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定胜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lyskyz 哲思天地_科学研究是快乐的,也应该是快乐的。

博文

渐悟与顿悟是辩证统一、互相促进的,兼评‘身似菩提树与菩提本非树’

已有 5047 次阅读 2021-8-11 20:48 |个人分类:社会观察与分析|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按:今天在网上看到一篇很有趣的文章(“北禅神秀:被误解千年的宗师https://www.toutiao.com/i6991408294577455619/),该文对有关神秀与慧能的学术争论做了很好的介绍和梳理,本文是笔者在看了该文及该文后的讨论之后的所思所想,欢迎读者们的理性探讨和指正。

任何领域的学术问题,好好的就事论事地进行充分讨论就行了,有理有据、有逻辑地进行讨论就行了,而不能只给结论没有论证,更不能没有任何的论证上来就只是贬低批评。真正的学者和真正爱智慧,爱真理的人,既要有对待学术的虔诚与真诚之心,也要有对待他人的礼貌与和善包容之心。

具体到‘顿悟’和‘渐悟’的问题,我认为渐悟是顿悟的基础和必经之路,即使是不识字的慧能大师,在其真正顿悟之前也必须和必然经历过耳濡目染的长期学习过程和思考过程,因为任何人的智慧都不会是完全天生就带来的,而是都必须要经过后天的学习、观摩与实践,在后天的学习、观摩和实践中逐步理解、逐步积累和逐渐领悟。这种学习和观摩,既可以是从书本上的学习和观摩,也可以是跟随师傅的学习和观摩,还可以是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式的学习。因此在顿悟和渐悟这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上,渐是悟的必经之路和必不可少的基础,悟是渐的过程中出现的偶尔升华现象。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这个‘悟’主要指的是对道理和对真理的领悟,而不是悟性的悟。因为悟性的悟与人的天生智力天赋有关,悟性越高的人越容易获得更高的领悟。但悟性低的人,在‘渐’的过程中也同样可以收获各种领悟。

也就是说,在语义上,需要对‘悟’进行更为详细的划分,究竟指的是人的悟性的‘悟’,还是指获得知识领悟、智慧领悟的‘悟’,这两种悟是有不同的含义的。当然,在知识学习和智慧探索的过程中,获得领悟感越多的人,越容易提高自己去领悟更高层次的知识道理的能力,即会有悟性逐渐增加和逐渐升华(直至开悟)的现象。更进一步地,还会有如下的现象:在不断获得领悟体验的过程中,一方面领悟的积累可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悟性,同时悟性提高之后,在再进行‘渐’的过程中,又可以获得更多的领悟和更高层次的领悟。因此,简而言之,渐和悟之间、渐悟与顿悟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是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关系,不是互相对立的关系,更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总的来说,渐是悟(领悟)的基础,有了渐的过程才能有真正的领悟,有了一个个小的渐悟才会有大的顿悟,有了一个个逐级递升的渐悟才会出现突然跃迁式的顿悟,从没有过渐悟体验的人是不可能有真正的顿悟的;悟(包括悟性和领悟)是渐的催化剂,悟性越高的人,以及获得过领悟感越多的人,‘渐’的效率会越高,在‘渐’的过程中越容易产生新的领悟,和更容易获得更高层次的领悟(直至最终的真正开悟。当然,开悟本身应该也要分层次,有低层次的开悟现象,也有高层次的开悟)。

最后再谈谈我对“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与“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两首诗(偈子)的看法。这两首诗就与对渐和悟、渐悟与顿悟的理解有非常大的关系,也与人的修行过程中的客观规律有关。

1)在发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有为法 有如梦幻泡影 如梦亦如幻 如露亦如电 当作如是观”等词句中所蕴涵的深刻哲学式思想方面,“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诗表现得的确更加突出。但是,这首诗‘菩提本非树,...’的原创性并没有高过‘身似菩提树,...’,理由有二:首先,该诗的核心思想来自上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有为法 有如梦幻泡影 如梦亦如幻 如露亦如电 当作如是观”等更为经典和更为早期的著名词句,并非作者自己全新提出的新思想理念;其次,在遣词造句上,‘菩提本非树,...’是对‘身似菩提树,...’的模仿,因此遣词造句上该诗(‘菩提本非树,...’)更没有超过前诗‘身似菩提树,...’。

2)要真正达到对“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有为法 有如梦幻泡影 如梦亦如幻 如露亦如电 当作如是观”、“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等蕴涵极高智慧的词句的真正理解和领悟,并不是看到了上述这几个词句就可以做到了的,而必须是来自对自己的人生经历乃至世间万物的深刻体察和深刻思考之后,才能真正领悟到这些智慧的美妙与深刻。也就是说,要真正达至“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人生领悟境界,必须经历过“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的长期修行,没有这种诚挚的、坚定的长期修行、长期的学习和长期自我检验、自我审视、自我完善,是不可能真正达到‘菩提’式开悟的境界的,也没有任何人在其人生历程中会从来没有被尘埃所侵扰过(不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因此,若有人认为自己可以不经长期修行和自省阶段即可轻易达到无尘的‘菩提’式境界,那一定要么是过于高看自己了,要么是在虚伪地进行自欺欺人。

综上,总的来说“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与“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两首诗都写得非常好,但前者是实现后者的基础和必经之路,后者是对前者最终可能达到的人生境界和智慧的揭示。更为具体地:前者指明了该如何进行自我要求、该如何进行自我修行和自我内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后者点出了当一个人真正达到开悟境界后所可能获得的智慧感受和所可能产生的对世间万物的新的理解方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234816-1299315.html

上一篇:公正的逻辑结构辨析-兼评哈佛公开课《公正》
下一篇:人生的意义之逻辑辨析兼评“当我还是少年时,就明白大多数人的追求,毫无意义”
收藏 IP: 223.68.90.*| 热度|

7 李宏翰 郑永军 王安良 尤明庆 郭战胜 刁空非 张利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8: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