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志趣缘起
邝宏达
博士毕业两年后,我对学术生涯作一次仔细的回顾和反思,审视自己的学术志趣是如何激发并维持的。
志趣萌芽前期:大学本科教育及之前的阶段
我有几件与书有关的深刻记忆,是我与学术最初的缘分。第一件事情是我把父亲“搞建筑”的书拿去做“打子”,被我父亲训了一顿。不过,记忆中我并没有像其他同伴一样,把自己的课本和作业本撕掉拿去做“打子”。这说明我记得老师的话,对老师和课本是敬畏的。有一些同伴,老师讲完一课,就撕掉做“打子”了,可见我又是遵守学习规则的。第二件事情,就是我跟爷爷看武侠小说。我记得大概是小学四五年级,我看了金庸、古龙等作家的作品,对其中的屠龙刀、寒冰掌、降龙十八掌记忆深刻。全村那么多老人,就我爷爷会看武侠小说。第三件事情,是我初中住在外公家,翻看外公、舅舅留下的字典和书籍。其中要数《四角号码字典》和《唐诗三百首》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我1997年上初一,那时已经不使用四角号码字典了,用的都是拼音和偏旁部首检索的新华字典。我从外公家翻出这本四角号码字典,带到学校里面。有个口诀“横一垂二三点捺,叉四插五方框六,七角八八九是小,点下有横变零头”,我摸索着学会了。全班就两个人会这字典,甭提多拉风了。除了这三件事情,还有一件不关乎“书”的事情,但也不得不提。那是我大概三年级的时候,我发现了父亲用的计算器,那玩意儿在95年的乡下村小绝对是高科技。我一直好奇它怎么一按就能算出答案。我把它带到了学校跟小伙伴炫耀,但在争抢过程中摔坏了,为此我挨了父亲批评。初中毕业,我随大流上了高中,那时候中专已经开始没落。高中并没有留下多少印象深刻的事,但影响我的班主任和学习伙伴出现了。我性格内向也不贪玩,高二班主任廖瑞铭老师把捣蛋鬼冯炜调到跟我同桌,我跟他合不上向廖老师提出换同桌的请求。他答应了并安排我与朱小东同桌,这次调整座位是我人生中的转折。朱小东是个“书呆子”,数学很厉害,2003年江西高考是很难的一年,他保守填报志愿去了武汉理工大学,而我复读了。同桌不同运,使我感受到了“读书”很重要。
第二年,不善于考试的我,以低于二本线一分进了母校赣南师范学院(后升格为赣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和大家一样,大四时我选择考研是因为所学专业不容易找工作。2008年正值全球金融危机,况且心理学专业是一个新专业,市场需求很小。班上很多同学毕业后去中小学做教师,也有人去公司企业上班。这两个方向都不符合我的兴趣,考公务员又因为招聘心理学专业最多的公检法系统岗位条件有身高要求,我又行不通。最后,选择了考研。2008年研究生招生考试,公共课和专业课都是全国统考。由于考研是一个延缓就业的选项,对于学校我没有过多考虑,报考了自己的母校赣南师范大学。复习的时光美好而愉快,我和吴锋云、沈馨琳、徐波四个人结成一个小组,每天往来图书馆。奋战一百多天,除风云落榜外,我们都上了国家线。我考了全校心理学专业最高分376分,这一次考试,刷新了我对自己学习能力的刻板印象,我第一次感觉到,原来自己学习还行!本科期间经常因为识记心理学知识点而头疼,学分绩点、专业排名一直在中等偏下水平,从高考开始我的学习效能感一直较低。很多老师和同学都为我感叹,说报本校太可惜了。就376这个分数,全国任何一所学校都可以任我挑选。但这不能假设,我只有选赣师才能考这个分数。我记得毕业时甘霖老师在德馨园食堂对我说“小伙子成熟了!有赣师人特有的精气神!”他知道我这个选择,包含了我对读研经济负担的考量,包含了我对赣师、对教科院老师们的认可。是的,我深深喜欢赣师。
回顾本科及之前的教育阶段,我头脑中没有半点学术研究、科学研究的概念或者意向。但上述事件,是使我后来选择学术职业的重要事件。
志趣萌芽发展期:硕士生活、毕业工作及博士低年级阶段
一起考研的小伙伴,徐波去了贵州师范大学,沈馨琳成了我研究生同学,吴锋云边工作边考研。硕士期间的学习生活,充实而又有趣。我梳理了学术萌芽的关键线索。第一是我一直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做助理。我学习的心理学专业有很多可选的方向,因为长期在心理咨询中心实习的缘故,我选了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方向,这成了我的职业方向。第二是换导师。我第一任硕导是李宁老师,他是我本科班的班主任,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但他博士毕业后因种种原因没有回赣师。研二时换导师,因为本科就在赣师,原有老师已经是我心中的导师了,所以我没有选择李东斌等老师,而是选择了刚刚博士毕业入职的邓稳根老师。邓老师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话就是“邝宏达,你毕业去不去读博?”我总是回答,工作几年再考虑。或许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棵种子,在工作第三年唤醒了我。
2011年毕业我给自己定的目标就是去高校工作,全国无论哪里都可以。我在江西、福建、广东参加了多高校的笔试面试,均失败了。后来,我向贵州、云南、广西多所高校发送求职邮件,最后入职桂林理工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人生第一份工作的第一个感受是“工资真低!”硕士期间我在赣师心理咨询中心、赣州慧聪儿童康复训练中心兼职,兼职收入每个月有一千多块,但我工作时第一个月扣完五险一金后发到手上是890块。那一刻我流泪了,第一笔工资的所有计划都泡汤了。而后,每个月到手也不超过两千。这样艰难的日子,熬了一两年后得到了改善,提了工资。领导们都不停地说,你们这帮年轻人赶上了好时代。这几年并不是没有想过跳槽,但是因为编制及喜欢高校工作的原因,工资低也扛着。2014年、2015年我参加了浙江大学的博士生入学考试,但因为英语要考听力而没有过线。工作的第5个年头,2016年我在晋升不畅、职业倦怠的情况下,考入了北京理工大学李林英教授门下开始了博士生涯。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在学术生涯之路上,我有三位师傅,在这里我倒着说。第三位就是给我埋下读博种子的硕导邓稳根博士,他并没有要求我从事他的研究领域心理测量。硕士期间,我是按照自己的志趣,选择了心理健康方向,当然这里面也有兼职能获得经济收入的重要因素。但邓博要求我硕士毕业论文用较为先进的统计测量方法——多层线性模型。这让我打下了心理统计测量基础,是我学术的起点。第二位是朋辈导师,我本科同学徐礼平。他硕士报考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我们说他“叛变”了。其实用现在流行的说法,是学科交叉。由于英语没过线他调剂到B区贵州的一所学校。他硕士期间的硕导并没有要求他写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论文,而是发挥他本科心理学专业特长做了心理健康方向的研究。赶上留守儿童研究热潮,积攒下了学术“第一桶金”,他硕士毕业留校、没过几年又破格评上了副教授。我参加了他的两个省部级课题,正是这个机缘让我在工作时没有放弃写论文。而后,我成为他师弟,导师招的第二个博士。第一位是博导李林英教授。一名合格的博士,毕业时必须能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我导正是以这个标准对我进行学术训练,导师说“读博士是要掉一层皮的”。回顾四年,一直在教室、食堂、宿舍、图书馆、学术报告厅、导师办公室里穿梭。我是个“问题”学生,兴趣点多,思维发散,喜欢交流。在博一最轻松的时光里,我和徐礼平在观看里约奥运会女排赛事时,感觉女排精神肯定要“出圈”成为热点,所以我就寻思着用心理学去阐释女排精神。这就有了我的第一篇小论文,写郎平教练的强大心理资本。读博的人都知道,第一篇小论文越早出来越好。而这篇小论文出来后,我就进入了博士低谷期,博士毕业论文选题时经历了导师说的“掉一层皮”,我有很多次想着肄业不读了。而导师说,“这个阶段,是成为博士必须经历的淬炼”。博士生的就读体验激发了我博士论文选题,成为了学术志趣的缘起。
志趣成熟及职业后阶段:博士高年级、入职高校阶段
在淘汰了多个选题后,最后与导师商定博士大论文的研究内容是学术志趣。踏破铁鞋无觅处,博士训练这个艰苦的过程,不就是学术志趣形成过程吗?最后回过头一想,我这个选题还是发挥自己多年来心理咨询的特长,对博士生所说的“熬”真正的感同身受,并把这个苦苦思索的过程归到学术志趣形成过程中。我宿舍周围的物理、化学、材料的博士生,既是我的战友也是我的研究观察对象;我还访谈了北理工许多重大科研团队的博士们;我还成为陶然教授、王博教授课题组组会的旁听生。我记得陶然老师说的“常讲常新”,王博老师分享影响他坚持不懈的枕头下的人物传记。我读了马克斯·韦伯的《以学术为志业》、彭加勒的《科学的价值》《最后的沉思》等科学社会学相关的著作;我也常去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馆藏基地,感受我国老科学学术成长历程;我去西北工业大学两个星期,采访调研重大科研项目团队的研究生们。通过质性和量化研究手段,我把学术志趣形成机制归纳为两条路径、三个心理机制:分别是身份认同路径和自我效能路径,涉及的三个心理机制是学术角色认同机制、学术效能期待机制和学术结果期待机制。通俗的理解就是学术志趣生成可以由志愿从事学术或科学职业开始,也可以是在学术或科学研究中不断尝到甜头、收获自信开始,学术志趣的形成过程充满了否定与认同、不自信与自信这两对相互对立的情感体验。我的博士论文形成之时,也是我学术志趣成熟之时。
2020年春,毕业的时间到了。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新冠疫情在武汉爆发。我回桂林后,无法返校,在线上完成了毕业答辩、毕业学位授予仪式。之后找工作,因为考虑疫情的影响,我选择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还考虑到读博四年家庭经济拮据,进入桂电可以得到一笔不菲的人才引进费缓解经济压力,而且桂电是桂林几所高校中离家最近的一所。择业考虑的因素里面,“学术”并没有占主导。我在桂电教授《思想道德与法治》公共基础课,桂电没有教育学、心理学专业,我在学术发展上,面临着新的定位。我这种情况,和很多入职马院的博士、入职非研究型大学的博士相似。也就是博士毕业后到底从事探究的学术、应用的学术、整合的学术还是教学的学术的问题,到底要不要调整、甚至放弃原来研究方向以服务于所在院系学科发展方向的问题。这是我的学术志趣面临的又一次考验。
结语
学术志趣不是一层不变的,有用心培养才会有开始,方法不当也会凋零。杨振宁先生在接受清华研读间采访时说“学术志趣很重要,但同时你也要想办法维持自己的志趣之火不灭,生生不息”。渺小的我,过去的学术志趣一直跟职业、温饱“纠缠不清”,志趣里并非纯之又纯的对科学的兴趣,或许这也是很多寒门学子要经历的过程。与大家共勉。
注:
“搞建筑”的书是土木工程有关的,我记得其中有一本《混凝土结构与钢结构》,父亲高中肄业后,从姑丈那里借来自学的,通过自学,父亲学会了砌砖、做钢筋水泥房的手艺。
“打子”,客家话的谐音,即打纸片游戏。80后的儿时玩具,把纸折成正方形或长方形,用力投掷于地上把另一个“打子”掀翻为胜。
美国学者博耶为了解决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对学术进行深入思考,提出探究的学术、整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四分类,在理念上实现了教学和科研并重。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1: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