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qdai 上海大学教授

博文

历经千辛万苦 阅尽科苑春色——浅议读研七件事(二)

已有 4502 次阅读 2011-3-26 08:01 |个人分类:寄语学子|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研究生, 科学研究, 调研

随着年齿渐长,阅人无数,对于所接触的人士,会较为敏感地发现他们的优劣短长。我有一种实际体会:就人的素质而言,取决于多种因素,而学历是其中的重要因素。我说的学历,不仅看所获得的学位,更要看实际的学识水平,这样就不至于把自学成才者排除在外了,也把“混文凭者”剔除了。平均来说,学历高的、学养好的,全面素质要优秀一些。举一个浅显的例子,高学历者不大会“爆粗口”,一般不会“TMD”不离口(当然会有极少数的例外)。

本文只从学养的角度,说说接受过研究生教育的与只接受过本科水平教育者的区别,也谈及博士与硕士的区别。我认为区别主要在于视野、心胸和治学之道方面。

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一般有较为开阔的宏观大视野。首先,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学问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必须终生学习;第二,他们知道,如何领略知识的海洋的无限风光;第三,他们懂得如何在知识的海洋里游泳,撷取自己最需要的学术成果;最后,他们能驾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巧,开展或大或小的创造性工作。这一切,就得益于研究生阶段所做的七件事(见链接中的[1])。实际上,这七件事又可归纳为两大类:一是汲取知识,二是学会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初步的科学创造。本文集中谈学术调研,谈谈如何从中学会终生受益的本领。

我以前已经说到如何进行文献调研,对相关的要求和技巧做了一般性描述(见链接中的[2]),不予赘述。这里只重复一下钱伟长先生说过的话:“你要解决一个问题,就需要收集情况,也需要向已经写出的书本学习,要向许多庞杂的资料进行学习,还要到现场去看问题发生的情况,背景怎么样?这样才能弄清楚这个问题的本质,才能想出处理这个问题的方法,……

必须指出的是:学术调研并非轻而易举,在尝尽千辛万苦之后才能有所斩获。也就是说,要做到我在科学创造十日谈中所说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升天入地求之遍。——遍历古今中外、大千世界,追求知识真谛;调研天地真经、八方成果,寻求制胜途径(见链接中的[3])。

说得具体一点,在选定了主攻方向之后,通过各种调研,要弄明白:

1)这一方向是否处于学科发展的前沿?

2)国内外迄今有多少研究者和课题组在关注这一小领域?近十年的关注度有何变化?(可查阅EI Engineering Village之类的检索工具,见前天的博文);

3)在该方向已有多少研究成果?可以进行怎样的归类描述?

4)这些成果在研究思路、方法和结果方面有何创新?

5)这些成果总体上有何不足之处?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6)哪些问题最值得自己细细探究?

7)前人在进行相关探索是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8)倘若自己开始探索会遭遇什么样的瓶颈?

9)要从事该项研究,自己的知识结构有何缺陷?需要恶补何种知识?

10)          做该项意见可预期取得何种成果?

上面的概括不一定全面,但是研究生在起步做科研、写学位论文时,躲不开调研环节,而且调研越充分,后面的工作越省力。上述问题不可能一下子答完,在研究进行过程中,还要不断进行调研。

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调研,研究生可以拓展视野,认识解决问题的途径,为自己建立宏观大视野奠定了基础。学会了这个本事,将来去做老师,做公务员,做白领,都可以受用不尽。

另外,必须一边调研,一边思考。初做调研的人,最常见的毛病是,进行了大量阅读,但是不会进行条分缕析、细致分类。本周我审定了我的两位博士生的开题报告,总体来说,写得不错,能认真回答我所拟的开题报告提纲中的每个问题,而且阅读、综述了几十篇论文,对未来的研究有不错的设想,但是我总觉得不是十分满意,最大的问题是:对研究现状分析得不够,陈述得不够清晰。

最后,说说博士生与硕士生在学养上的区别。博士生一般在“硕士油锅”里“煎过”,有了做七件事的基本技巧,再在“博士油锅”里煎一遍,当然更加成熟了,按钱伟长先生的说法,合格的博士应该“带着满脑袋的问题进入社会”,也就是说,有了独立选题、开题和解决难题的真本事。一句话,博士生有更好的独立创造的能力。

总之,研究生要过好调研关,要拿出“上穷碧落下黄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劲头来。

 

写于2011326日晨

 

【链接】相关博文

[1]事关基础训练 理应事事用心——浅析读研七件事(一)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424373

[2]怎样进行文献调研?——与青年朋友谈科研(7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68718

[3] 科学创造十日谈(上)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53124

[4] 科学创造十日谈(下)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5312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426410.html

上一篇:记住老教授的叮咛
下一篇:南京明城墙缘何如此坚固?——兼议论文署名的责任和荣誉
收藏 IP: 218.81.122.*| 热度|

8 张伟 文双春 孙艳红 陈广伟 董焱章 王力 刘晓松 罗淼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8 07: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