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qdai 上海大学教授

博文

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已有 13429 次阅读 2011-3-22 06:01 |个人分类:灯下琐语|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静心, 修学, 《大学》

经典名著《大学》开宗明义的话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用现今的话来说:“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确定志向;志向确定才能心静不乱;心静不乱才能神思安稳;神思安稳才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有所收获。世间万物都有根本和末节,任何事情都有开始和终结;知晓这种本末始终,就近于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且不说这段论述的思路严密和行文简练,就看看所阐释的道理,至今仍能发人深思,启人心智。这里只说说“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2010-01-31的乐乎博文(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162111.html)里,我讲了许衡的故事,其中提到“无论在什么环境里,面对诱惑,坚守道德操行,固守廉耻尊严,恪守心灵纯洁,这是人格的最高境界。”有一位年青朋友跟帖,他说:“以前的人有心可守,现在的人是唯物的——只有物质是存在的,哪里有什么心好守?”我回帖说:“古往今来,人们心态的区别相差不多,有追逐名利、放任自流、品德恶劣的,也有淡泊名利、严于律己、道德高尚的。是否‘有心可守’,情况也差不多,有人守,有人不守,因为物质引诱一直存在。因此,‘守心’不‘守心’主要看自己。”今天,想对此作进一步发挥,通过讲述韩琦的故事,说说“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的道理。

韩琦(10081075),河南安阳人,北宋名臣,天圣进士,与范仲淹齐名,执政三朝,官至宰相,曾成功抵御西夏、契丹等外族入侵,著有《安阳集》。他三岁成为孤儿,由兄长抚养成人,“及长,能自立,有大志气。端重寡言,不好嬉弄。姓纯一,无邪曲,学问过人”。

韩琦为人,雍容大度,待人宽厚。早在求学期间就静心修炼,名扬四方。且不说他为政时忧国忧民,领军时镇定自若。只讲几件小事。

有一次,他与同学王拱辰、御史叶定基一起受命到开封府掌管科举考试。王、叶二人经常发生争吵,而韩琦却安坐在室内阅卷,彷佛什么也没听见。王拱辰不高兴了,进入韩的幕室,埋怨韩不帮帮自己:“你是在幕室里锻炼气度吧?”韩琦脸色平和地向王道歉,还劝他们以和为贵。

韩琦在管理北都时,他的表弟送给他一只洁白无暇的玉盏,他用百金答谢后向朋友展示。谁知一位武官不小心碰落了玉盏,玉盏摔得粉碎,客人大惊失色,武官赶紧请罪,韩琦却不慌不忙,笑着对那武官说:“东西总归有破碎的一天,你何罪之有?”

可惜古籍中没有韩琦如何静心修学的详细记载。我这里记叙李政道在搭乘远洋轮船赴美留学时的一个故事。那时,他与华罗庚、朱光亚、唐敖庆等人挤在一个小舱室里,条件极差。而在为时三周的航行中,李政道手不释卷,仔细啃读了索末菲尔德、狄拉克、海森堡等人关于原子光谱学和量子力学的名著,做了大量习题,经常与朱光亚讨论物理学问题。有一次,他的一枚别针掉了下来,他居然津津有味地用微积分学和概率论研究起别针的运动过程和落地后的姿态问题了,算得如痴如迷,废寝忘餐。正是这样的静心修学,李政道才获得这么大的学术成就。

“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的道理不可能在一篇短文里说清,容日后再议。

 

写于201027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164811.html

 

【链接】博文《入晚,研究生在做些什么》的跟帖[70]

 

唐彪曰:人性多喜流动而恶寂静,坐不数刻,心未起而足先行矣,此学人通病也。昔金仁山以带系足于椅,足行而带绊之,乃转复坐。许白云亦于门阈上加横木,每行至门,为木所格,复转静坐。昔之先哲,皆于禁足一事,极其留意也。选自《家塾教学法》([] 唐彪 辑著)

现在芸芸学子日日神游网络,流连忘返,足不出户,已知天下。古时有禁足一法或可安心,如今有何妙法能使心安?!

当今世间,天生能安心者即有成就,天生浮躁者将碌碌一生!除非明师对浮躁者严加管制:禁足禁网禁胡思乱想。感觉有点残忍哈!呵呵。但都是给浮躁者收心,为他好。心收到腔子里后,受用终身。当今社会是否需要一个新的职业——“安心师?谁又有资格担当呢?

《大学》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什么是本?进德修业,服务社会。

什么是末?休闲娱乐,享受人生。

如今本末倒置,连身都不修,如何齐家、治国、平天下?

什么是本?幼儿园,小学。

什么是末?成人(包括研究生)。

标本兼治最好。

借用了戴老师的宝地,谢谢!

 

附记:这一评论写得很好,特转帖于此。并受此启发,重发上述乐乎博文。

 

2001-03-21 15:27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425005.html

上一篇:一个人知识再多也是沧海一粟
下一篇:安贫乐道与安居乐业
收藏 IP: 218.81.122.*| 热度|

15 金小伟 蔣勁松 杨月琴 张玉秀 许培扬 王力 刘用生 徐索文 廖聪维 石磊 陈然 陈飞 cugb2010 fqk6166 CyuSing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22: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