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pengj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pengju attosecond pulse generation and application; ultrafast excited-state dynamics in liquid; time-resolved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elec ...

博文

科研历程(一) 精选

已有 4459 次阅读 2011-1-21 18:15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时间, 实验室, 中文, 笔记本, 联想

记得刚开始读研的时候,真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准时吃饭睡觉,雷打不动的周末,那时候看文献的时间基本用来翻字典,说实话连中文的《原子物理》都不怎么熟,还信誓旦旦单地翻着PRL的文献,乐此不疲,整整写满了5个笔记本,都是原文翻译。
等到硕士毕业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根本不具备独立联想的能力,看到一篇相关的文献,没有联想,极其可怕,绝大多数时候都是靠是师兄的点拨,老师对我也失去了原有的耐心,当时我也很困惑,觉得不应该是这样,于是稀里糊涂毕了业。为了当初的理想,考上了博士。
我们这个实验室筹建了七八年,竟然在师兄和我的不懈努力下,铁树开花,在我毕业的那段时间测出来了近200M的数据,等我硕士毕业之后,师兄也要博士毕业,只有这点数据,没办法,只能dig,dig,dig!有句话说得好,物极必反。我们测的数据都是国外同行早在文献上论证过的:分辨太低,不足以管中窥豹。或许就是这样的忽略,导致只有上世纪的一篇文献对此数据有相关的研究,我们刚好捡了个大漏,日夜盯着数据不放。说实话,这两年基本都在搞设备,文献的阅读也是浮云表面,还好师兄是一个特爱钻研的好学生,有了数据之后每天晚上看文献至2点,终于发现了他人没有发现的东西,这算是对我们的一个安慰和鼓舞吧,但是现象发现了,要写成文章就不是那么简单了。于是,在他的主导下,天天看文献找资料,这期间我们才发觉,解决问题的两个主要途径:文献和牛人。我们这里没有牛人,只能看文献,看文献走的路是曲线,螺旋式的,从调研到阅读再到理解,最后成为自己的语言。这个过程异常艰辛,期间我曾想过放弃,但是师兄有句话还是时刻提醒了我,我们现在没有人帮助,但是正是好好锻炼的时候,到了最后我们就可能成为“专家”。坚持就是胜利吧,问题的解决过程虽然曲折,但是结果却是可喜的,终于在观点形成之后,我们把它努力写成了英文,文章投出后一个月就发表了,我记得到最后我看着网上挂出来的文章还觉得是一场梦。
接下来,我们继续dig!有了第一篇的经验,轻车熟路了许多,再加上文献阅读中不经意发现的问题,抓着不放,直到形成了一个值得解决的新问题。这段时间不长,近2个月,接下来面对的还是解决新问题,一个物理上很本质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对我们以后的思想影响还是很大的,其实,这个问题的解决还是走的第一条路,看文献。值得高兴的是,物理的最本质问题往往已经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人详细阐述了,于是新问题的解决还是挺快的,这个快也是在曲线上走的快,曲线的弯弯少了一些而已。等到问题解决的时候,已经距离第一篇文章终稿3个多月了,我当时还担心有人提前把这个问题发表了,事实证明,老外对待垃圾数据的态度很坚定,一个月之后我们的第二篇文章投出,尴尬的是恰逢审稿人圣诞长假,以至于在假期结束之后才顺利接收,两篇文章的共同点是审稿人均没有对物理问题发问,这也算是对我们前期工作的一个额外肯定吧。
直到2周前,老师要我总结一下剩余的问题再写一篇文章的时候,我盯着一个图看了三天,师兄推门进来说:你这个图是不是有点意思,两个斜率明显不一样。经过这个提醒和接下来3个晚上的思考,我发现我可以解释这个问题,至少是有端倪。目前,我已经习惯了在没有大牛的指导下,沿着曲线看文献,逐步夯实自己的物理思想,走自己,拟或是很多人走过的路,即便是我对这条解决问题的路很不满,但是硬着头皮也要走下去。
这一年来的解决问题,合作写文章的过程是我涉足科研的最合理的一段历程,也是第一段,回首起来,暂时总结以下几点:
1,做菜鸟的时候要踏踏实实做菜鸟,坚持阅读和翻译艰涩的文献是必须要经历的过程;
2,不要迷信文献对一些东西的所谓的盖棺定论,科学问题是无止境的,前人对一些问题的认知极有可能是局限到一个地方,应该可以被重新认知;
3,坚持阅读文献是保持思维活跃和产生联想思维的最直接有效地方法,必须坚持到底;
4,写文章的锻炼也是必不可少的,文章的命中率建立在对问题的阐述程度和相关疑问的准备程度上,概括起来就是,对满足目前现象的问题的解释要透彻,对文章可能的疑问准备要充分;
5,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可能成为问题的现象,有了问题就有了出发点,解决的过程和结果一样重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2266-406620.html

上一篇:这首歌献给孔子铜像
下一篇:写在兔年开始
收藏 IP: 210.77.73.*| 热度|

12 杨华磊 戴越 唐常杰 张晓锋 李学宽 王力 孙学军 杨月琴 徐迎晓 xqhuang xchen neilchau

发表评论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6: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