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的书房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damliu800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博文

开放的网络,共享的精神——网络精神家园一瞥之开放课程

已有 4917 次阅读 2010-12-8 11:52 |个人分类:随笔|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共享, 网络, 开放课程

网络技术的发明造就了信息爆炸、经济高速发展、国际交流密切的现代社会。知识从产生到发展再到传播,直至被人们获取的周期大大缩短。有时甚至出现了近乎零距离的接触,想想平面纸质时代,空间、时间的拉近为人类文明的迅速积累与频繁交流提供了可能。
一个人的亲身经历恐怕如孤本或特例,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如果这种孤独存在与人分享的价值,那么它并不寂寞。网络的精神家园很大,我仅从一个读书人的视角(或许更小的视角)出发,关注我所关注的网络精华,与大家分享。
最近天涯论坛发起了“哈佛耶鲁公开课走红,清华北大情何以堪?”的讨论议题。在我的印象中,网上公开课的概念开始于今年年初的视频课程《公正:该如何做是好》。哈佛大学的哲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在极具人文气息的哈佛讲台上开始了对“公正”的探讨。第一节课,他用一连串虚拟场景,把学生带到了正义选择的天平前,面对种种两难境遇,你将如何选择。他生动、思辨的讲课牢牢地抓住了我的心。他与学生的互动以及机智的引导让人印象深刻。在讲课过程中,他向学生们推荐了为数众多的参考书目,其中尤以哲学经典著作为甚。很快,其他开放课程也出现在网络下载的列表中。在导师的鼓励下,我们有目的的开始了开放课程的下载和整理工作。当时,我心中一直留存着一个疑问,这些课程来自何方,又何以如此在短时间内集中出现呢?

               这算是“开放课”的鼻祖了,其意义相当于《越狱》之于美剧
 
                 桑德尔教授的讲课风格的确让人耳目一新!
 
答案在半年多后揭晓,国内著名门户网站——网易在其“有态度”门户宣传的短片中介绍了一个关于态度的故事,“朱学恒”这个名字映入眼帘。他来自台湾,曾经因翻译《魔戒》获得700万元人民币的巨额稿费。他选择辞去工作,在网上招募志愿者,只因他有一个梦想:将国外著名高校的开放课程全部翻译成中文。“他相信,语言和财富的鸿沟不应该剥夺一个人获取知识的自由。分享和传播才是他追求的价值观。”由此,我开始进一步了解开放课程,原来早在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率先拉开了网络公开课程的序幕,计划将该学院的全部课程资料都在网上公布,让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里的任一网络使用者都可以免费取用。随后,耶鲁、哈佛、剑桥、牛津等世界名校以及财力丰厚的基金会的陆续加入,涓涓细流汇成波涛,将“公开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O.E.R)运动推向了正轨,并且一发不可收。
                              开课名校一览
                            默默奉献的网络推手
网易在有态度的价值引领下,开始成为开放课程在国内推广的重要推手。11月,网易视频推出了公开课频道(http://v.163.com/open),联合国内外多家视频制作与字幕组同人,郑重承诺永久免费开放来自世界各著名高校的开放课程视频,并提供优质的中英文字幕,方便广大网友观看。此项目一经推出,就引起了各方关注,在推广初期,网易也遇到了来自字幕组的压力。因为部分课程已经在网络中有了相当一段时间的传播,字幕组功不可没。它们的劳动成果被网易借用,的确应该受到应有的尊重,经过各方协商,最终,网易在课程来源中做了必要的说明:“网易公开课频道部分课程翻译转载自人人影视、TLF等网站对外免费发布的字幕素材,网易传播并保留其所有字幕版权信息,由衷感谢他们的贡献。网易欢迎国内外各种有志于知识分享传播的个人和组织加入我们的翻译计划。”这种开放的态度与包容的精神正是网络文明的集中体现,也是开放课程教育民众的精神诉求。
再到今天,国内最大的网络社区——天涯论坛也开始了对“开放课程”的话题讨论。开放课程的兴起与推广对于我国的广大民众特别是知识阶层无疑是一大福音,也为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们提供了参考。我们无需过多指摘“清华、北大”等等“牛”校与开发课程发起学校的差距。在过去的岁月,在没有计算机、没有网络的时光中,我们的大学有过门庭若市的大学课堂,有过特立独行的学者大家,也有过如开放课程中师生互动的自由景象。我们有理由相信,开放课程的兴起是对我们现有课堂教育的鞭策,是一面反映我们自身问题的镜子,是我们又一次与世界接轨的机会。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26763-391502.html

上一篇:“城市病”解读——再读《城记》
下一篇:开放的网络,共享的精神——网络精神家园一瞥之口述历史
收藏 IP: .*| 热度|

5 陈国文 黄晓磊 许培扬 丛远新 周灵娜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23: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