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舟唱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zhouchangwan 余小波和学生们的周末沙龙

博文

大山里的呼唤——对乡村小学教育发展的思考(2018.12.21张亮亮)

已有 3054 次阅读 2019-2-14 21:52 |个人分类:沙龙纪实|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时间:2018年1221日晚

地点:阳光一百国际新城204

主讲:张亮亮

摄影:黄好、童雨溪

撰稿:张亮亮

参与者:余小波、廖毅、范玉鹏、刘潇华、张然然、张欢、梅诗琪、马秋阳、苏娅(蒙古)、刘花香、张金峰、唐兴、肖惠卿、郑如莹、戴安妮、张亮亮、童雨溪、沈晓岚、黄好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国家的基础性事业,教育涉及每一个人的发展,牵动着社会大众的心。近期一篇名为《这块屏幕改变的命运》的微信文章刷爆朋友圈,似乎让公众看到了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希望。第二天,另一篇名为《那些没有被屏幕改变的命运》就给这个希望浇了一盆冷水。两篇针锋相对的文章让乡村教育资源配置不足的问题再次回到大众视野。刚从贵州支教回来的张亮亮深感,与县城的重点高中相比,大山里的乡村小学更应引起大家的关注。它们没有宽阔的校园环境、没有年轻的小学教师、也没有城市小学的喧嚣,静静地躺在大山里,被人们遗忘。本次沙龙聚焦乡村小学教育的发展,大家以贵州山区普利民族小学为例,探讨了乡村小学教育资源的配置与利用问题。

普利民族小学位于贵州省关岭县山区,所属乡镇经济发展处中下水平,该校依靠财政支持办学,服务于周边四个村落的小学适龄儿童。主持人张亮亮从财力、人力和物力三个方面对普利民族小学的资源配置情况做了具体介绍。从财力来看,该小学办学条件经费、教师工资、免费午餐工程经费和办公经费,均由财政拨款,前三项由县级教育部门管理调度,办公经费由学校自主报批使用。从人力来看,普利小学现有学生134人,专任教师9人,生师比远低于国家有关规定,该校师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突出,教师的男女比例、年龄比例、科目比例等都亟待调整。从物力来看,普利小学的物资来源除财政拨款外,越来越多的社会企业、公益机构参与其中,但物力资源利用不充分是当前存在的最大问题,音体美教室、科学实验室等多种资源均处于闲置状态。

听完张亮亮对普利小学的介绍后,大家从搜集的资料入手,结合自己的经历,思考和讨论了我国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和问题。

沈晓岚总结了乡村小学的现状和问题。近些年,乡村学校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信息化水平得到提高,乡村教师质量不断提升。但乡村小学的资源配置与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包括财政收入差距导致的经费投入差距、政策推行不顺畅导致的教师数量差距以及办学条件差距等。

张金峰补充了晓岚的观点,进一步分析了城乡资源配置的问题。首先,乡村教育资源投入落后于城市。如普利小学所在的关岭县,由于教育的财政投入有限,在办学条件投入上出现了向县城学校倾斜的现象。其次,乡村资源配置不如城市便捷。相较于城市人口的集中,村落的分散导致乡村“麻雀学校”较多,资源配置存在诸多不便。第三,乡村教师资源不如城市丰富,副科教师严重不足,音体美等课程只得由主课老师兼任,学生享受不到优质教师的教导。

童雨溪认为乡村教育不仅存在教师质量问题,而且存在家庭教育的缺失问题。就乡村教师质量而言,农村教师相对弱势的生存状态直接导致了优质师资队伍的流失,同时教师精力分散,部分农村教师迫于生活压力而从事第二职业的现象也较为普遍。就乡村家庭教育而言,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由于缺乏对教育的认知,父母没有意识到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将孩子完全托付给学校,这就产生了父母一边打牌,孩子一边玩游戏的现象。此外,读书无用论的盛行,导致不少父母不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忽视了对孩子的培养。

5.jpg

张欢提出乡村教育存在三点缺失:人才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和学校自我认知缺失。首先是教育人才的匮乏。本地优质教师太少,相比于当地本土教师,孩子们更信赖支教老师。甚至出现因支教老师离开,产生学生厌学或转学的问题。同时专业的教育管理人才不足,导致乡村小学发展缓慢。其次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张欢分享了一部关于留守儿童的纪录片,镜头下的留守儿童周五放学后给自家的狗准备一大盆饭,直到周一上学时才再给它重新添上。纪录片的故事让张欢意识到留守儿童的不易,孩子与狗的关系像极了外出打工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父母过年时一次性支付一年的爱,孩子就只能将这份爱划分成365份去食用。第三是乡村小学自我认知的缺失。乡村小学在发展中存在刻意模仿城市小学的现象,形成了很多“小型城市学校”,这些学校在模仿城市小学的设施与课程中,并没有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最后导致学校自我认知的迷失。

戴安妮强调,乡村教育问题的产生是由我国过去的经济体制决定的。2000年以前,我国实行追求效率,培养精英的资源配置模式,在推进城市教育发展的同时,乡村教育发展被忽视。此外,人才的匮乏特别是年轻教师的不足,造成了乡村教育缺乏活力,师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郑如莹则重点论述了乡村教师的性别失衡问题,整体上我国的乡村教师男少女多,很多男老师认为乡村教师晋升空间小,不愿去乡村任教,男女教师结构的失衡不利于孩子们的人格塑造和健康成长。

范玉鹏结合身边个案分析了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的问题。首先,他讲述了自己参加湖南省少代会的经历,从参会名单中他发现,与会学校以省直小学为首,长沙市市属学校次之,几乎没有农村小学。在之后的对话环节,参与对话的队员也没有农村学生。由此可见,当前城乡小学存在教育机会资源配置不均的问题。其次,玉鹏通过一位在深圳小学工作的朋友了解到,在发达地区,高学历人才投身于基础教育是非常普遍的,而乡村小学教育却十分缺乏高素质人才,可见城乡教师资源的差距之大。

张然然对此深有同感。经历过转学的然然对比自己曾经待过的两所小学时发现,自己转去的新小学不仅有她曾奢求的音体美课程,而且还有专业的音体美老师,副科不再由主科老师兼任。新旧小学的种种对比,使得她从小就意识到了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

同样有转学经历的刘花香认为,当前乡村小学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除城乡小学存在资源差距外,乡村小学之间资源配置也有差距。她转学前后的两所学校均为乡村小学,但新学校不论是硬件设施还是师资配备都远优于原学校。第二,乡村小学之间存在学生资源的不均。新学校因基础设施的完善吸引了大批优质生源,使得该校发展进入了快车道。而原学校因为学生资源的大幅减少,发展岌岌可危。第三,乡村小学适应新资源的速度过慢。虽然当前乡村小学的物质资源在不断优化,但由于资源更新换代快,乡村小学的新资源还未充分利用就落伍了。

唐兴则从学校和教师层面就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阐述。从学校层面来看,校方没有领导和管理动力。部分乡村学校的领导存在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应付心态,不考虑学校的未来发展。她回忆到自己的小学曾出现五六年级学生大幅减少的事件,学校领导对此不管不问,最终导致了五六年级被裁撤。从教师层面来看,部分教师缺乏教学积极性。受陈旧观念的影响,一些老教师不愿适应形势发展需要进行教学改革。新教师则大多视乡村学校为跳板,希望通过各种途径往市区学校调动。

马秋阳结合具体事例,分析了当前乡村教育出现的三个问题。第一是资源配置中缺少学校参与。在县级教育主管部门统一配送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学校的参与,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如湖南某小学学生餐奶配送过剩导致过期的事件。第二是年轻教师的缺乏。秋阳曾有支教经历,支教中她发现,学生有畏怯本地教师的现象,深入了解得知,由于学校教师年龄偏大,与学生有代沟,导致师生关系的不融洽。最后她介绍了短期支教的弊端。由于没有长期稳定的机制保障,短期支教难以对学生产生持续性的影响。支教期间,她曾注意到一名表现非常优秀的学生,但该学生也没有如愿攻读大学,可见短期支教的影响是有限的。

刘潇华曾参加美丽中国公益组织的招聘会,美丽中国通过招聘全国各地的优秀大学生往西部地区和粤闽山区输送支教老师。通过宣讲老师的发言,他了解到支教中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取得当地村民的信任。因为观念的不同,民族的差异等,当地村民对于外来支教老师有所怀疑,只有教师深入了解当地社会才能争取到村民的信任。潇华认为,不光是支教过程中会有很多困难,支教结束后,支教人员的发展也是一个问题,虽然一两年的支教经历会给他们带来心灵上的收获,但生活的压力,现实的问题终究需要面对,这是公益组织不能解决的。

随着讨论的深入,大家达成了一个基本共识,即当前乡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已有一定提高,基本满足了乡村学校发展的需求,乡村教育的突出问题是人的问题,即教师资源的短缺。有人认为,教师是搅动乡村教育这滩死水的关键;有人提出反对,死水搅动了也是浑浊的,需要学校层面换水;还有人认为换水不如死水变活水;此外,有人提出活水要想不断流,离不开岸边的草木繁盛、鸟语花香。

黄好、张金峰等人就解决乡村教师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黄好首先分享了三点建议。第一,教师政策要向乡村小学倾斜。一是适当放宽乡村学校教师编制标准。目前我国农村小学教师标准为生师比19∶1,这一标准并没有考虑乡村学校班级规模小、科目多的特殊情况。因此,在核定教师编制时要向乡村倾斜。二是应对农村中小学的英、音、体、美教师制定特殊政策。如采取定向委培等特殊招生方式扩大双语教师、音体美等薄弱学科教师和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规模,为农村小规模学校及时有效地补充具有先进专业知识的年轻教师。第二,不断完善农村教师工资制度。从改善农村教师的工资水平入手,根据国家财力状况,建立完善的农村偏远地区教师的津贴补助等级,形成合理的等差梯度,以确保农村教师待遇的公平公正。第三,构建教师资源共享机制。建立教师轮岗交流制度和支教、走教制度,每年定期派优秀教师到小规模学校交流教学经验,包括集体备课、研讨、观摩讲课等。同时建立网络互通的电子备课室,为全乡镇教师建立良好的教学经验研讨、观摩新体系。

张金峰则从教师发展出发,对乡村师资建设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是提高教师薪酬标准,综合实际情况,给乡村教师发放相关补助。其次要丰富教师的学习机会,实行轮岗制,让农村教师到城市中学习,让城市教师到乡村传授经验。最后要给教师精神激励。满足农村教师的精神需求,给农村教师充足的晋升空间增强他们的工作动力。戴安妮则强调教师人文关怀的培训,乡村教师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要加强引导,做好疏通,保障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jpg

肖惠卿、刘花香、郑如莹认为教育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中,教师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学校的发展壮大,学校要利用自己的优势,提高办学水平。肖惠卿认为乡村小学发展要把握三点。首先学校要抓建设,硬件设施需要真正硬起来。当前部分偏远农村小学还存在资源配置不足的情况,特别是在县级教育部门主管教育经费的制度下,资源配置越来越集中在县乡镇的学校。其次学校要抓质量,主要是教师质量。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发展本地教师的能力,正如那篇微信文章《这块屏幕改变的命运》所提到的,乡村教师可以利用信息资源促进自身发展。此外,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还要依靠政府力量推动,建设县域内的名师讲堂,促进城乡教师面对面交流,帮扶乡村教师发展。最后学校要抓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校园文化能够提升学生、教师的凝聚力,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最后达到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目的。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经验的汲取,如何汲取先进经验?郑如莹认为要与城市优秀小学建立持久稳定的沟通机制。现场交流不能流于形式,城市小学对乡村小学的管理、教学的培训需要及时反馈,提升效果。同时网络交流要常态化,利用网络直播进行资源共享,定期交流管理方式、教学理念、备课等。

刘花香强调乡村学校可以利用自身优势,赶超发展。一方面,利用自然资源的优势。卢梭曾提倡在乡村施行自然主义教育,如果乡村小学能够运用这种理念,调动周边的自然资源进行教学,能更好地启发学生。另一方面,调动已有优势资源,包括校内资源和校际资源。校内老中青教师结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校际间稀缺资源共同使用,让每一名学生都能享受优质资源。此外,还要加强家校信息的交流,调动家长对学生学习的投入,利用现代化的沟通方式,及时接收家长的反馈信息。

张然然和张欢认为,只关注教育资源的提高解决不了乡村教育问题的。乡村教育问题的根本在于经济的发展。张然然由此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要认识到经济对教育的作用。她注意到现在农村中流传一种说法,即“脱贫要靠苹果树,致富要靠读书娃”。这句话反映出乡村大众只认识到了教育对致富的作用,却没有认识到经济是教育的基础。二是对乡村教育实施倾斜政策。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到乡村办工厂,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筑巢引凤,吸引优质教育资源。张欢对此深表赞同,同时她认为当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更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甘肃省白银市教育局针对音体美课程施行走教形式,由县教育局统一管理,统一排课,专车接送,帮助音体美教师深入乡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jpg

廖毅则表示解决乡村教师流失的问题要倡导奉献精神。他一个曾在贵州工作十几年的朋友,为了获得更优质的社会资源,准备迁居长沙。虽是无可厚非,但却是“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人才流失。上世纪毛主席号召上山下乡,青年知识分子积极响应,他们的精神正是当今年轻人所缺失的。刘潇华赞同廖毅的看法,他认为乡村教育的振兴最终还要落实到人的精神层面,只有具备坚定的信念,巨大的勇气和敢于奉献的精神,才能扎根基层,为乡村儿童的成长做出贡献。

范玉鹏提出解决乡村教育问题除人以外,资金、平台等也都需要解决。毋庸置疑,资金方面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他认为通过办学集团的扩张,提供更多的教育平台,就能逐步改善偏远地区的情况。此外,玉鹏认为面对棘手的社会问题,如果没有好的解决政策,维持原有政策就是最好的选择。当前农村地区整体是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在没有更好地政策出台之前,应该维持原有的政策。

梅诗琪、童雨溪还介绍了国外教育资源配置的经验,留学生苏娅分享了蒙古的情况。梅诗琪介绍了美国的三个资源配置项目,分别是北卡罗来纳州的《教学研究员计划》,该计划着重培养乡村教师领导者;弗吉尼亚州的《家乡教师项目》,与我国的免费师范生类似;民间组织发起的《为美国而教》项目,依靠社会力量运行,与我国的公益组织项目类似。诗琪强调借鉴美国经验,我国首先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小学资源配置,改善财政配置的单一性,促进资源配置来源多元化。同时,还要建立补偿机制,宏观上国家政府要对整个农村基础教育进行补偿,政策倾斜。以生师比为例,由于农村发展不充分,就不应因编制问题限制农村生师比的降低;微观上要注重教师的补偿机制,通过对农村教师物质和精神的补偿,增强其归属感,进而留住教师。

4.jpg

童雨溪介绍了韩日两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经验。韩国政府在推进免费义务教育时,采取了先从农村、渔村、岛屿等教育发展条件较差的地区开始,根据政府财力,再向大、中城市实施全面免费教育的战略。日本则重视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中补偿机制的运用,颁布了“贫困生入学中央财政补助最低标准法”,同时建立了一系列扶助制度,以帮助贫困儿童、残障儿童和偏僻地区儿童获得优质的教育。

苏娅分享了蒙古国义务教育的发展和乡村教育面临的问题。2011年以来,蒙古国学制由原来的4-4-2学制调整为5-4-3学制,入学年龄也由原来的八岁调整为六岁,义务教育年限延长至九年,蒙古学校制度逐步走向完善。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蒙古农村教育还存在教育资源缺乏、教师与学生不足等问题。资源缺乏主要表现为基本的办学资源不够,如校舍、师资等,复式教学在蒙古国乡村学校还广泛存在。教师的缺乏则是因为工资低,年轻人不愿从事农村教师行业。家庭经济状况的落后也导致蒙古辍学率的居高不下,大部分孩子从小就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自由讨论结束之后,余小波老师以“一个好的主题、一个好的活动和一个好的讨论”进行了总结评价。好的主题是指本次沙龙是有关乡村小学教育发展,这个主题当前社会普遍关注,也是我们现在还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好的活动是指研一学生组织的陪伴乡村小学学生的公益活动,这个活动很有意义。当代大学生、研究生应该关注到社会最底层,了解真实的国情,致力于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好的讨论是指本次沙龙活动中大家都能畅所欲言,参与讨论的同学都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值得表扬。

余老师也提及了自己曾走过的三所乡村小学:一所是桃源茶安铺王家坪村小(王老师当年曾读过小学的村小),已破败不堪了,可以想见当年村小学生的学习条件之艰苦;一所是桃源西安镇小,有一年与王老师去看望在那里工作的妹妹一家曾到过,这是一所中心小学,校园中间有一根国旗杆,旁边除一排砖瓦房的教学楼外,还有一片空地,比废弃的村小学堂改观不少;一所是浏阳贫困山区小学,两年前,余老师曾与学院老师一道前往这所小学开展教育扶贫工作。这所学校虽然地处山区,但基础设施完善,体育场、体育器材等硬件设施都已配齐,较之两所乡村小学条件好了许多。回顾自己的所见所闻,余老师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乡村小学的物质条件不断改善,但是地区之间教育资源配置的差距一直存在。这种差距存在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存在于城乡之间,也存在于不同的乡村小学之间。

由此可得出一个基本判断,即不论从历史角度来看,还是从空间角度来看,由我国城乡二元体制引起的乡村教育问题,较之城市更加尖锐,更迫切需要解决。

6.jpg

如何解决乡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呢?余老师也分享了自己的看法。第一,推进乡村的发展,是解决乡村教育问题的根本所在。余老师认为,分析和思想教育问题,一定要跳出教育,从整个社会的大视角来进行。实际上,当前乡村教育问题与整个农村现状密不可分,解决乡村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从解决三农问题入手。三农问题解决好了,乡村真正发展了,与城市的差距缩小了甚至没有了,乡村教育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第二,发挥教师的作用,是解决乡村教育问题的必要途径。教师是办学的根本依靠力量,发展乡村教育必须建设一支好的乡村教师队伍,特别是要努力提高乡村教师知识水平和道德素养,教师就应该德才兼备,才能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小学生处于道德他律阶段,有很强的吸收能力,但缺乏对外部世界的充分辨别能力,尤其需要优秀教师的引导。第三,借助现代信息化技术,是解决乡村教育问题的可行手段。现在是信息时代,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尽管技术手段不能决定教育的一切,但思想上的充分重视和技术上的合理利用,将信息资源转化为学校的教师资源、知识资源,信息化技术是有益可用的,也是能够助推乡村教育实现振兴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98771-1162219.html

上一篇:探析高等教育评价改革之路(2018.12.7沈晓岚)
下一篇:2018年终总结(2019.1.18黄好)
收藏 IP: 202.197.10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09: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