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本文最初是笔者于2016年11月17日所写,近日重新回顾这篇文章时,发现本文的核心思想与笔者在“简评蓝眼睛岛问题”一文中所提到的问题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重新编撰该文并进行了相应拓展。
语义要尽可能精确的确是个非常重要的科学精神,哲学里有一个重要分支就是专门进行语义分析的。但过于强调语义细节的精确,有可能导致迂腐的结果,对于语义本身的纯粹追究,似乎导致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我只知道自己什么都不知道’,所以对语义分析(语义哲学)的这个评语非常有意思也有道理:‘批判形而上学的语义哲学,自身其实是最形而上学的’。对此,我的理解是:对哲学的思考必须从对世界万物的观察和体验开始,到对世界万物的应用或印证为终,脱离实际事物的纯粹思辨极容易误入歧途。其实数学也有非常类似的现象(对这个问题笔者将在下一篇文章中进行详细论述)。
当然,对语义哲学的评论完全没必要那么悲观和刻薄,只需要采取这个态度来看待就好了:语义分析、语义哲学本身非常有价值,尽可能地梳理清楚各类细小的概念是做学问的必由之路,虽然语义哲学(语义分析)走到极端后发现会以己之茅攻了己盾,但这个现象本身非常有价值,因为它揭示了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任何理论都是有局限性的,尤其是对人类来说,人类无法得到彻底完美的理论,因为人类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是有极限的,人类无法彻底了解万物的所有细节,终极真理只可不断接近无法彻底到达。套用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就是:绝大多数(应该是所有)理论都是在一定的边界条件下才能成立,或者说得自信点:在一定的边界条件下,许多理论就是成立的。
然而,边界条件本身是否科学合理,是否逻辑自洽,也是需要进行深刻辨析的,边界条件本身若不合理或不自洽(包括信息不够完备),会导致此后的分析推演结果存在严重问题甚至错误。在这个问题上,蓝眼睛岛问题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参见“简评蓝眼睛岛问题”),更为具体地:一个在起点设计就不合理,就会失稳的系统,虚拟它会存在之后,再去考虑它后来会如何失稳、如何崩溃,就是没有意义的。任何问题的构建,其本身就需要符合逻辑(除非是故意要去分析‘悖论会如何发生’之类的问题)。另外,即使按照陶哲轩先生的第二个版本推理,那个结果也是有问题的,因为按照那个推理思路的话,结果应该是在蓝眼睛集体自杀的第二天黄眼睛也集体自杀,或是紧接着蓝眼睛集体自杀后的当天,黄眼睛也开始集体自杀(偏差几分钟或几秒钟之类的都可能,而这也是原问题就没有交代清楚的,即:什么是中午自杀?)。也就是说,原问题最初在语义上就是过于模糊和不合理不自洽的,与此类似地,理发师悖论虽然大名鼎鼎,但其实也存在完全相同的问题。
参考阅读:
“简评语义分析与语义哲学”https://mp.weixin.qq.com/s/HNCww-XTevDfU7dw2AB0-w
“简评蓝眼睛岛问题”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234816-1144926.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23: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