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和科研是每一位高校教师的基本职责,许多学校之前都是重科研轻教学,最近几年情况有所好转,但对许多刚入职的年轻老师来说,学校的科研考核压力还是很大的,在规定年限内,如果达不到学校的考核要求,可能要卷铺盖走人了。但随着高校对教学的重视,将来的考核内容中教学能力也可能会写入合同中,对高校老师来讲,压力恐怕只会越来越大了,不仅要有拿项目、出文章的能力,还要有授课水平高的能力,高校的教学科研导向会逐渐向西方高等学府看齐。然而很多时候,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考核导向机制的原因,高校的教学变成了很多老师的“鸡肋”,不得不硬着头皮草草了事,其他时间主要用于跟科研有关的活动,比如拉项目、写文章、带学生,再加上碎片化的时间和碎片化的事务的不断骚扰,真正留给老师们做科研的时间确实屈指可数,真正进入科研状态的连续的一大段时间确实更显得弥足珍贵,而随着考核日期的日益临近,老师们的压力也愈来愈大,愈来愈焦虑,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那么“老师们的时间去哪儿了?”仔细分析发现,主要有三大块:教学、科研和杂事,占据了一个人的绝大部分时间,好多杂事是外力所施加的,我们控制不了,只盼望这类干扰越来越少,多留给老师们一点安静的时间和一个安静的空间。但科研和教学是我们可以自己控制的,之前很多老师把教学和科研看做独立的,没有任何交集的两桩事,这种做法严重挤压了真正的科研时间。
实际上,科研和教学看似是两张皮,实则是可以相得益彰的。我认为如果这样讲课,其实教学不仅不耽误科研,而且还反哺于科研。
1)课堂上老师不要照本宣科,不要搞一言堂,而是按照自己理解的方式,尽可能通过数学逻辑推理的方式去脱稿推导(只讲干货,间或聊一下某个理论的相关应用案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中间穿插着给予学生的思考空间,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不断启发学生的思维,直至一个公式推导完成,这样不仅可以牢牢抓住学生的眼球,提升他们的兴趣和听课效率,而且非常有助于老师自己科研敏捷性的保持和提升。
2)讲课结束前的20分钟,进入课堂答疑和提问环节,这时候学生的热情还很高涨,如果你走下讲台,走向学生,学生还是很愿意私下跟你讨论他听不懂的地方或者他的一些好奇的地方,这种方式可以明显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杜绝传统授课方式中的“老师台上一言堂,学生台下玩手机”的“双输”局面,这种良好的点对点式的现场答疑的独特的教学模式,学生不仅课听得好学的透,而且启发式互动式交流式的教学模式又会大大提升你的科研连续性。
3)在课前结束的几分钟,不妨把你科研中遇到的难题跟学生分享一下,让他们在课后思考一些时间,在下一次上课前,先听听他们对这个问题的想法,让他们各抒己见,保持多样性,或许某个同学的一句话在一个不经意间会触发你解决问题的灵感。这种方法同时保持了学生在课下积极主动思考的连续性,这样学生自然就对课程感兴趣了。
这种相得益彰的教学模式,其实对老师提出了一个要求,也就是你对你的教案能够做到脱稿讲解,你对课程的理解要烂熟于心,公式推导能够信手拈来,想法可以随意发挥,对于高校老师来讲,尽量满足这个要求,不然的话,如何能做好科研?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7 05: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