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qdai 上海大学教授

博文

读报随想-4:为科学起义叫好 精选

已有 5897 次阅读 2013-5-31 22:15 |个人分类:灯下琐语|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学术评价, 影响因子

近日,从《中国科学报》524第五版右下角读到一则“豆腐干新闻”,觉得不错,全文照录于下:

 

布鲁斯:科学起义

 

“滥用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其后果是毁灭性的!”美国《科学》杂志总编布鲁斯·阿尔伯特在今日发表的社论中呼吁,停止使用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来评判科学家的个人工作。该言论得到了全球150多位知名科学家和75个科学团体的联合响应。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美国ISI(科学信息研究所)的JCR(期刊引证报告)中的一项数据。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

设立这项数据的本意,是帮助图书馆决定订购哪些期刊,但在某种功利主义的前提之下,却被广泛用于评价研究机构和个人的绩效,给很多科学家带来了困扰,不少中国科学家也深受其害。

一位参与此次行动的学者将行动形容为“科学起义”,这启示了我们:对身边的不合理现象,科学家应该联合起来说“不”,让一切回归科学本质。(吴益超)

 

读了这则新闻,我有如下感想:

首先,我赞赏《科学》杂志总编布鲁斯·阿尔伯特的卓识和勇气,他敢于直面现实,揭露身边的不合理现象,并且大声疾呼,敲响警钟。如所周知,《科学》杂志的IF值很高,他站出来说话,决无“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之嫌。

其次,我了解到,“学术评价唯IF是从”并非国人的创举,国外早已有之,不然布鲁斯·阿尔伯特也不会大动干戈,世界知名科学家和科学团体更不会群起响应。国内“学术评价唯IF是从”原来是东施效颦。

第三.说“中国科学家也深受其害”,还有点轻描淡写,实际上“学术评价唯IF是从”已祸及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几乎所有学术机构(包括高校),带来的后果是灾难性的!近一二十年以来,这里的学术评价先是“以SCI论英雄”,后又进化到“以引用次数论英雄”,再后来更是“学术评价唯IF是从”了。不少有“创造性”的管理者还抓住ISI的一区、二区、三区之类的“分区”,编制“统一尺码”。君不见,各类学术评奖,各类项目申请,各类人才计划答辩,“IF”成了众目睽睽的“大目标”。

近年来,我校(尤其是上大期刊社)经常请SCIEI的中国总部或办事处的人士来传授经验,他们在演讲或座谈中一再强调,SCIEI本质上是极好的科学检索工具;IF是期刊影响力的标志,令他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这里竟然成了学术评价的主要指标!

说穿了,“以SCI论英雄”或“学术评价唯IF是从”是管理者的懒惰和形而上学的“胎记”。做过一些科研、投过一些稿件的人都知道,各种专业的IF大有区别,就一些基础学科而言,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杂志的IF值依次升高,相差悬殊。数学研究者孤军奋战者居多,每个问题研究者不多,IF值怎么上得去?而化学、生物学中,不少问题研究者甚众,科研的社会性强IF值自然就高,以IF为主要指标的分区自然“不公平”了。打一个浅显的比方,如果要区分肉类、鱼类、蔬菜、瓜果的营养价值,就以蛋白质含量为标准,能做到科学、合理吗?

正确的学术评价来自科学、细致的分析、评估;一项成果的优劣,同行专家最有发言权;一项成果的影响力,要看它在学术上的长远影响力和在社会实践(如生产建设)中的实际作用。想制定学术评价的统一标准是极其愚蠢的,是一种害人不浅的“懒人哲学”或“庸人哲学”。

最后,我想为这种“科学起义”大唱赞歌,但愿能借此正视听,明是非,但愿这场起义能荡尽“学术评价唯IF是从”之类的污泥浊水!

愿与博友们就此进行深入探讨。

 

写于2013531日晚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695415.html

上一篇:科学家风采(17):稚子凑钱买时间——记达尔文
下一篇:周末闲话-20:为知识型的电视节目叫好
收藏 IP: 222.71.110.*| 热度|

32 李宁 陆俊茜 曹聪 陈安 龙涛 刘建兴 董焱章 唐小卿 段石松 李宇斌 王达伟 赵美娣 何学锋 严海燕 赵斌 王鹏 鲍博 韦玉程 杨正瓴 徐晓 高敏 汪晓军 徐耀 陈加藏 徐攀 李毅伟 陈远川 白图格吉扎布 张博 石宁 clp286 lxy201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9: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