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rryxia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arryxia

博文

跟风

已有 2545 次阅读 2019-4-17 23:32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跟风

许秋雨,2019.4.17

 

我年轻时跟过风。

 

回想过去几十年,尽管1983年大学毕业时,做了一个毕业论文, 我记得我做的是点集拓扑上的箱空间与乘积空间的区别, 我举了一个反例,自觉,应该只是一个练习,不应算真正的科研。

 

后来读了研究生,开始了真正的科研活动。但是,那时由于全国的科研刚刚开始不久,信息闭塞,加之我在数学系做的是工科的信号处理内容,信息就更不畅了。我关心的问题是在IEEE的期刊上。在80年代,南开大学没有IEEE期刊,要读,需要到隔壁的天津大学去。再者,那时国内没有原版只有引印本,这样就比原版慢半年才能读到。所以,那时也无跟风之说,因为还沒有风。

 

我的真正跟风,也算是唯一一次跟风,是90年代初,当我在南加州大学读博士时,对小波的跟风。其实,对小波这个词,我88年就知道了。我以前好像讲过,88年初,我们南开大学的史先生刚从法国访问回来,他说,Meyer的办公室就在他的办公室斜对过,他带回了Meyer的书的手抄本。史先生知道我做与信号处理有关的研究,就把此手抄本送给了我,且告诉我说,这是信号处理中最热门的研究。由于88年上半年,我事情比较多,又忙着办理到美国留学,我并没有细读此书。我889月份来到了美国,但是先是在数学系,所以前两年也没有太注意小波。

 

90年下半年,我转到了南加大的电子工程系,一开始的一年多也没太注意。到923月份,关于小波的第一个特刊在IEEE信息论会刋出版(那时特刊很少,人们对每个特刊都非常重视,不像现在,遍地是特刊,对特刊反而没感觉了),这才让我真正地开始重视小波研究了。那时几乎所有应用领域都在试着应用小波,跟现在的机器学习差不多。后来,我的博士论文就是小波。再后来想想,我这就是跟风,毕竟当时年轻么。


现在想想,也就是那次是真跟风,后来因为自已不年轻了,有了自己的判断。自觉得,人生苦短,为啥非要花自己的宝贵时间跟着别人跑不到头地跑呢?哈哈哈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95313-1173959.html

上一篇:钓鱼
下一篇:等信,是时变还是人变了?
收藏 IP: 128.4.12.*| 热度|

2 杨正瓴 wgq3867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4: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