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的书房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damliu800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博文

战火中的西南联大——写在抗战胜利65周年之际

已有 6524 次阅读 2010-10-11 22:51 |个人分类:读书心得|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学术, 西南联大, 通识教育, 抗战

 

 

从国庆节前开始,我断断续续地读了一本书《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美国人书写,大陆学者翻译,台湾出版。据称是市面上最真实完整的西南联大校史,它记述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名校在抗战期间辗转千里,撤至大后方联合办学的一段历史。
                    
                            《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封面
观今日大学之诸多怪现象,看战时艰苦卓绝的联大八年。两相比较令人汗颜。那时,老师学生为躲避日军轰炸,上午跑防空洞,中午和晚上趁日军休息忙着上课。许多教授多年研究心血毁于战火,他们凭着惊人的记忆与超凡的天才,在战火中完成重要的研究。冯友兰完成了“贞元六书”的写作,进一步完善了其“新儒家”理论的体系构架;钱穆凭记忆将战前完成的《国史大纲》重写并修订;陈寅恪,继续发展他的中古史研究,即隋唐政治制度与典籍考证;闻一多、汤用彤、陈岱孙、张奚若、潘光旦、吴大猷、沈从文、钱钟书、朱光潜、费孝通、华罗庚等一大批彪炳史册的名字支撑起了这所大学。西南大学融合了清华的严谨、北大的自由与南开的活泼。形成了“教授治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着重实干”的校风。联大广泛推行通识教育,学生自主选课,一些受欢迎老师的课堂往往人满为患,屋里屋外,桌上地上都是渴望知识的莘莘学子。在联大有一副真实反映了当时写照的对联,上联道:如山,如海,如云;下联对:自如,自由,自在。这种开放的精神风貌造就了中国学者的黄金一代,在西南联大八年招收的8000余名学生中,先后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3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6位“两弹一星”元勋、8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1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此外还有数十位“中研院院士”(部分在解放后离开了大陆)。联大的历史与成就似乎可以回答“钱学森之问”与“温总理之思”: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大师(或称最拔尖的人才)?
面对旧时知识分子的苦读与奋进,我沉思良久,似乎看到了答案。

    
                                                         国立西南联大校门

附: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文(局部)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文      冯友兰撰文    闻一多篆额   罗庸书写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鲸吞蚕食于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
 
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北平,私立南开大学原设天津。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迁移湖南,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设法、理、工学院于长沙,文学院于南岳,于十一月一日开始上课。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又奉命迁云南。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蒙自,于五月四日开始上课。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迁昆明。二十七年,增设师范学院。二十九年,设分校于四川叙永,一学年后并于本校。昆明本为后方名城,自日军入安南,陷缅甸,乃成后方重镇。联合大学支持其间,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余人。河山既复,日月重光,联合大学之使命既成,奉命于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结束。原有三校,即将返故居,复旧业。缅维八年支持之苦辛,与夫三校合作之协和,可纪念者,盖有四焉:
 
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有旋乾转坤之功,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如,此其可纪念者一也。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昔人所言,今有同慨。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此其可纪念者二也。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天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斯虽先民之恒言,实为民主之真谛。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获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此其可纪念者三也。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吾人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于不十年间,收恢复之全功,庚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蓟北,此其可纪念者四也。
 
联合大学初定校歌,其辞始叹南迁流难之苦辛,中颂师生不屈之壮志,终寄最后胜利之期望;校以今日之成功,历历不爽,若合符契。联合大学之始终,岂非一代之盛事、旷百世而难遇者哉!爰就歌辞,勒为碑铭。铭日:
 
痛南渡,辞官阙。驻衡湘,又离别。更长征,经峣嵲。望中原,遍洒血。抵绝徼,继讲说。诗书器,犹有舌。尽笳吹,情弥切。千秋耻,终已雪。见倭寇,如烟灭。起朔北,迄南越,视金瓯,已无缺。大一统,无倾折,中兴业,继往烈。维三校,兄弟列,为一体,如胶结。同艰难,共欢悦,联合竟,使命彻。神京复,还燕碣,以此石,象坚节,纪嘉庆,告来哲。
注: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无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26763-372305.html

上一篇:一座城市的记忆
下一篇:我读“李刚门”
收藏 IP: .*| 热度|

1 曹聪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4: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