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qdai 上海大学教授

博文

学习漫谈(61):把传统的“手工活”捡起来 精选

已有 7052 次阅读 2011-9-7 17:33 |个人分类:寄语学子|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学习, 手工活, 做卡片, 记笔记

如果我在理工科青年学人中做一个问卷调查,问一个简单问题:你读书、做科研是否手工做卡片、记笔记?可以想见,得到的答案有99%以上的“No”。

如果我让青年朋友手工听写如下词组:鬼魅魍魉、鬼哭狼嚎、饕餮大餐、耄耋老人、居心叵测、骨鲠在喉、蚍蜉撼树、连篇累牍、罄竹难书、鸿鹄之志(这十个词组是我随手写下来的),然后打分,成绩一定惨不忍睹!(不信,你试试)。

我深感,进入电脑时代以来,读书人渐渐把传统的“手工活”荒疏了!读书,没有人圈读、写眉批、记笔记,甚至读的书都不是纸质的了;看文献,没有人记摘要、做卡片了;写文章,没有人动笔头、做涂抹的了。大家坐在书桌前,盯着电脑屏幕,操控键盘、鼠标,悠哉游哉,实在轻松得很。包括我这把年纪的人,为了跟上形势,也逐渐学会在键盘上敲敲打打,还时不时地来一个“子教三娘”,拜身边的学生为师,学一点电脑新招式。

这样做的后果是:理工科出身的年轻人不会用笔写字了。

 

看来,比较“守旧”的是文科专业人士,例如我在上大历史系的“忘年交”陈勇教授。他是国史专家,也是钱穆(钱伟长的四叔)研究者。我为了研究钱伟长的学术思想及其渊源,专门请教了他几次。交谈中,凡是需要引经据典之处,他就掏出一摞卡片,相关资料全在纸上。卡片做得非常精致,清一色的蝇头小字,把文献的篇名、来源(期刊、出版社等)、页码以及主要内容统统写上,一张不够,再接一张。这样的事情我只在学生时代和初涉科研那会儿干过,现在也久违了。于是,与他进行一些讨论。他说:“这套做学问的本事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不能完全抛弃。凡是经过整理头绪、做过卡片的,可以牢牢记住,随时调用。”由于陈勇肯下苦力,学问就做得很好,一本本著作(如《国史纲要》、《钱穆传》等等)不断问世。当然,他也学会了用电脑写著作。因此,他做学问时把机械化操作与手工操作相结合,行之有效。

笔记做得好的人很多,例如,我以前提到过的林家翘先生。这里,再提到一位:北大的朱照宣教授。我有很多次与他一道参加一些学术会议,发现他有一个硕大的自制笔记本,似乎比16开本还大。每次听学术报告,他总在认真地记笔记,我有时偷着看他的笔记,留意到,他用的是比小五号字还小的字,一条一条,非常清晰,他要引经据典,就打开他的“万宝全书”。想想现在,还有几个人在这样记笔记?我有时想学,但总是不能坚持到底。

说了这些,我对青年朋友提出一个希望:尽管现在有了电脑这样的先进工具,大家还是不应忘掉老辈代代相传的“手工活”:做卡片、记笔记。这样做有如下好处:

——做卡片、记笔记的过程是整理消化、细嚼慢咽的过程,经过这一步,掌握的知识可以更加牢固;

——卡片、笔记携带方便,可随时随地调用;

——卡片、笔记便于“零存整取”。

青年朋友会argue,现在有很好的U盘,携带、使用很方便。我倒并不要求大家非得用纸质卡片不可。但是,现在有谁把电脑、U盘用作卡片存储器了?大多是“囫囵吞枣”式的拷贝,缺少一个对知识的整理消化过程。

所以,我这里主张把传统的“手工活”捡起来,并非要求做科研的回到类似于“刀耕火种”的“电脑前”时代,而是土洋结合,学会在电脑上用心记笔记、做卡片。但是,出席学术会议,还得用手记笔记。我参加几次大型会议时,看到新时代的“速记员”,抬着头,用笔记本电脑能把报告人的话一一记下来,真有点羡慕。我们没这种本事,只得动笔了。

多记手工笔记的另一个好处是:你老在写字,就不至于出现前面所说的“提笔忘字”的情况,写出来的字也可以登大雅之堂了。

书海无涯苦作舟。梅花香自苦寒来。要做好学问,就得从点滴做起。

不知朋友们以为然否?

 

写于201197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483869.html

上一篇:高铁何时让人放心?——轨道交通忧思录之三
下一篇:老教师的幸福感——教师节感怀
收藏 IP: 114.94.218.*| 热度|

23 武夷山 曾新林 吴斌 吉宗祥 柳东阳 谢鑫 吴吉良 钱磊 张伟 尤明庆 刘光波 朱伯靖 董焱章 张士伟 研学交流 DXY1234 crossludo tongtongd cugb2010 fqk6166 mbb chch7626bb pla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5: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