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舟唱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zhouchangwan 余小波和学生们的周末沙龙

博文

现代大学教育导向:学识素质VS求职就业(2021.5.28易凡)

已有 6793 次阅读 2021-6-11 16:54 |个人分类:沙龙纪实|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时间:2021年5月28日

地点:教科院校史会议室

主持人:易凡

摄影:赵晴晴

撰稿:易凡

参与者:刘潇华、刘花香、黄好、张莉、李泓达、徐淼、彭悦、袁琳、张泽宾、陈怡然、赵晴晴、易凡、王艺霖、仇国伟、麻芙蓉、陈佳巍、廖敏、谢琳、谢志芬


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明实之理。辩论有助于提高逻辑思维水平、语言能力以及拓宽眼界。本期沙龙采用辩论的形式,辩题是“现代大学教育应以学识素质为导向还是求职就业为导向”。正方代表分别是王艺霖、陈怡然、仇国伟、张择宾,观点是“现代大学教育应以学识素质为导向”;反方代表分别是徐淼、袁琳、李泓达、彭悦,观点是“现代大学教育应以求职就业为导向”。主席易凡首先向大家介绍了本次沙龙辩论赛的规则和流程,包括开篇立论、驳辩、攻辩、自由辩论、总结陈词五个环节,双方围绕辩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1.jpg

开篇立论环节由双方一辩完成,阐述己方观点,为后续的比赛奠定理论基础,提供理论支撑。这一环节重在解释辩题、扬明主题,要求双方逻辑清晰、言简意赅。

正方一辩王艺霖:开篇名义,定义先行。大学生教育是指在大学中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社会活动,“导向”即引导事物朝某个方向发展。我方认为大学教育究竟应该以学术为导向还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关键点在于哪一项能够促进学生和社会的长远发展。下面我方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我方观点。

首先,从学生的自我价值实现来看,大学是一个学术圣地,读大学不仅仅是要学习赚钱的能力,更要培养理性的思维方式。求职市场瞬息万变,我们无法知道未来最需要的何种知识技能,我们所能做到的只是提升自己的学业,丰富自己的学识储备,从而在求职市场牢牢掌握主动权。其次,大学教育的理念和目标是传承文明,崇尚思想独立,学术自由的精神,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则是大学教育的终极目标。如果大学完全以市场为导向,那么培养的是经济人而不是全面发展的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大学教育的一个最基本目的就是对知识的探索与传播。有了大学学习的基础才能继续更高层次的科学研究,倘若只是以赚钱为主,那倒不如直接去努力学习做一个高级技工好了,这个社会也需要啊不是吗?

第三,就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大学教育是各类人才的摇篮,它不光是要培养符合短期市场需求的人才,更是要培养长期能推动人类发展的大家。霍金研究的黑洞理论现在仍然不能转化为生产力,但是你能否认黑洞理论对于人类的贡献吗?大学教育秉承着探索真理的理念,培养出一大批推动人类发展的人才,他们的研究成果可能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在市场上取得利益,但他们所做出的贡献是无法磨灭的。学术的导向作用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更为长久的影响,这更是市场所无法导向的。

最后,我方所要强调的一点是大学教育以学术为导向并不是指完全抛弃市场于不顾,两者可以兼顾但要有所区别,主要应该以学术为导向。综上所述,我方认为,削足适履非明路,因材施教是正途。大学生教育应该以坚持学术为导向,谢谢大家。

2.jpg

反方一辩徐淼:我方认为,现代大学教育应当以求职就业为导向。首先,就业向来都是大学教育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高速发展,进入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阶段。高校毕业生的传统就业理念及高校“精英”培养模式,与普及化的就业现实发生了碰撞。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高、就业市场效率低、就业跳槽的现象愈加普遍。企、事业单位用人也走向成熟,从盲目追求人才的学历层次转向从业经历和岗位技能。而求职方即大学毕业生却对社会的变化还没有或还没来得及深刻认识,仍然停留在“精英教育”的理念中设计个人的未来,在就业上追求以学历为导向的培养模式。社会现实与愿望的反差,使不少毕业生失去了方向,就业也愈加困难。所以,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贯彻“求职就业导向”势在必行。

其次,分工愈加细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标志,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每个人发挥其价值和为社会做出贡献最终要归为具体领域,具体的身份有农民、律师、工人、教师、歌手、运动员、法官等等。我们都熟知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简言之就是教育受社会制约同时又为社会服务。当社会上出现一些新的领域时,大学必然会相应地设置一些专业,以便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因此大学专业划分的背后可以说正是以求职就业为导向的逻辑。 最后,我方认为,不应当以学识素养作为现代大学教育的导向,通识教育是以学识素养为导向最直观的体现,不过通识教育虽然是现代大学教育必不可少的根基,却不是现代大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学识素质的掌握只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一专多能的专业人才,它诚如基础教育一样虽具有普遍性但是要把它当作发展导向,那么可能培养出来的人才则是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变革的所谓“通才”。

3.jpg

驳辩环节由反方二辩袁琳开始:就“现代大学教育以学识素养还是求职就业为导向”这个辩题,应着重注意两个点。第一是时代背景,此辩题给出的范围是“现代”大学教育,应针对性地分析现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第二是,此辩题的核心主体即大学教育,我将从大学教育的本质目的来阐述我方现代大学教育以求职就业为导向的观点。

首先,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今天的现代大学教育并不刻意追求所谓精英教育,不同家庭条件与社会阶层的人都可以进入大学学习以实现社会阶层的自由流动。现代大学教育早已不同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免于实用”自由精神的教育,现代大学所崇尚的实用主义引导下的教育教学在完善通识教育的基础上更倾向培养高精专人才,这对我国实现科技兴国,教育强国无疑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其次,大学教育是“为学生而设”,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对社会有用之人。适应市场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现代大学教育的基本诉求。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高低不仅反映了高校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成效,同时也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进入社会并获得良好的发展。从《教育社会学》这门课上我们学习到大学承担着促使学生进行社会化的责任,实现一个真正的“社会人”的角色转变。大学生作为社会生产与经济发展的预备军和关键力量,他们的社会化不仅仅需要大学教育所提供的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更需要接受社会实践的培养,接受社会文化的规范,使自己逐步适应社会生活并形成独特自我发展和人格完善的过程,所以步入社会求职就业是大学生完成社会化的必经之路。在教育经济学相关理论中也提到,高等教育是一种准公共资产,既是消费品,也是投资品。接受高等教育实际上也是一种自我投资的方式,由此可见现代大学教育以求职就业为导向的必要性。

4.jpg

正方二辩陈怡然:刚才反方一辩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阐述,首先对方一辩说的是现实问题,因为就业现状严峻所以强调以求职就业为导向。目前的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症结在于其本身的知识技能掌握不牢,而不在于就业导向的偏差。而以学识素质为中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各种综合性能力是完全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的。第二点是反方一辩举例荷兰课程“在做中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精神,我们这里并不是反对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我们反对的是以此为导向。我方认为大学生过早去接触职业工作对他们未来长久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第三点是反方一辩所说的专业划分,以就业为导向必然会依赖就业市场,但是市场是具有滞后性的,在学生进入大学初始,这个专业可能是热门的但四年后谁能保证依旧是热门的呢?第四点,社会服务的确是大学的基本职能,但大学承担着一种文化传承和文化积累的责任,我们应该传承文明来更好地发挥大学社会服务的职能。

6.jpg

攻辩环节由正反双方三辩、四辩完成,双方攻守轮换,尤其注意攻辩中的“攻”和“守”。提问者作为进攻方,具有先发制人的优势,除了单纯的抛问题,还要思考对方可能如何反应并及时做好准备。守方回答对方问题时应避免陷入设问圈套,根据不同问题支持己方观点

此环节首先由正方三辩向反方四辩提问。正方三辩仇国伟问道:国家办大学的目的是什么?具体职能是什么?反方四辩彭悦回答:我方始终认为高等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需要的经世致用的人才。正方三辩仇国伟:那邓小平先生曾说两句话来指导中国的发展,一是科教兴国,二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为何他只提及科学教育而未涉及市场呢?

9.jpg

反方四辩彭悦:我方认为你方将就业问题看的过于狭隘,仿佛只要提到就业就充满铜臭味。从定义来看,就业是指在法定年龄之上的人们为获取报酬而进行的务工劳动,劳动是光荣的,一方面我们通过劳动获取报酬,另一方面国家也需要劳动者参与到社会各方面的建设中来。为各个岗位匹配更有能力的人才,我们也能从中实现自我价值,这才是我方对求职就业的定义。学术与就业并不是对立的,学术研究与各类职业均属于就业。我们提倡的现代大学教育以求职就业为导向是让大家提前思考自己未来想要做什么,主动积累相关的技能经验,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是否适合这项工作。

5.jpg

反方三辩李泓达向正方四辩张择宾提问道:如果只需要培养学生的学识素质那么设置专业的目的是什么?以学识素质为导向怎样保证学生具有求职就业的能力呢?

正方四辩张择宾:我非常赞同刚才反方四辩的观点,大学是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但是与我们今天的辩题相违背。我们讨论的是培养方法,并不是培养目的,是我们采取怎样的方式培养出来人才。我认为反方三辩所提是一个假问题,你在提前假设一个人具有学识素质却不具备求职就业的能力,而一个人只要有求职就业素养就一定有学识素养。反方三辩李泓达:那什么是学识素养呢?张择宾:我想用北宋大家张载的一句话回应,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李泓达:按照对方的说法,这很显然不符合现代大学教育的实际情况,你方所想的这种理想中的学识素养教育是想望梅止渴还是想吃到面包填饱肚子呢?张择宾:难道我们小时候培养学识素质培养思想情怀,长大后就不需要培养了吗?我们强调终身教育,学习是永不会停止的。

自由辩论环节,八位辩手你来我往正反交替都提出了各自代表方不同的观点。正方一辩王艺霖就反方所提到的专业学位扩招现象进行了反驳。她强调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学生受众更广泛造成了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并不扎实等一系列教育问题。她认为本次辩论赛的辩题实际上是寻找一种更适合学生和社会长远发展的方式,求职就业不等于社会服务。反方一辩徐淼从政策文件出发,根据我国社会现实状况,分析了职业教育对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要性,她认为学识素养也是为了成为高精尖的人才,是大学教育的基础。

正方二辩陈怡然抓住对方通识教育是基础这一点,重申了“导向”与“根本”的关系。她强调导向是一种主导性引领的作用,以此为根基就是以此为导向,学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一开始选择一项职业并不意味着未来也会一直沿此轨道走下去。在大学里,学生都是先完善自己的学识技能,而不是一直思考未来不确定的职业道路。反方二辩袁琳就对方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她认为就业指导不仅是创新创业课程还包括就业创业信息渠道、学校咨询服务、校企合作等等,这些都是包括在大学教育内的。其次,她强调市场化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大学教育具有明显的职业导向的,任何职业都是有为社会做贡献,而并非学术类职业才可以。

正方三辩仇国伟则认为按照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我们需要先学习某一专业的通识知识然后再去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并且高阶技能包括很多方面且不局限于从职业教育中获得。反方三辩李泓达提到英法美等国职业教育对大学生的积极作用,从比较视角来论证大学重视培养求职就业能力的重要性。

正方四辩张择宾反复强调大学教育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过程中应以什么样的手段达到我们的目标。反方四辩彭悦提出职业教育与大学教育并不是割裂的,职业教育同样是大学教育的一部分,是我国所倡导的以求职就业为导向的大学教育的结果。她认为大家所讨论的应是现代大学教育,对方所举的例子是具有时代局限的,现代大学教育是普及化时代下的高等教育,具有规模大、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但大家的教育观仍停留在精英化时代,如果学生就业之前毫无职业技能的储备,如何为社会所用呢?

自由辩论过程中,八位辩手旁征博引妙语连珠,互不相让,结合理论与现实充分论证了现代大学教育的导向问题。正方在我国政策背景下,以英法美等国的职业化教育促进学生发展为例,指出现代大学教育以求职就业为导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反方辩手也毫不示弱,结合文化背景,紧扣我国的教育基本国情,多角度地论证了现代大学教育应以学术素养为导向。紧接着比赛进入总结陈词环节,正反四辩对本方立场作了最后阐述。

反方四辩彭悦总结陈词:今天其实是一个比较类的辩题。无论是学识素养,还是求职就业,对于大学教育都很重要。但在普及化时代,我方始终认为,学识素质的培养只是过程,求职就业才应该是大学教育的导向。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联合智联招聘公司发布的《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力报告》对高校毕业生的调查,关于毕业生拿不到offer的原因,选择“太迷茫,不知道该选什么”这一选项的比例最高,为21.4%。除此之外,“未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简历投递太少”、“没有积极找工作”也是主要的几个原因。由此表明,就业难主要还是源于大学生自身因素,未提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没有明确的求职动机和目标,从而在就业市场中较为被动,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因此真的如对方辩友所说,就业只是一个经济问题吗?不对,我方坚定认为就业更是一个教育问题。

我方所倡议的以求职就业为导向的现代大学教育,其实也就是希望能加大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让大学生能在入校伊始、甚至入校前就能在专业的指导下完成自我评估、确定目标、执行评估与反馈这样一套完整的职业规划流程,并在长达数年的学习生活中有针对性地自我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调整,最终在社会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定位。如果一昧没有目标地埋头学习,直到走出象牙塔后才会发现:于外,我们对这个世界缺乏认知;于内,我们对自己缺乏了解;抬头看看天上,头顶密布的乌云分明排成了“就业难”三个大字。这不是我们愿意看见的,更不是高等教育的初衷。以上,就是我方的总结陈词。

12.jpg

正方四辩张择宾根据整场辩论中所产生的新问题新走向作了总结陈词:现代大学教育以学识素质还是以求职就业为导向并不是一个目的地问题。对方一直在强调国外大学的发展历程,但我国现代大学教育应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一直学习国外的高等教育,现代大学教育应以我为主,兼收并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辩论结束后,黄好对此次沙龙的新形式及师弟师妹们认真的态度表示肯定,也提出在辩论前要界定“现代大学教育”的范围和概念的建议。刘花香则站在辩论的角度上给大家提供了一些参考,首先在她认为反方多以举例说明,论证更为有力,双方来回诘问时不够言简意赅,其次对辩论礼仪也做了一些介绍,最后针对每个人在辩论中所反映出来各种问题做出了细致的点评。张莉表示此次辩论赛,大家都准备得非常充分,团队合作的氛围浓厚,辩论内容丰富,双方能够抓住对方观点的漏洞。同时,她认为双方的提问设问应是环环相扣,把握主导权,这样说理很更充分。

13.jpg

刘潇华针对本次沙龙提出了三点看法:首先从“破题”来看,此次辩题实际上是关于学识素质和求职就业孰轻孰重的问题,对现代大学教育应有一个清晰的界定。从现代大学发展过程来看,现代大学教育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辩论需从大学教育背后深层次逻辑出发,进一步挖掘支撑各自观点的论据。其次,从本场辩论表现来看,双方还是做了充分的准备,辩论过程中也不乏精彩的环节。但是由于对于辩论规则和技巧不够熟悉,双方辩手在辩论过程中没有牢牢把握各自的中心论点,辩论环节时有脱离主题的场景发生,同时两方辩手还要多注意辩论礼仪,做到有理有利有节。

15.jpg

此次沙龙以辩论赛的形式吸引了其他师门的同学前来观摩,麻芙蓉、陈佳巍、廖敏、谢琳、谢志芬等同学纷纷表示沙龙辩论赛具有思辨性和趣味性。辩论赛结束后,大家为赵晴晴同学庆祝生日,齐唱生日歌,祝福晴晴同学生日快乐。湘水余波泛起层层涟漪,便是细腻且温柔的美好所在。通过师门沙龙活动,同学们不仅沉浸在学术的海洋里,还感受到在这个大家庭的归属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98771-1290785.html

上一篇: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的质量与发展 ——南京大学会议论坛经历分享(2021.5.14赵晴晴)
下一篇:第八届教育质量与评价高层论坛上的主持讲话
收藏 IP: 222.244.13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4 01: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