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所周知,歌德(1749~1832)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和杰出的思想家,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初在德国和欧洲的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诗剧《浮士德》、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等脍炙人口。鲜为人知的是,歌德还是一位不错的科学家,对自然科学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在他的一生中,除了做官、写作、旅行、交友之外,曾孜孜不倦地进行科学考察和学术研究,所涉猎的领域甚广,包括:植物形态学、解剖学、光学、矿物学、地质学等等。他的83年的漫长人生中给后人留下了129卷著作,其中科学著作有13卷(参看[1~3])。
歌德16岁时进莱比锡大学,遵父命专攻法律,但对所学的专业课程不感兴趣,主要自学诗论,并开始写作,还去听解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课程,贪婪地啃读自然科学家林奈、哈勒尔等人的著作。他26岁时进入魏玛公国,成为魏玛大公的好友,主持魏玛公国政务近十年,领导矿山开采、森林开发、纺织生产等,这时他的自然科学知识有了用武之地。
在主管林业事务期间,他倾心研究树木种类、植物形态,对植物学情有独钟。他认为,所有动物、植物都存在一种“原形态”,前者的“原形”是脊椎骨,后者的“原形”则是叶子,动植物都是从各自的“原形”经过漫长的演变进化而来。此论已带有一种进化论的观点。他追随瑞典生物学家林奈的思路,到野外四处考察树木、花卉,不仅观察外形,而且注意研究它们的内部结构。1790年,他发表了科学论文《植物变形记》,系统阐述他的观点,文中创造了“形态学”(“morphology”)一词,指的是“对生物结构进行系统研究的学问”,这一术语一直沿用至今。他还利用他的文学特长,将此文改写成琅琅上口的长诗献给他的情人,并公开印行,一时广为传诵。在逝世前一年(1831年),他发表了论文《植物的螺旋形倾向》,显示了他对植物形态学研究的热情,至于其内容的正确性,我难以判定,还得请植物学家来定。
在负责开矿事务时,他对地质学入了迷,带着地质锤到处奔波,采集岩石样本,加以科学分类。他在书信中写道:“我的身心和灵肉都渗入到岩石和群山中了。”与此同时,动物骨骼学使他着魔,搜集了各种各样的骨骼,并加以细察。1984年,他独立发现了人类的颚间骨,人的颚间骨是与上颚骨长在一起的小骨头,不易发现,而其它动物的颚间骨倒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当时的教会人士就强调: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没有颚间骨。歌德的这一发现推翻了教会的荒谬观点,他喜出望外,写信告诉友人:“我找到的——既不是黄金,也不是白银——而是人的颚间骨,我是比较了洛恩人的头骨和动物的头骨后得出结论的。我有了一个解剖学上的发现,这太重要了。”歌德把这一发现写成论文寄给著名的荷兰解剖学家卡伯尔。可惜的是,由于歌德没有调研文献,法国动物学家魏克·达苏在他之前四年就已经发现了这一事实。
歌德的科学研究生涯中的另一个“重头戏”是光学研究,他历经长期探索,于1810年推出两卷本的巨著《颜色学》。他对光的颜色的分析几近狂热,无情批驳了牛顿关于“不同颜色由白光分解而成”的正确观点,认为白色和黑色是最原始的光学现象,光是不可分解的,原始的光线相互更替交迭就产生各种颜色。这可是一种“堂·吉诃德式”的挑战,他的基于直观论的观点毫无价值,但他却无比执拗,坚持己见。对于已做的许多光学实验采取了“鸵鸟战术”。
他临终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把窗户打开,让更多的光进来。”
作为自然科学研究者,我们可对歌德的科学研究实践可以做一番分析,就他的成败得失做一些评价。
值得肯定的几点是:
1、对探索自然界奥秘持有巨大的热情,这种热情驱使他如痴如迷地投入研究,做出了一些重要发现;
2、坚持实践第一,力求掌握第一手资料,积累大量材料后进行细致分析,这是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途径;
3、敢于发表前所未有的独特见解,不迷信,不守旧,敢想敢做敢说,这是进行科学创造的必要素质。
然而,按歌德的智商和投入的精力,他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毕竟有限,他的三大“得意之作”,一种与人重复,一种尚不完善,一种完全错误。我们试图从科学方法论的角度做一分析,问题在于:
1)歌德的科学研究方法从总体上说来,是非抽象推论的经验主义的。向实践学习,这一点值得肯定,但是,联系他的一些哲学论述看来,他的经验主义与实证的经验主义不同,他没把人当成外在的观察着,而是把人当成观察对象内部的,从属于观察对象。因此,他的方法论甚至落后于早他100多年的弗朗西斯·培根。这就注定他在自然科学上的成就有限,也导致他在光学研究中的失败。
2)作为浪漫主义的文学家,他不可避免地有更多的形象思维,少一些抽象思维,因此,由于缺少逻辑推理,他的科学研究的基础显得不大牢靠。
3)缺少服从真理、修正错误的科学精神,特别表现在坚持他的错误的颜色学观点。这方面似乎可与至死坚持“燃素说”的普利斯塔列相比。
以上是我在了解歌德的自然科学研究经历后产生的感悟,愿与博友们切磋。
参考资料:
1、 杨桂珍,作为科学家的歌德,知识就是力量,2000,第3期,45。
2、 歌德,http://baike.baidu.com/view/19304.htm。
3、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http://baike.baidu.com/view/1703792.htm?fromId=19304。
写于2013年6月6日
【链接】歌德简介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歌德除了诗歌、戏剧、小说之外,在文艺理论、哲学、历史学、造型设计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2005年11月28日,德国电视二台投票评选最伟大的德国人,结果歌德名列第7位。
歌德是德国狂飙运动的主将。他的作品充满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在诗歌、戏剧、散文等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主要作品有:诗剧《浮士德》,中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剧本《葛兹·冯·伯里欣根》,未完成的诗剧《普罗米修斯》,此外还写了许多抒情诗和评论文章。
歌德还是一个科学研究者,所涉猎的学科很多:动植物形态学、解剖学、颜色学、光学、矿物学、地质学等,并在个别领域里取得了令人称道的成就,例如他在1784年发现了人的颚间骨。
歌德还是一位画家,具有相当造诣的风景画家,一生留下画作2700余幅。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7: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