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ngFucw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ingFucwu

博文

为啥耶鲁大学的诺贝尔奖得主坚持给一年级本科生上课? 精选

已有 6231 次阅读 2021-4-28 03:09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耶鲁现任教授中有好几位是诺贝尔奖得主。耶鲁的本科学生非常幸运,有时还能赶上诺贝尔奖得主亲自授课。大家可能知道这样一个新闻:当获悉被授予2018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后,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威廉·诺德豪斯(William D. Nordhaus)照常给一年级的本科学生们上课。他不愿因此耽误课程,故推迟了新闻发布会,校长、院长等一大批人只能等新科诺奖得主讲完课再正式向他道贺。人们在赞赏威廉教授矜矜业业的同时,更欣赏的是他的高尚的品德,为耶鲁的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有名望的正教授给本科生亲自授课这样的现象在世界名校并不少见。世界名校如耶鲁这样的大学非常重视本科教育,这个从耶鲁本科的入学难度也可以窥见一斑。从录取率相对来讲,申请耶鲁的研究生(录取率12%)的难度相对比本科(2021录取率4.6%)要容易。当然本科和研究生的录取并没有可比性,本文只是使用这个数字表明美国名校的本科录取难度。重视本科教育还和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及教师个人的理念和品德有密切的关系。耶鲁的办学理念是培养世界领袖,耶鲁的老师觉得自己是未来世界领袖的老师,给本科生亲自授课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耶鲁历来有重视本科教学的传统,教授们无论是刚入职的助理教授还是颇有成就的终身教授都坚持给本科生上课,所以诺贝尔奖获得者给本科生亲自授课在耶鲁也就不稀奇了。

    其实美国的大学无论是全国性研究型(National Research Universities,基本每个学科可以授予博士学位,一般有医学院和法学院)还是综合型地区性大学(Comprehensive Regional Universities,基本每个学科可以授予硕士学位),或人文学院(Libral Arts Colleges)对教师的要求都有教学,科研,服务三个方面的高要求。而且美国大学都很重视本科教学,学生的很多学习和科研能力都是在本科阶段就得到了良好的培训和发展。本科没有受到良好教育和培训的学生即使侥幸上了研究生,读了名校的硕士博士学位,他的人生履历,学术操守和技能,甚至品德也许就会有所欠缺。真正的名师给学生示范的是做人的品德,而真正优秀的学生从学校和老师那里学到和继承的也是做人的品德。

    一个事实是大多数美国大学规定教授们特别是常任轨(Tenure Track)的助理教授们的教学的工作量比例分配大大高于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工作量分配。美国的大学也有专职讲师(资质是至少有本学科的硕士学位,但大多数是有博士学位的,只是这些人不愿意做科学研究和论文发表),但专职讲师并不能直接晋升到助理教授更不能成为终身副教授和教授。本科教学需要大量师资,因此很多大学还聘请兼职教授和兼职讲师来补充教学力量讲授一两门课程。讲师的聘用往往是短暂的,有一年的,甚至一个学期的。高级讲师聘用期可以为三年。这些在大学里俗称教学老师(Teaching Faculty),而只做研究的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叫做研究老师(Research Faculty),而博士后(Post-doc或Research Associate)都不算大学教师的成员(Member of University Faculty)。

    正如耶鲁大学的教师手册关于教师从常任轨(Tenure Track)成为终身(Tenured)副教授或教授的标准所规定的:对终身教职候选人领导能力的评估基于其最高水平的研究和同行评审的科研成果, 还期望在所在系或学科内外具有出色的教学和参与大学的各项服务成为出色的专业化的大学公民。 https://fas.yale.edu/book/ladder-faculty-appointments-promotions-fastap-2016/review-promotion-or-initial-appointment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16383-1284098.html

上一篇:当年儿子问我为啥不在纽约找份工作?
下一篇:在美国超市购买食品如何辨别是不是转基因食品?
收藏 IP: 47.6.205.*| 热度|

15 张晓良 文端智 张波 钟定胜 王兴 王安良 李东风 史晓雷 黄永义 蔡宁 杨金波 李剑超 魏武 杨正瓴 周阿洋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7 22: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