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一次来英国,过中经历了很多屈折,也遇到了许多困难。仔细回想起来,还是为自己做出的选择感到庆幸,自己总算走出了许多人认为不可能的怪圈。这为今后自己的治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也让自己树立了坚定的信心。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中学读得一篇课文《为学》。
《为学》一文的全称应该是《为学一首示子侄》,是清代四川省丹棱县彭端淑的作品。文章集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是一篇脍炙人口的颇为典范的古文。其思想教育的社会意义深远,选入教材八十多年来,影响了一代代人。文章主题:通过人的天资昏聪能力庸敏,为学存在难与易,但由于学与不学的关系,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分析,劝勉子侄读书求学不要受资昏材庸资聪材敏的限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学习,立志成才。
为学一首示子侄(清)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之。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这里摘录一学者对文中的难段(第二段)做一个阐释:
“我的天资愚钝,赶不上一般人读书求学的天份;我的能力低下,赶不上一般人读书求学的能力。”﹙但是,只要﹚你天天学习知识,长久不懈怠,直到成功,也就看不出你的天资愚钝和能力低下了。“我的天资聪明,加倍于常人;我的能力敏捷,加倍于常人。”﹙但是,如果﹚你放弃不用,就跟天资愚钝、能力低下的人没有什么差异了。孔圣人的学说,最终由迟钝的曾参传了下来。(既然)这样,那么人的天资愚钝聪明、能力低下敏捷的作用,难道是有常规的吗?
【备注】下文引自:http://bbs.guoxue.com/viewthread.php?tid=560990
《为学一首示子侄》探讨及建议 四川 丹棱 彭仲文
《为学一首示子侄》是清代四川省丹棱县彭端淑的作品。文章集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是一篇脍炙人口的颇为典范的古文。其思想教育的社会意义深远,选入教材八十多年来,影响了一代代人。现将个人探讨梳理如下,前人分析已明者,除行文需要外,不再重复。如有不妥,敬请读者指正。
一 题解
《为学一首示子侄》作于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彭端淑已经四十六岁了。查彭氏家谱,彭端淑同族的子侄很多,仅其祖父直系的就达69人之众,当时连一个文举人都没有,可见绝大多数子侄不好学,不管天资能力好坏的人都有。作者见状,甚为忧心,急而训之,所以才写出这篇文章来。作者是一个很谨慎的人,文章虽可针对所有的晚辈,然其用语严肃,故只点子侄。
《为学一首示子侄》:这里的“为”可当“求”、“做”解;为学,求学,求知识,做学问。求学的途径主要是在校读书。求学包括识文字,断句读的初级阶段,也包括考取功名,做学问,出著作的高级阶段。从“不逮人”看,应指求学的初级阶段,而“迄乎成”,又应指高级阶段。所以为学,求学,应为泛指。一首,一篇。示,训示。题意为:写一篇读书求学的文章来训示子侄。题目告诉我们:(一)内容很明确,是读书求学(指文的方面);(二)对象明确,是“子侄”,是晚辈;(三)语气很强,是长辈的训示,很庄重严肃,全文无一句轻松的话。
文章主题:通过人的天资昏聪能力庸敏,为学存在难与易,但由于学与不学的关系,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分析,劝勉子侄读书求学不要受资昏材庸资聪材敏的限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学习,立志成才。
文章选材的角度新颖。历史上劝学的文章甚多,但要结合实际,从人的天资昏聪,能力庸敏来训示劝学,还是前无古人的。
文章在论证方法上最大的特点是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可以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二 关于“吾”的指代
全文只有第二段才出现四个第一人称代词“吾”:“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古人无标点,理解较难。是代彭端淑自己吗?请看这四个“吾”字,一会儿在说吾资昏、吾材庸,一会儿却在说吾资聪、吾材敏,这显然不是指一个人,而且从史料看,彭端淑是既资聪材敏,又勤奋好学的人,他又不在四个“吾”之列。那四个带“吾”的话到底该怎样理解呢?一般看作表列举,泛指资昏材庸和资聪材敏两种情况,不实指。同时,我认为,还可以看作实指,这些“吾”是分别代子侄中有这两种情况的人,这些话分别是子侄不学的托辞。作者模拟与子侄对话,面对面训示,纠正这两种错误观点,带“吾”的句子是子侄的话,不带“吾”的句子是作者训示,显得训示的语气更强。这正如现在我们面对面教训子女一样:“‘我学不懂,我学不懂。’但是,只要你上课专心听讲,认真读书,认真思考,努力完成作业,按时复习,就没有什么学不懂的。”带有一种教训的语气。再从末段“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和“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句中的“自”,结合题目训示子侄分析,“自”应指代子侄,“自”复指“吾”,所以“吾”也应代子侄。
下面就以“吾”代子侄展开探讨。
三 《为学一首示子侄》的架构
全文共305个字,围绕资昏材庸“学”,“难者”“易”;资聪材敏“不学”,“易者”“难”对比选材和结构文章。全文共分四段:
第一段(从“天下事有难易乎”到“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从做天下事有难易乎导入话题,再由大到小,从做天下事到为学切入正题,对比、设问、反复,势如破竹,笔力遒劲,干净利索,揭示中心论点“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从做天下事到为学,外延变窄,内涵增多,更能突出为学所包含的内容;做天下事包含为学,从做天下事到为学,实是为二僧朝南海张本,后面用二僧朝南海喻为学就顺理成章了。注意:中心论点里的“难”和“易”,都是从天资、能力方面对为学而言的。
子侄中,有两类错误言论。一类叫苦说,我的天资能力不行,无法学。另一类则骄傲地说,我的天资能力超倍于常人,懒一点没关系。以上皆子侄不学的托辞也。教育子侄,责无旁贷,因此,引出第二段及以后各段。
第二段(从“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到“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从天资昏聪能力庸敏因学与不学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分析,直接论证中心论点。作者模拟面对面与子侄对话,先后举出子侄的两类(两个为代表)不学的托辞,有的放矢,以长辈的口吻训示,天资能力差只要坚持学就可以成功,天资能力好如果不学也会失败。作者还怕空洞训示,不能说服子侄,于是再举古代天资差而经个人不懈奋斗,成果最终超过聪明人的最突出的事例,孔圣人的学说,最终由天资迟钝的曾参传了下来作证。末句用反诘句结束,指出资昏材庸资聪材敏的作用是没有常规的。言下之意,资昏材庸资聪材敏是不能最终决定成功与否的,是因学与不学可以相互转化的,从而强调自己的观点。本段结构如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