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qdai 上海大学教授

博文

周日掌故:知为力——知识就是力量

已有 6324 次阅读 2010-10-24 20:32 |个人分类:寄语学子|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学习, 知识就是力量, 知为力, 王充, 论衡

        倘若我设问:“知识就是力量”这句众所周知的格言是谁先说的?一般人会很快会回答:是16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在他的名著《新工具》里提及的。其实,非也,早在一千年前,我国东汉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王充首倡“知为力”,也就是“知识就是力量”。

    王充(公元27—97年)在《论衡·效力》中明确提出了知为力知识就是力量的思想。他说:人有知学,则有力矣。又说:萧何以知为力。王充不仅提出了知为力的命题,而且还明确地把区分为体力和知力(又称文力,亦即智力),并主张知力与体力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功。他说:文力之人,助有力之将,乃能以力为功。这里,王充似乎有现代物理学中“力”与“功”的初步概念。

    在王充看来,是否具有识知是区别人与动物的根本标志。他说:倮虫三百,人为之长。天地之性,人为贵,贵其识知也。(《论衡·别通》)如果没有识知这个标志,则人与三百倮虫何以异?因此,他特别强调人的识知,并指出:仪律之功,重于野战。他进而根据一些具体事实,得出了一个普遍性的结论:知夫筋骨之力,不如仁义之力。也就是说,相比之下,知力比体力更为重要。

    这一思想的提出在当时可谓振聋发聩,即使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当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王充的这一首创,比培根早了1500多年!

    应该说,现在的社会风气有点浮躁,“知识就是力量”的概念反而不如1950年代“向科学进军”那会儿深入人心。不少年青人想有所作为,却没有找到正确有效的途径,有的还想着不花费艰巨的劳动而一夜成名。请年青朋友记住先哲的话:“知为力”,抓紧时间积累知识,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成为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

 

本文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35119615.html

http://www.eywedu.com/Article_397/20089672618898-1.html

 

写于2010214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166419.html

 

【链接】王充与《论衡》

 

王充(27──97),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东汉时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先辈从北方迁到会稽,主要从事农、商职业。王充自小性格内向,不喜嬉戏,颇好深思。6岁学字,8岁读书,很有大人气度,受到老师、父母、乡亲的宠爱。青年时到京师洛阳求学,拜班彪为师,接触了一些学者,又在书摊上读到很多书。“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来,告别老师,离开洛阳,到北方陈留等地任过县掾功曹、都尉府掾功曹、太守列掾功曹、州从事等职。后因与上司意见不合,辞职回乡,屏居教授,同时著书立说。所著书有《政务》、《讥俗》、《论衡》、《养性》等书。今存《论衡》一书,30卷,20余万言。

王充生当汉代经学僵化的时代,以一个小人物的身份,努力研究,将科学新成果,哲学理论、逻辑推理结合起来,再加上自己的生活体验,向当时僵化的经学思潮和盛行的谶纬迷信提出挑战。以“疾虚妄”作为著述的宗旨,写下了“九虚”、“三增”。对于民间流行的各种迷信也进行了分析批判,写下了《论死》、《祭意》等16篇。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杰出的异端思想家。

王充在批判旧思想中,阐述了自己的新的哲学体系。他认为宇宙的本原是天地,天地是没有意识的物质实体,含有各种气。天地所施放出的气结合而产生万物,包括人。这是唯物主义的天地本原论宇宙观。在批判人死为鬼之后,用气来说明人的形神关系,认为阴气构成骨肉,阳气(精气)组成精神。将形神都归结为气,是形神一元论。从而否定了当时盛行的“天人感应”和“善恶报应”的各种说法。因此,王充《论衡》成为中国历史上攻之者众,而好之者终不绝的一部奇书。他的许多说法与近现代科学精神相吻合,有许多合理性,是科学思想的超前觉醒,受到当代哲学家和科学家的高度重视。

《论衡》30卷,85篇。《招致》一篇有目无文,实存84篇。朱谦之认为现存《论衡》85篇包括王充所著5本书的全部内容,并将各篇分别系于五书。蒋祖怡予以否定,认为今存《论衡》基本保存原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根据《自纪》篇称吾书亦才出百,认为原书实百余篇,今存属残本,已非其旧。刘盼遂赞同这一说法,认为佚失至少有十五、六篇。蒋祖怡认为出百的吾书包括所有著作,不仅指出《论衡》,从本传以来都认为是85篇,从无异议。黄晖认为原有百余篇,蔡邕持归中原时,被人捉取数卷持去,故只剩下85篇。今本还保存《觉佞》、《能圣》、《实圣》篇名,说明原本不止85篇。熊伯龙崇拜孔子,也崇拜王充,他提出王充推崇孔子,不可能“问孔”,因此,《问孔篇》就是伪篇。胡适认为《乱龙篇》、《别通篇》也都是伪篇。窖肇祖认为《论衡》无伪篇,受到蒋祖怡的支持。后人不再提伪篇的问题。

《论衡》是汉代百科全书式的著作,讲经学、哲学、科学、美学、逻辑学、教育学、文学、史学,都要讲到它。天文学家陈遵妫认为它是哲学和天文学相结合的著作,英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认为它是“非常重要的科学著作”,并大量抄录、引用《论衡》原文。现代研究各门学科的发展史,一般都要提到《论衡》。教育思想史也不例外。(下略)

 

http://www.eywedu.com/Article_397/20089672618898-1.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376687.html

上一篇:学习漫谈(14):学一点国史(外一篇)
下一篇:教育随感-2:对中外学生差别的见闻
收藏 IP: 222.71.164.*| 热度|

1 唐常杰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1: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