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一沙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ealock “比努力的人更可怕的是乐在其中的人”

博文

由大人物们想到的

已有 2975 次阅读 2009-11-8 06:33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年少无知的时候,也曾是一名狂热的“追星”人,对学术明星的敬仰之情如滔滔江水。之后不长不短的人生中居然有幸近距离接触了以前心目中头顶光环的人物,除了发现他们异于常人的勤奋与时间观念之外,还惊异地发现,如果按人格魅力(概念含糊,但也很难清晰表达,对科学家而言基本上包括知识渊博,心胸开阔,一视同仁,慧眼伯乐,因材施教吧)来划分,他们分布在两个极端——极具人格魅力的和极缺乏人格魅力的。当然,后者还是少数。



我揣测,这就跟练武功似的,练功过程太辛苦,大部分的人因为承受不了这份辛苦而中途放弃,少数高手,凭着强烈的意志力走到最后,功夫登峰造极。但其中一些人的意志力来自博大的爱,对自然,对生命,对人类,所以之前的磨练不但提高他们的技能,也让他们身上基于人性的特质更凸显,成为一代宗师。而另外一类人的意志力则来自对个人名利的追求,并且这种自私狭隘的追逐在“练功”过程中被不断放大(因为想加倍补偿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作出的牺牲),于是他们功夫精进的同时人性也在丧失,最终成为邪派魔头。



总结一下:人文关怀应该是每个科学工作者的基本素质,杨叔子先生提倡的人文素质教育任何时候都不过时。

以上所言过于抽象,附上两则印象颇深的小故事:
故事一: 会议用餐时间,对心中敬仰的某“大牛”当日所作报告有太多疑问,虽然敬畏,还是硬着头皮前往提问。他讲解到一半,另外一“大牛”过来,叙旧+交流,我就缩到一旁去。本来以为没机会再和他讨论,没想到十几分钟后,他主动回来将没结束的讨论完成。
故事二:最近看到《自然》期刊上一篇文章,其主要观点是成功取决于很多偶然因素,便联想到一位教授总是把主观努力挂在口头,宣称其致力于研究的想法在小学时候就萌生了。信乎?虽然有研究试图将性别的“归因”差异(女性趋向于把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而男性则相反—归因于自我努力)与男女的成就差异联系起来,我认为过分的“内部归因”有自我膨胀的嫌疑。此教授就是典型,一套说辞,一套教育模式,几十年不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7440-269390.html

上一篇:开博公告
下一篇:对创新的感性认识
收藏 IP: .*| 热度|

1 柳东阳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2: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