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___________
高锟 (Charles K. Kao), 1/2 of the prize, China and United Kingdom
Standard Telecommunication Laboratories Harlow, United Kingdom;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China
b. 1933 (in Shanghai, China)
"for groundbreaking achievements concerning the transmission of light in fibers for optical communication"
____________
Willard S. Boyle, 1/4 of the prize, USA
Bell Laboratories, Murray Hill, NJ, USA
b. 1924 (in Amherst, NS, Canada)
George E. Smith, 1/4 of the prize, USA
Bell Laboratories, Murray Hill, NJ, USA
b. 1930
"for the invention of an imaging semiconductor circuit – the CCD sensor" ____________
1933
|
生于中国上海
|
1957及1965
|
分别于伦敦乌维资工学院取得学士及哲学博士学位
|
1966
|
发表论文《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开创性地提出光导纤维在通讯上应用的基本原理,催生了光导纤维的广泛使用;其后又发表有关光纤的论文逾百篇
|
1970-1974
|
任当时新成立的香港中文大学电子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后又成为该系首任讲座教授
|
1985
|
兼任美国耶鲁大学电机工程系教授
曾在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各附属公司服务多年,并1986年获委任为ITT总公司科研总裁 |
1987
|
出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
|
1996年7月31日
|
卸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
|
|
|
1976
|
美国硅酸盐学会摩尼奖
|
1977
|
美国富兰克林研究所,史特活.柏兰亭奖章
|
1978
|
英国兰克信托基金会兰克奖
|
1978
|
美国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学会,摩理斯.H.利柏曼纪念奖
|
1979
|
瑞典艾力松基金会,L.M.艾力松国际奖
|
1980
|
美国武装部队通讯及电子学会金章奖
|
1985
|
美国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学会亚历山大.格林姆.贝尔奖章
|
1985
|
美国马可尼基金会马可尼国际科学家奖
|
1985
|
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
|
1985
|
意大利热那亚市哥伦布奖章
|
1987
|
日本通讯及计算器促进基金会通讯及计算器奖
|
1989
|
英国电机工程师学会法拉第奖章
|
1989
|
美国物理学会新材料国际奖
|
1990
|
英国塞萨斯大学荣誉理学博士
|
1991
|
日本创价大学荣誉博士
|
1992
|
英国格拉兹高大学荣誉工程学博士
|
1992
|
SPIE金章奖
|
1993
|
英帝国司令勋章
|
1994
|
英国达勒姆大学荣誉理学博士
|
1995
|
世界工程组织协会杰出工程成就金章
|
1995
|
澳洲格理斐思大学第一服务荣誉博士
|
1996
|
日本国际赏
|
2009
|
诺贝尔物理学奖
|
|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8: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