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qdai 上海大学教授

博文

教师的责任: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节重读韩愈《师说》有感

已有 33680 次阅读 2010-9-10 05:40 |个人分类:教育随感|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传道, 解惑, 《师说》, 授业, 教师的作用

第一次拜读韩愈的《师说》在五十五年之前,那时我还在上高中,文学老师尤伯翔带着黄岩口音抑扬顿挫地朗读这篇名著的声音犹在耳边,当时我就想,当一名教师,给学子传道授业解惑,是一件高尚的事情;我有机会当老师的话,一定当个好老师。

此后十年,我继续被传道授业解惑。再过十八年,我真的在大学里当了教师,有了传道授业解惑的机会。韩愈的教诲始终不曾忘怀,虽然主业是科研,但一向喜欢教学,把传道授业解惑作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的重要部分。

去年“五一”长假,趁节日闲暇,以老教师的目光,重新审读《师说》,获益匪浅。今天是教师节,清晨再读《师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也许这是我以在岗教师的身份过的最后一个教师节。这里谈一些读后感。

韩愈在文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那么什么是传道授业解惑呢?根据专家的解读,韩愈所说的“传道”,指的是传儒家之道,而从现代的意义说来,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政治思想教育;“授业”指的是传授儒家经典,现在就是传授文化知识和才能;“解惑”就是教师解决学生在传道和受业中的疑惑。这三者是教师的基本任务,以传道为主,授业和解惑为之服务;三者虽有主次,但又相互联系,缺一不可。(见链接http://www.360doc.com/content/08/1113/22/2472_1920226.shtml)。

作为大学里的一名教师,我应该怎样传道授业解惑?这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政治思想教育?学校有全面的考虑和措施,党团组织在切实地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我想,我们普老师可以做一些拾遗补缺的事情。具体来说,首先应该率先垂范,身体力行,用实际行为来影响学生;其次,通过讲述励志要旨、为人和治学之道等等开展日常教育工作;最后,把学生当作朋友,与他们共同前进。。

在励志方面,我想,首先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不是进行空洞的说教,而是结合一些重要事件或场合(如“神舟”发射成功、开学首日教育等),与学生们娓娓谈心,鼓励大家学习老一辈的优秀学者和现代青年中的佼佼者,像他们那样立志报国。现今的“八五后”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大多是喝着蜜糖水长大的,一直倍受呵护,往往对自己社会责任方面想得不够,我们做老师的就要像钱校长那样,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挂在嘴边,引导年青学子认清自己身上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把自己的学习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千万不要以为让学生积极向上只是思政老师、辅导员的责任,要分担他们的要务。

在为人处事的引导方面,老师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我有感于随着“八五后”学生涌入校园,他们在礼仪道德的修养方面有所缺失,有时需要我们老师从头教起,让年青学子懂得:对父母不孝顺、对师长不尊敬,何谈爱国?对礼节不注意、对行动不加规范,何以在社会上安身立命?而且最好用实例、用条条,来告诉年青人,如何成为当今社会的正人君子。我近来在各种场合,特别是在博客中经常涉及这个话题,令人高兴的是:一批青年朋友已开始关注这一问题。

在宣传治学之道方面,我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进行学习和科研方法论方面的讲述,颇受年青朋友的欢迎;也有不肖之徒把我总结的材料掐头去尾,据为己有,公布在网上,我倒也不介意,只要为更多的年青学子知晓并应用就行了;二是努力宣传正确的科研道德观,反对学术不端行为。我提及了一些案例,不时给年青朋友敲警钟,对案例中出现的人物,我并无幸灾乐祸、落井下石之意,有时还为一些本来不错的学者的失足感到惋惜,更希望后来者不要重蹈覆辙。前些日子公布的本组的《学术规范细则》也是这个意思。并不是说我们已经做得很好了,相反,我对现状时常感到不满意,公布出来,是想把一把“达摩克利斯剑”悬在我们自己头上,起更好的警示作用。

在授业方面,我想,只要还教得动,就努力教书。20092010学年,有感于力学系的流体力学教学不那么理想,我主动请缨,为07级的本科生讲授了“流体力学(一)”,与“八五后”学子接触,感觉不错。但是,五十堂课上下来,终究有点累。人不服老不行啊!今后,我将不再赤膊上阵讲本科生的课,会把注意力转向帮助中青年教师授业。只有一门课还丢不下,这就是博士生的“高等流体力学”,我正在尝试以科学方法论为纲统领此课的教学,这个试验还得进行下去。我在想,钱伟长教授到了77岁,还主讲了50学时的讲座,我该学他的精神。作为老教师,授业一定要到位。中青年教师在迅速成长,令人欣喜,当他们需要帮扶一把时,我们做老教师的不能吝惜自己的精力。

至于解惑,总是不断在进行。最近,我发现了解惑的一块新天地——博客,在网上与青年朋友平等地聊天,真乃人生的一大乐事。有时,网上聊天的过程,就是解惑的过程,我可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日常感悟,帮助年青人解开心里的纠结,而且不大受拘束,讲错了,他们会给予纠正,对自己来说,也是很好的学习机会。这也是我保持较为年青的心态的“法宝”。

我经常不满于自己的水平和学识,总为自己不能为青年朋友做得更多更好而感到遗憾。唯一的办法是,像钱校长那样,在实践中终生学习。

希望今后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并以此与大家共勉

最后,向我的教师博友们道一声:教师节好!

 

写于201054日晨

改写于2010910日晨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192695.html

 

【链接】关于韩愈《师说》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时候求学问的人一定有老师。所谓老师,就是传授道理、授予专业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道理的,谁能够没有疑难问题呢?有疑难问题却不跟老师请教,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便终究不会解决了。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随他,以他为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他懂得道理要是也比我早,我也跟他学习。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后呢?因此,不论地位高还是低,不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老师也就在那里

唉!从师学习的传统不被继承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是很困难的了!古时候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够远了,尚且跟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不如圣人也够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蠢。圣人的所以成为圣人,愚人的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人们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们;对于自己呢,却不肯从师学习,这真糊涂了。那些儿童们的老师,是教给儿童们读书和学习书中文句的,不是我所说的那种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不懂得书中的文句就从师学习,疑难问题不得解释,却不向老师请教,小事学习,大事反而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明白道理的地方。巫医、乐师、各种工匠,不把相互学习当作难为情。读书做官的这类人,一听到有人以老师学生相称,就许多人聚集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这样,他们就说:他和他年纪差不多,学问也差不多。称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称官位高的人为老师,就近于拍马。唉!从师学习的传统不能恢复,从这里可以知道了。巫医、音乐师和工匠,是所谓上层人士看不起的,现在那些上层人士的明智程度竟然反而不及这些人,岂不是可以奇怪的么!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品德才能并不如孔子。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那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业务各有钻研与擅长,不过这样罢了。

李家的儿子名叫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注全都学了,不被时俗拘束,来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代的从师之道,写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注释:

1]道:指儒家孔子、孟轲的哲学、政治等原理、原则。可以参看本书上面所选韩愈《原道》。受:通。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可以参看本书下面所选韩愈《进学解》中所述作者治学内容。

2]人非生而知之者:语本《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孔子承认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认为自己并非这样。韩愈则进一步明确没有生而知之的 人。

3]闻道:语本《论语·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闻,听见,引伸为懂得。师:这里作动词用,学习、从师的意思。

4]庸:岂,表示 反问的语气。

5]句读(dòu逗):也叫句逗。古代称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句号为圈,逗号为点。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 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逗的教学。

6]巫医:古代用祝祷、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药物医治疾病为业的人,连称为巫医。《逸周书·大聚》有关于巫医的记载。 《论语·季氏》: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视为一种低下的职业。百工:泛指手工业者。

7]相若、相似:相象,差不多的意思。

8]谀(yú于):奉 承、谄媚。

9]君子:古代君子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地位高的人,一是指品德高的人。这里用前一种意思,相当于士大夫。不齿:不屑与之同列,表示鄙视。 齿,原指年龄,也引伸为排列。幼马每年生一齿,故以齿计马岁数,也以指人的年龄。古人常依年龄长少相互排列次序。本句反映封建阶级的传统偏见。

10]圣 人无常师:《论语·子张》:子贡曰‘……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夫子,老师,指孔子。子贡说他何处不学,又为什么要有一定的老师呢!

11 郯(tán谈)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郯城)的君,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少皞(hào浩)氏(传说中古代帝王)时代的官职名称。苌(cháng长)弘:东周 敬王时候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孔子曾向他学习弹琴。师,乐师。老聃(dān丹):即老子,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向他请教礼仪。

12]三人行句:语本《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3]李氏子蟠:李蟠(pán盘),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进士。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 典。经:六经本文。传:注解经典的著作。

14]百工:各种工匠.

15]相师:拜别人为师

http://www.360doc.com/resaveArt.aspx?articleid=1920260

http://www.chinabaike.com/article/122/1053/2008/200810261586169.html

解读: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故人称昌黎先生,因曾任吏部侍郎,所以后世称为韩吏部。著作有《韩昌黎集》。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出生在一个中下级官僚家庭和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较好的但又是比较正统的儒家教育。叔父云卿、伯兄韩会都是倾向于儒家复古运动的人物,这对他有一定的影响。

韩愈3岁时父母双亡,靠伯兄韩会生活,韩会去世,由寡嫂郑氏抚养成人。家庭的不幸,促使他刻苦努力,认真读书,尽通《六经》百家学。25岁成进士,但仕途不顺,历经坎坷。先后曾任汴州观察推官、四门博士、监察御史等官职,因上疏指斥朝政,被贬为阳山令。后从裴度平淮西吴元济有功。升为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触怒宪宗,几乎被杀,被贬为潮州刺史。后改任袁州刺史。穆宗即位后,被召回任国子学祭酒,后历任兵部侍郎、京北尹兼御史大夫,吏部侍郎等职,57岁去世。

韩愈生于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一生历经代、德、顺、宪、穆五个皇帝执政的时代。这一时期虽然有过几十年苟安的太平,社会生活相对稳定,人民都希望能够有一个中兴的局面出现,但当时唐朝已经腐朽,藩镇割据和政治腐朽的局面已无法挽救,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权和割据的地方势力之间的斗争。佛道二教的盛行,大量的僧侣,道士已形成一种特殊势力,他们不耕而食,不织而衣。一些人在寺院、道院庇护下逃避赋税,国家收入减少,劳动人民的负担加重,使得社会矛盾更加尖锐,佛教虽有麻痹人民革命意志的作用,有利于封建统治阶级,但它不侍君主,不负担赋税,却直接触犯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因之与统治阶级的利益是有矛盾的。韩愈深通儒经,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他反对佛教,主张发扬儒家的道统,是有其社会历史根源的。

韩愈的主要政治思想是恢复儒家道统,他所说的道统就是历代相传的孔孟之道。他主张施仁政反对官吏横征暴敛,要求朝庭宽免赋税徭役,关心民间疾苦。强调三纲五常,用儒家经典《诗》、《书》、《易》、《礼》、《春秋》等教育人民。他反对佛教的目的是为了提倡儒家的正统思想,但在当时有维护统一的意义,客观上有其进步的一面。但他继承了董仲舒的性三品,说,宣扬君权至上,强调封建的等级制度,认为这种制度是与生俱来,不可改变。他说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则失其所以为臣;民不出粟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这段话是他对儒家政治核心思想的概括。他主张文以载道,提倡古文运动,实际上是为复兴儒学服务的。他的许多政治思想,都反映在他所写的一系列文章中,如《原道》、《原性》、《原人》、《谈苟》、《谈墨子》、《远浮屠文畅师序》、《州孔子庙碑》等。

韩愈继承并发扬了儒家重视教育的传统,无论担任教职或地方官时,他都十分重视教育,做了许多发展教育的工作,直接间接地培养出一批人才。他一生提倡古文运动,强调文以载道。在他写的文章中有不少关于教育的观点,有的直接谈教育,如《师说》、《进学解》以及一些书信等文章,也有的用寓言形式写的杂文,如《说马》等用形似写物,实系写人的手法,以马喻人,论述了选材、用材之道,文笔通畅、言简易赅、鲜明生动、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实系千古难得之好文章。

韩愈的教育思想是直接为他的政治目的服务的。因此,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传先王之道,宣圣人之教,教育的内容当然主要是儒家经典。韩愈曾长期从事教育实践。故在教学和学习方法方面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在他的文章中也有阐述。他还特别论述了师资问题,讲到教师的作用、地位等问题,至今仍有借鉴的意义。

《师说》是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针对当时耻于为师,不重视师道的风气,而写的一篇文章。他不顾流俗的诽谤,不但自己敢于为师,而且写了此文,阐述自己对师道的看法。文章说理清晰,感情充沛,说服力强,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

(一)教师的任务

文章明确指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就是说教师的任务有三:

1.传道。韩愈所说之道就是儒家之道,即传先王之道,宣圣人之教。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进行思想品德和政治思想教育,这里当然指封建社会的封建道德和为封建统治阶级政治服务的政治思想教育,也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这是首位,也是根本。

2.授业。所谓授业就是指传授什么内容。既然传封建之道。当然要教以封建之业,就是传授儒家的经典,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这些知识,必然教给学生读写算的能力,也就是使学生受到文化知识才能方面的教育。这里所说的受业,也就是授业的意思。

3.解惑。所谓解惑是指在传道受业过程中,学生总会遇到许多不明白的事,教师的任务就是解答学生在传道和受业方面的疑惑。

以上三方面不是并行的,而是以传道为主。受业与解惑是为传道服务的。当然,只说传道,没有受业,道亦不存。如不解惑,则道不明。所以三者虽有主次,但又相互联系,缺一不可。韩愈所以明确指出传道、受业、解惑为师者的任务,恐怕就是这个道理了。既然是一切为了传道,那么教师首先是为了传道,如果只习其句读,而不知道传道,那就是小学而大遗。意思就是说,如果只教给学生一些书本知识,而不传道,就会因小失大,失去教师的作用,不能完成教师的任务,短短的几句话就把教师的本质说清楚了。如果我们把道理解为社会主义之道,用社会主义的教学内容去传社会主义之道,也就是说进行社会主义的思想品德教育。韩愈对教师任务的论述同样可以为我们所用。用它来说明智育和德育之间的辩证关系,也是合理的。

(二)教师的作用

《师说》中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说古之学者必有师。为什么必有师呢?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既然不是生而知之,就需要有人为他传道。既然不是生而知之总会有疑惑不解之事,就需要有人为之解惑。这样短短的几句话,就说明了师的重要,如果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进一步说明了从师的重要性。

(三)什么是师

韩愈说清楚了教师的任务和师的重要,但什么才是师呢?他认为掌握了道的人就是师,他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在那个时代谈的是封建之道,我们今天谈的是社会主义之道,衡量教师的标准始终是以政治为第一位,所以我们认为,如果把道理解为政治标准,韩愈的观点是正确的。道必须通过授业解惑来完成。要能更好地传道,就必须善于授业和解惑,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求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修养,才能更好地传道,实际上他已经提出了政治、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的要求。当然,他还不能用准确的语言,科学地从理论上加以阐述。

(四)师生关系

韩愈直接继承了儒家关于学无常师的观点,明确提出圣人无常师。引证孔子所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话。进一步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也就是说不管什么人,只要谁先懂得道,谁有学问,谁就是教师,实际上是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标准上进一步讲清楚何以为师的道理,这是符合择师之道的。

总之,韩愈围绕教师作了较全面的阐述,对教师的任务、作用、地位等各方面给予具体的说明并提出了圣者为师的观点,实际就是能者为师的观点,今天看来,仍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http://www.360doc.com/content/08/1113/22/2472_1920226.s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361412.html

上一篇:新生入学“三把火”
下一篇:新老师“过三关”
收藏 IP: .*| 热度|

7 刘立 尤明庆 周华 闫小勇 陈然 卢东强 zhudi80

发表评论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1: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