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hsbj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hsbj

博文

代谢僵化与健康

已有 1726 次阅读 2023-9-18 15:24 |个人分类:健康|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代谢不灵活性(Metabolic Inflexibility)(或称:代谢僵化)

能量平衡与体重管理之间的关系 - 即卡路里摄入和消耗 - 是“能量摄入与能量消耗”等式中的主要成分。简单来说,如果你摄入的能量比消耗的能量多,你就会增加体重;如果摄入的能量比消耗的能量少,你就会减轻体重。但是,除了这种简单的能量平衡之外,还有与能量使用方式相关的其他因素。这些因素就包括代谢灵活性,也就是身体如何适应和利用能量的能力,因为人摄入食物的种类和量是动态的和变化的。代谢僵化是指身体不能有效地适应不同的能量摄入和消耗的状况,这可能导致一些健康问题,如糖尿病和肥胖。因此,了解代谢僵化及其对健康的影响,对于维持良好的代谢健康至关重要。 

虽然一些因素并不直接影响体内的能量平衡,但从代谢健康的角度来看,这些因素也是发挥代谢平衡的关键作用之一。其中就包括代谢灵活性。简而言之,代谢灵活性指的是身体对于不同的能量摄入和消耗状况具有的适应和调节的能力。有良好的代谢灵活性,意味着身体具有可以高效地利用能量和调整能量消耗的效率,以适应不同的情况。相反,代谢僵化指的是身体不能有效地适应变化,并且可能导致代谢问题和健康风险。因此,保持良好的代谢灵活性对于维持健康非常重要。 

代谢灵活性是指身体能够根据摄入的食物能量底物(如脂肪或碳水化合物等)量的变化,进行代谢调整的能力。当我们从禁食状态转变为进食状态时,身体就需要适应新的能量来源。在禁食状态下,身体无法从膳食中获取能量,所以它会开始分解储存在体内的脂肪来获取能量。这就是常说的“燃烧脂肪”。而当开始进食时,身体会调整代谢方式,从而更有效地利用新摄入的能量来源,如碳水化合物。这种能够适应能量底物变化的能力称为代谢灵活性。 

餐后状态的代谢反应取决于进餐期间摄入和消耗的主要食物燃料,"灵活性"状态的定义,是对进餐中主要食物燃料之间氧化方式的切换(如: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之间)能力。代谢灵活性是一个复杂的生理构架,发生在细胞、组织和整体身体水平,并受到复杂的生物和行为因素的调节。 

这种对能量需求的生理适应能力,在代谢性疾病(如肥胖和2型糖尿病)中是异常的,被称之为代谢不灵活性或称为“代谢僵化”。代谢僵化通常与对胰岛素抵抗有关,涉及骨骼肌、肝脏和脂肪组织,包括线粒体功能和脂质积累的机制。主要表现为对不同类型的能量来源(如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利用能力下降,常见于肥胖和2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具体来说,机体在此类疾病中通常对胰岛素有抵抗性,如抗胰岛素自身抗体的产生,导致胰岛素无法起到正常的调节作用。进而影响线粒体功能,使得机体更难将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能量底物转化为有效的能量。因此,代谢僵化可视为一种生物学上的功能障碍,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和治疗。 

当身体发生代谢僵化时,对不同类型的能量来源食物的利用能力下降。这意味着当身体在能量需求增加或减少时,无法有效地调整能量产生和利用的过程。在肥胖和2型糖尿病中,代谢僵化会导致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减弱,即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会进一步损害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能力,导致血糖升高。同时,代谢僵化也会影响线粒体功能,使得身体更难将能量底物转化为有效的能量。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胰岛素抵抗的发展,并进一步加重了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病情。尽管代谢僵化本身是否是导致胰岛素抵抗的直接原因还存在争议,但对能量需求无法适当做出反应,是肥胖和2型糖尿病中普遍存在的病理生理特征,是广泛认可的观点。因此,进一步研究代谢僵化的机制和治疗方法,有助于理解和治疗这类代谢性疾病。 

代谢僵化的测定 

测定代谢的灵活性,有两种主要的方法:高胰岛素正血糖钳夹(hyperinsulinemic euglycemic clamp)测定法和整体能量间接测定法(whole-room indirect calorimetry)。高胰岛素正血糖钳夹测定是目前认为的黄金标准测定法。测定过程中,将胰岛素持续注射到体内,同时调节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来模拟正常的胰岛素水平和糖代谢情况。通过此过程,测量体内葡萄糖摄取和利用情况,评估代谢的灵活性。如果身体能适当地调整代谢,利用血液中的葡萄糖,则说明代谢灵活性较高。 

另外一种整体间接能量测定法。是通过测量呼吸气体中的氧气消耗和二氧化碳产生,来评估能量消耗和代谢活动的方法。通过在密闭房间中进行测量,可以得出身体在不同活动状态下的能量消耗和代谢情况。这种方法可以直接观察身体对不同能源的利用情况,从而评估代谢的灵活性。两种方法都通过给与能量底物(单一底物,如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或混合餐等),来评估从禁食状态到进食状态转变过程中代谢状态和灵活性。这两种方法都是科学界广泛使用的方法,了解一个人从空腹状态下的脂肪氧化到高胰岛素血症状态下的葡萄糖氧化的转换能力,提供对代谢灵活性的客观评估,能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代谢紊乱和相关疾病的发展机制。 

利用整体能量间接测定传统方法,评估从禁食状态到进食刺激状态的呼气气体比值的变化,类似于在钳夹试验期间进行的间接能量测定。但是,与钳夹试验期间的葡萄糖输入相比,餐饮进食更具生理学意义,且整体能量间接测定仪器的评估精度更高,可以更可靠地评估底物的氧化状态。 

更现代化的评估方法,可以从禁食状态到进食状态的24小时内,采用整体间接能量法,测定各个时间点呼气气体比值(RER)的动力学数据,显示代谢灵活性的更全面的动态过程,更准确地了解代谢过程中,不同时间点代谢的差异变化,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代谢的时序性和日节律的调控。通过这种全天候的测定,了解不同时间段对不同摄入能量底物的利用情况,可以更好地理解代谢灵活性在各种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影响力和作用力。目前,虽然有一些商业产品声称能够测试和治疗代谢僵化,但临床上还没有可靠普遍使用的代谢僵化诊断方法。 

纠正代谢僵化的策略 

    对于那些缺乏代谢灵活性的患者,例如肥胖或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上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改善其代谢灵活性呢? 

临床上可以采取许多措施来改善那些缺乏代谢灵活性的患者,例如:改变饮食习惯,尤其是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摄入,这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葡萄糖代谢;加强体力活动,包括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对于增加代谢率、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都对提高代谢灵活性有所帮助;对于严重肥胖或2型糖尿病患者,医生可能会考虑使用药物来调整代谢,如胰岛素增敏剂或其他抗糖尿病药物;有效管理和降低患者的长期应激反应(如压力和焦虑等),这些应激反应可能会影响代谢灵活性;改善睡眠状态,睡眠不足能对代谢功能产生负面影响,改善睡眠质量可能会提高代谢灵活性。总之,通过饮食调整、运动、药物治疗、应激管理以及改善睡眠质量,都可以提高那些代谢僵化患者的代谢灵活性。具体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来制定。 

此外正在积极研制的药物干预措施,可以通过影响代谢过程中的关键分子,来改善机体的代谢灵活性,也是有效的治疗途径。如AMP激活蛋白激酶(AMPK)、Sirtuins(长寿蛋白)、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s)等延缓衰老的药物,都可以用来改善机体代谢的灵活性。通过这些影响代谢关键分子的上述药物的干预,可能有助于增加个体的代谢灵活性。然而,这些药物干预途径,目前仍处于研究阶段,具体药物治疗方案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药物的使用也需要医生的监督和指导,以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 

传统上,人们往往将能量代谢视为线性的过程,即通过食物摄入获得能量,然后通过代谢过程消耗能量,最终达到能量平衡。然而,这种线性视角忽略了能量在体内的复杂转化和利用过程。在实际情况中,能量在体内可以以多种方式转化和利用。例如:葡萄糖可以通过糖酵解和线粒体氧化转化为三磷酸腺苷(ATP),而脂肪酸可以通过脂肪酸氧化转化为ATP。此外,能量还可以转化为热能和储存为脂肪或糖原。因此,将能量代谢视为线性的能量输入/输出模式可能过于简化和不完整。更准确的描述应该包括能量在体内的复杂转化和利用过程,以及调节代谢灵活性等因素。理解和探索这些复杂的代谢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代谢灵活性的重要性,并为改善代谢灵活性提供新的途径和策略。 

能量在体内的转化和利用过程可能并不直接影响体重的变化,而更多地影响代谢健康。代谢健康是指机体内能量转化和利用的平衡状态,与胰岛素敏感性、糖代谢、脂肪代谢等相关。如果能量在体内的转化和利用过程高效而适当,代谢健康通常会保持良好。相反,如果这些过程出现异常或不适当,比如代谢僵化,就可能会导致代谢紊乱、疾病和健康问题。 

代谢僵化意味着机体在适应和协调不同能量摄入状态下的能力受损,即无法有效地调整和利用能量。这种代谢不灵活性与体重管理和胰岛素敏感性密切相关。对于有代谢僵化的人来说,无论是能量过剩还是能量不足,身体都无法迅速适应并调整能量消耗和利用。其结果会导致能量积累和代谢障碍,增加代谢性疾病的风险。常规医疗护理方案,可以针对代谢僵化进行干预治疗。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代谢僵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多种因素如:遗传、生活方式、环境等都可能影响其发生和发展。因此,为了有效的干预代谢僵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综合的管理策略是必要的,这需要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2154-1403017.html

上一篇:免疫治疗在年轻患者和老年癌症患者中的疗效可能不相同
下一篇:接受无限期免疫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是否获益?
收藏 IP: 113.70.97.*| 热度|

5 许培扬 农绍庄 尤明庆 宁利中 崔锦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09: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