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qdai 上海大学教授

博文

教育随感-6:一声春雷 激发希望——浙大百万大奖引发的联想 精选

已有 10353 次阅读 2013-9-15 05:42 |个人分类:教育随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教学, 科研, 随感, 浙大百万大奖

一石激起千层浪。《新京报》912的一则新闻《浙江大学两教授坚持本科教学获100万元奖励》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在我国教育界产生了巨大反响(参看链接1)。

为什么会这样?

教师的主要责任是教学生,对此,似乎古往今来都未曾产生过疑问。早在一千三百年前,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韩愈(768~824)就在《师说》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并提出学为基本,术为枝叶学为学理,术为应用的观点,力主在大学里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完美结合。(见链接2)。在发达国家的大学里,重视教学已成了传统。记得20多年前,我在纽约大学访问,我的host出差,让我帮他完成一项监考任务,一到考场,我发现他上的课是大一的线性代数!名教授给低年级大学生授课在国外似乎已是惯例。

然而,本来不成问题的事情,近年来在国内却出现了问题:在大学里,科研与教学的关系跑偏了!我在三年前的一篇博文《摆正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中曾罗列一些现象:

——不少教师不大愿意承担教学任务;

——承担了教学任务之后,在备课等环节上不肯“下死力”;

——有关教育教学的科研的积极性不高,难得见到教学研究方面的高质量论文。

总而言之,在教学和科研的用力上、时间安排上,重科研而轻教学,也就是说,有不少老师没有找准教学与科研的“平衡点”。

我对这种倾向很担忧,在文中指出:“究其原因,恐怕是在对教师的业绩考核上有失偏颇,更多地注意了科研成绩,而教学业绩考核在总体上显得不那么重要。在职称评定、奖励等方面,似乎也有‘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并且强调这种倾向亟待改变。我在校内外的许多同行业也曾多次发出这种呼吁。可惜我们职卑言轻,没有发生作用,至今情况依旧。

这就是浙江大学百万大奖引起轰动的内在原因。

前面提及的还是一些表面现象,应该考虑深层次的原因。不少人认为,重奖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接下来还需要更多的制度保障。

的确,前一阶段在我国教育界,特别是教育界的领导在教育理念和指导思想上出了问题,随之而来的是制度性的问题。“上有所好,下必甚矣”,在指导思想上,科研与教学的关系的“跑偏”,再经过层层放大,必然带来严重的后果。

浙大此举如同一声春雷,激发了人们改变局面的希望。我觉得百万大奖获奖者姚缨英教授的获奖感言道出了广大教师的心声,这里摘录几段:

在许多高校为教师们的科研成果设立种种奖项的背景下,浙江大学有这么一个奖,说明学校是在往一线教学的老师身上倾斜的,这是一个好讯号。

本科生的基础教育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最终效果。大学的核心目的是培养人才,从这个角度来说,老师当然应该坚持在教学一线。

我始终认为老师的职业角色是在讲台上、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完成的,一个好老师肯定不能脱离他的学生。但这也不是说老师重视科研不对,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我也承担一些科研任务。

这不仅是钱的问题,说大一点是高等教育导向的问题。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但应该有一个让老师们安心、甘愿付出的环境。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觉得吸引教师坚守一线还需要制度上的鼓励。科研成果是明摆着的,但教书育人是润物无声的。这两个同样重要,不该厚此薄彼。

说得太好了!

我们愿意看到的局面是:

——在我国高校里,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真正理顺了,而且得到了制度上的保证;

——大学的教学工作得到理所应当的强调,教师生活无忧,心情舒畅,自觉地、创造性地传道授业解惑,资深教授为低年级学生开课,中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涌现出一大批像姚缨英、张振跃那样的好老师;

——大学生的基础学习状况在良师的引导下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他们在德智体美上得到更好的全面发展;

——大学为实现“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方面。

总而言之,这种百万大奖来晚了,但还是来得好!希望以此为契机,在我国教育界带来更大的变化。

 

写于2013915日晨

【链接1】相关新闻

浙江大学两教授坚持本科教学获100万元奖励

新京报讯(记者卢美慧)910,浙江大学教师节典礼上,该校两位教授因长年坚持在本科生教学一线、并受到全校师生的广泛认可,每人获得了“浙江大学心平奖教金”100万元的奖励。

昨日,浙江大学常务副院长陆国栋介绍,获得百万奖励的老师,是经过学院推荐、学校层层选拔,最后由本科二年级以上学生投票选出的,旨在以此激发一线教师的工作热情。

评选实名制一人一票

浙江大学常务副院长陆国栋介绍,为向一线教师倾斜,奖项设立之初就规定校领导不得参选。整个评选过程接受全校师生监督,评选采用实名投票,严格实施一人一票。最终,电气工程学院姚缨英老师和数学系张振跃老师同获奖励,两人将分别获得一百万元奖金。

陆国栋称,长期以来,在高等教育领域,对教师的考核一直以科研成果为主要考核目标。“心平奖”的出现,为的就是扭转这种偏差,鼓励更多的教师把精力投入课堂教学。

奖励旨在营造重教氛围

陆国栋说,浙江大学高额奖励一线教师为的是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扭转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传统,除了设计奖励还需要更多的制度保障。”

2011年的教师节,浙江大学宣布设立由浙大校友段永平和夫人刘昕捐资设立的“浙江大学心平奖教金基金”,以表彰功底扎实、业务精湛、教学效果突出、关爱学生成长的优秀教师。

设立基金的第二年教师节,浙江大学开出首个百万奖励。参评老师需要各学院推荐、然后经过由校长、校领导、院士代表、国家教学名师代表、学生代表、校友代表组成的评委会的考察,再由全校师生投票选举产生。

“浙江大学心平奖教金”评选条件

1 从事教学工作10年以上且在浙江大学工作5年以上的教师(含班主任、德育导师及辅导员)。学校领导不参选。

2 忠诚教育事业,有优良的职业道德,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受到广大师生的敬重和信赖,没有教学事故。

3 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专业水平高、教学工作量大、教学效果好,深受广大学生爱戴,得到同行普遍认可;

●有较高的学术造诣,教学水平高、教学评价优,深受广大学生推崇和喜爱;

●长期工作在学生思想教育第一线,积极为学生排忧解难,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在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等方面有感人的事迹,具有先进典型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深受广大学生欢迎和爱戴。

对话

姚缨英:百万奖励是重视教学的好讯号

谈获奖

课上得多,熟悉的学生多

新京报:你是什么时候知道自己获奖的?

姚缨英:颁奖最后一刻。今年三月学院里推荐我去参选,我就填写了一些表格,中间投票、评选,自己都不知道,也没特别去在意。

新京报:对这100万的用途有规划吗?

姚缨英:钱还没有发到手上,所以也没特别的规划。但我打算拿出一部分捐给电工电子基础教学中心,鼓励更多的老师钻研教学工作。

新京报:1539票在候选老师中得票最多,你觉得学生们为什么把票投给你?

姚缨英:投给我的原因大概是因为我跟他们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多吧。这几年,我平均每周上课超过12学时,除了本学院的本科课程,其他学院的电路课程我也教不少。课上得多,熟悉的学生多,我又是个好脾气,同学们才如此厚爱吧(笑)。

谈教学

教学不应是科研的陪衬

新京报:重科研轻教学是很多高校的弊端,很多人认为同样的精力不如做科研。

姚缨英:我始终认为老师的职业角色是在讲台上、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完成的,一个好老师肯定不能脱离他的学生。但这也不是说老师重视科研不对,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我也承担一些科研任务。

科研和教学不该是矛盾的,科研应为教学服务,不应让教学成了科研的陪衬和附庸。

新京报:一个好的大学老师是不是应一直在一线教学?

姚缨英:本科生的基础教育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最终效果。大学的核心目的是培养人才,从这个角度来说,老师当然应该坚持在教学一线。

新京报:怎样才是一个好的大学老师?有没有特别佩服的名师?

姚缨英:我对好老师的理解是,知识渊博、循循善诱、良师益友,做到这几点就是一名好老师。

我特别佩服的老师不是名人。他们分别是我的三位老师。一位在我小学时,让我懂得了吃苦耐劳。一位是我研究生时期的老师,教会我严谨;第三位是我的博士导师,他教会了我信任和期待。

谈激励

鼓励教学不能光靠钱

新京报:之前有高校要求院士要给本科生上课,强调本科生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你怎么看?

姚缨英:强扭的瓜不甜,靠规定课时保证院士、教授、讲师们的讲课数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在许多高校为教师们的科研成果设立种种奖项的背景下,浙江大学有这么一个奖,说明学校是在往一线教学的老师身上倾斜的,这是一个好讯号。

新京报:经济上的奖励,是鼓励教师向教学一线倾斜的最好办法吗?

姚缨英:我们有那么多的奖励去鼓励取得了科研成果的教师,为什么不能有一些专门鼓励一线教学工作的奖项呢?

这不仅是钱的问题,说大一点是高等教育导向的问题。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但应该有一个让老师们安心、甘愿付出的环境。

新京报:说到教育导向,除了奖金的方式,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让老师愿意在一线教学生?

姚缨英:更多是大环境的问题,衡量标准的问题,这就不是浙江大学和我一名教师能解决的问题了。

但是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觉得吸引教师坚守一线还需要制度上的鼓励。科研成果是明摆着的,但教书育人是润物无声的。这两个同样重要,不该厚此薄彼。

比方评职称,加大对一线教学工作的考量,纳入奖评体系。不能让老师们以为教学没有用,教好教坏都一样,这样最后害的是学生。

新京报记者卢美慧

http://news.qq.com/a/20130912/001023.htm

百万重奖教授教学只是一个开端

  910浙江大学教师节典礼上,该校两位教授因长年坚持在本科生教学一线、并受到全校师生的广泛认可,每人获得了“浙江大学心平奖教金”100万元的奖励。该奖于2011年设立,旨在表彰功底扎实、业务精湛、教学效果突出、关爱学生成长的优秀教师。(912《新京报》)

  长期以来,在高等教育领域,对教师的考核一直以科研成果为主要考核目标。在不少高校,讲台尤其是本科讲台成为被大师们遗忘的角落。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学校的核心目的,就应该是教书育人、培养人才。正如此次荣获重奖的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师姚缨英所言,“科研应为教学服务,不应让教学成了科研的陪衬和附庸。”然而,科研的喧宾夺主,导致高校教育偏离正确的轨道。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的最终效果。

  浙江大学对教授坚持本科教学开出百万元重奖,为的就是扭转这种偏差。重奖不只是一种物质财富,更代表了学校对于教师教学的价值肯定,势必能鼓励更多的教师把精力投入课堂教学。不过,重奖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接下来还需要更多的制度保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郑志强有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在大学里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就好比是“好饭”和“坏饭”的关系,面对琳琅满目又“油水丰厚”的科研“大餐”,自然很多大学教师更愿意从事科研。要想引导教师从实验室回归到课堂来,就必须把教学和科研做成一锅饭,一样美味可口。

  科研是显性的,往往可以名利双收,因此总在聚光灯下;教学是隐性的,更多时候是润物无声,容易被人忽视遗忘。只有让隐性的教学地位提高上来,成果凸显出来才能引导更多的教授、博导们走上三尺讲台,乐于为他人做嫁衣,甘做人才培养的铺路石。

张枫逸(公务员)

重庆晨报,2013-09-13http://news.jike.com/embed?tid=158166646031122432&docid=7450900127260675119&sourceUrl=http://news.hexun.com/2013-09-13/157983072.html&pn=1&type=5

 

【链接2】相关博文

1、教育随感-1:追求真理远离浮躁——简评哈佛校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356665.html

2、教育随感-2:对中外学生差别的见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376779.html

3、教育随感-3:摆正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384583.html

4、教育随感-4:赞梅贻琦的“从游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449828.html

5、教育随感-5:大学该不该沾铜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585526.html

6、教师的责任: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节重读韩愈《师说》有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361412.html

7、教育家素描-1:蔡元培,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698680.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725028.html

上一篇:大爱无疆 大义冲天——多媒体音乐剧《爱在天际》观后感
下一篇:悦读过笔-2:内容翔实 洞察全局——《迈向新高度》的启示(II)
收藏 IP: 218.79.167.*| 热度|

11 董焱章 马建敏 彭真明 谷付星 余志伟 曹聪 许方杰 虞左俊 clp286 wangqinling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21: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