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科学编辑isechina的官方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sechina

博文

“水刊”洗白, Scientific Reports值得你的选择?!

已有 50083 次阅读 2021-7-16 13:33 |个人分类:期刊数据库|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Scientific Reports(SR)因被国人“灌水”发文,以神刊定位为广大国人所熟知,作为“四大水刊”已经是公认的事实。不少高校机构逐步在考虑将其剔除常规奖励白名单。再加上有论文撤稿和编委集体辞职的新闻拖后腿,口碑一度拉垮。

不过在去年12月中科院公布的预警期刊名单中,Scientific Reports(SR)不在其中,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我们来看下整改后的期刊现况:它的确如传闻那样,是一本“水刊”吗?

期刊信息

Scientific Reports创立于 2011年,创刊之初,年度发文量205篇,与大多数英文SCI收录期刊的年度发量差别不是很大。在此后的几年,该刊迅速发力。到2017年,Scientific Reports 年度发文量超过25000篇,成为目前为止发文量最多的一个年份(随后两年略微降低)。Scientific Reports 已经出版了来自180个国家或地区的投稿。

截止2020年年底,来自中国作者的文章数量超过4600篇,达到4605篇,占该刊总发文量的20.17%。发文量比较均衡:美国学者排第一,中国学者第二,日本学者第三,德国学者第四。

作为Nature旗下期刊,该刊目前由Nature-Springer出版集团在线OA出版发行。Scientific Reports主要刊载有关自然科学和临床科学的原创性研究结果,内容覆盖Physical sciences,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Biological sciences,Health sciences等诸多领域。主要栏目为论著。综述、病例报道、通信类文章等不在考虑之列。

Scientific Reports发表在技术上可靠的、各领域内的专业人员感兴趣的原创性研究论文,其相关内容的访问不受任何限制。其创刊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研究工作迅速得到同行评审并最终发表。由于有一个外部编委会的支持和一个简化了的审稿体系,所以所有论文都会迅速地、公正地得到同行评审,以确保它们在技术上是可靠的。

Scientific Reports对研究的伦理要求很高,投稿时需在文中阐明相关伦理声明。此外,Scientific Reports对研究中数据的可利用性也有要求,比如需要上传论文原始数据、原始的Western blotting图作为附加文件(Supplementary file,且为PDF格式文件)等。Scientific Reports的主要审稿要求是“Scientifically valid and technically sound(科学有效和技术上可靠)”。

编委会

Scientific Reports目前拥有约来自70多个国家, 涵盖 40 多个学科的9000名编委会成员。

编委会成员的主要职责是:

1)评估稿件是否要送同行评审专家;

2)管理稿件的同行评审,并作最后的编辑决定——是否接受、拒绝或允许重新提交;

3)推广Scientific Reports

投给Scientific Reports的每篇稿件通过出版社的形式审查后,都会由一位Editorial Board Member负责审稿的联络事宜(他们还需行使 final decision 的权力),这些Editorial Board Member都是各个领域的专家,所以,他们通常只挑选那些属于他们自己领域的论文来处理审稿事宜,他们遴选的审稿人也都是行业内专家。

在文章投稿方面,2018年的拒稿篇数为11,495篇,接受率为56%。虽然比不上Nature子刊的的80-90%拒稿率,但也是相当严格。杂志的评审过程包含了30多项的检查和多位独立reviewer的参与,平均修改次数1.6次。从投到接受时间约122天(2018年中位数)。文章接收后,一般会在5天左右收到proof(校样),并且要求2天内返回proof。出版社收到校对后的proof后,会在一周内安排论文在线。

目前,Scientific Reports有以下几位来自中国大陆的高级编委。

兰措,中国科学院,地球与环境科学

丁维新,中国科学院土壤科学研究所,地球与环境科学

李金龙,东北农业大学,公共卫生

娄艳茹,复旦大学,临床药学与药事管理学

刘伍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量子力学

唐漾,华东理工大学,数学物理,热力学和非线性动力学

王钦宏,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微生物学

赵英永,西北大学,肾脏病学

国际影响力

2018年,Scientific Reports在非学术领域的媒体机构具有广泛认知度。网站每月访问人数已近150万,2018年度总访问量超过4900万,累计目前超过65000次的新闻报道。世界各地的研究机构和组织,包括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英国政府等,在超过220个政策文件里引用了期刊发表的文章。新闻媒体也关注着期刊的更新,包括中国新华社、美国纽约时报、英国广播公司、日本朝日新闻、美国国家地理在内的全球各大媒体都引用期刊出版的文章。插播一句,SR并非只是生命科学和临床的研究,它已经完善的涵盖了从历史、地理、生化到物理等诸多科学学科。是一个具有非常强大的发展潜力学术杂志巨人,可以坦白说,SR的未来学术之路只会越走越宽,不会越走越窄。

学术影响力

Scientific Reports主编Richard White博士在去年接受《知识分子》访问的时候认为期刊的成功归功于两个方面:1,严格的编辑和同行评议流程;2,该刊的文章采用CC-BY许可协议下的开放获取形式发表,这有助于提升论文的引用和使用量,强化与公众和同行的联系,更快地获得影响力。

该刊2018年发表的论文实现了30多万次引用,其引用量在世界期刊中居第11位,影响因子排名高于全球87%的期刊。

据国内某媒体报道,2017年中国学者发文量最大的期刊,仍然为Scientific Reports,达到7700余篇(2018年下降到3700多篇),这也仍然能够体现出中国学者对这个期刊的“喜爱”。

年度发文量

从2011年Scientific Reports创刊开始,中国学者发文占比一直在稳步上升,201年5达到40%,此后逐年下降,直到2018年下降到21%,这可能和部分科研单位在考核时不再将SR文章列入考核范围有关。

根据2020年12月中科院最新分区显示,Scientific Reports位于综合期刊大类3区,综合期刊小类3区。Top期刊,非综述期刊。

年发文最多的前十所科研机构依次是:

中国科学院、日本东京大学、韩国首尔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北京大学以及日本大阪大学

影响因子趋势

影响因子:近五年平均影响因子为5.133;2020年最新影响因子为4.379,非自引影响因子为4.170。近三年总体徘徊在4分左右。

它还保持了很低的自引率,计算其自引率,2020年才为4.77%。



版面费

Scientific Reports的版面费也是水涨船高。

2015年1500美元/篇,

2017年1675美元/篇,

2018年1760美元/篇,

2020年1870美元/篇,

2021年1990美元/篇

笔者不知何时起涨到这个价位……

https://www.nature.com/srep/about/open-access-funding-and-payment

特刊(CALL FOR PAPERS)

自2018年起,Scientific Reports 开展了特刊项目,邀请编委作为客座专家主编,针对其专长的研究领域,开设了相应的特刊并进行征稿。这一举措旨在让编委更多的参与到期刊的发展建设当中来,并给相同研究主题的文章提供一个便于检索且能见度高的平台。

目前有以下2位中国大陆的学者作为guest editor正在组织特刊:

主题:Mountain surface processes and regulation

Guest Editor: Xuyang Lu –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主题:Induced seismicity

Guest Editors: Longjun Dong –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ina, Gillian R. Foulger – Durham University, UK, &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 Ian Main –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UK

详情可参考

https://www.nature.com/srep/guestedited#intense-ultra-short-pulses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87871-1295734.html

上一篇:喜讯 | BIO Integration正式被DOAJ收录!
下一篇:首届Zoonoses青年编委名单公布!
收藏 IP: 114.219.2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7 01: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