明质酸首先通过消化道,然后随血液循环进入肝脏。因此,口服透明质酸不仅可以补充体内的透明质酸含量,还可以对消化道和肝脏产生有益影响,例如增强消化道的屏障功能、调节肠道菌群和减少炎症。补充透明质酸对皮肤、骨科疾病、消化道和肝脏都有许多益处。因此,了解透明质酸产生这些效应的机制非常重要。本文描述了透明质酸的基本性质,并回顾了它与皮肤、骨科疾病、消化道和肝脏的关系,以及在这些领域的应用。
图文展示
图1. 1940年至2024年8月在PubMed上发表的HA相关论文
图2. HA化学结构
图3. CD44的结构
图4. HA和CD44的相互作用模式
结果与展望
由此可见,HA 是皮肤老化和骨关节炎发展等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因此,口服 HA 是补充 HA 以抑制或控制这些过程的好方法。虽然目前人们对口服 HA 已经有所了解,但口服 HA 后的作用机制仍不明确,需要进行详细研究。我们希望并坚信,未来 HA 能在抗皮肤老化、治疗骨科疾病、保护胃肠道和肝脏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讯作者
凌培学,工学博士,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现任山东大学国家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山东省药学科学院理事长、生物药物研究所所长,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博士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药物化学学院,主要从事多糖类生物新药创制,以玻璃酸钠(又称透明质酸钠,简称HA)为重点,系统进行HA原料、制剂及生物医学材料等研究,创建了以HA自有专利技术为主导的产业集群,获批新药证书10余项,实现经济效益300多亿元。创建了我国HA高黏度发酵精准控制和分离、沉淀、干燥“三合一”连续纯化精制规模化制备技术体系。研发7种医药原料,获批国家II类新药证书,参与美国药典HA标准制定,建成国际上产能最大(年产300吨)、品类最全的HA原料生产基地,占有国内70%、国际40%以上的市场份额。创建了眼部给药传递系统和骨关节黏弹剂补充疗法等理论体系,将HA应用于眼科、骨科新药开发,为白内障、干眼症、骨关节炎等疾病开辟了新治疗途径,填补了国内空白。发表论文396篇;申请发明专利299项,转化69项,授权138项;出版著作9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和三等奖一项、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吴阶平-保罗•杨森医药研究奖及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多项奖励。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5 02: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