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工作者有两种寿命:一是生理寿命,这主要由上苍安排,由不得自己;二是学术寿命,指的是奋斗在科研第一线的时间段,也就是说,指的是从投身学术研究到实际结束学术研究的时间段;科学工作者一旦脱离日常科研工作,不管活得多长,他/她的学术寿命就此终结。
近年来读了不少老科学家的传记,发现他们的学术寿命普遍奇长,很多人在科研战线上奋斗终生。试举例以明之。
• 周培源先生享年91岁。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82岁率团参加“力学奥运会”——第16届国际理论和应用力学大会;85岁赴美做学术报告,报告稿是亲自准备的;86岁经过自行推演,提出湍流运动速度关联的逐级迭代法,取得湍流理论的一个重要突破。
• 陈省身先生享年93岁。92岁完成最后一篇重要的微分几何学论文,生前一个月还在做研究工作。
• 钱伟长先生享年98岁。85岁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弹性板壳的非Kirchhoff理论”,90岁发表最后一篇独立作者论文。
• 林家翘先生80多岁转向生物数学力学研究,现年94岁,还在亲自做学问,近年来还组织了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
• 华罗庚先生75岁时赴日本讲学,倒在做学术报告的讲坛边。
• 胡海昌先生享年82岁。74岁发表最后一篇学术论文。
由于我对力学界、数学界熟悉一点,就信手拈来,列举上述例子。
最近我常在思忖一个问题:我国科学工作者的学术寿命是否在逐代缩短?如果画出我国学者(尤指学有所成者)平均学术寿命逐年变化的曲线,肯定是一条下降曲线;我估计,现今我国学者的平均学术寿命要比发达国家学者短十年左右。就以跟我同龄的学人来说,还有多少人在做科研工作?再说,有一些正当年的学人,早早地就不亲自读文献、不亲自作计算,不亲自写论文了,至多参加一些学术研讨,我把这类学人的目前状况称为“处于学术上的亚健康状态”,他们离开学术寿命的结束也为时不远了。这种情况令人担忧。
原因何在?我想得不是很清楚,把问题提出来与大家讨论。
写于2009年3月19日晨
改写于2011年3月28日晨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8 03: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