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超常现象”尚未获得科学证实
何 宏
(本文成文于1999年2月5日)
人类对“人体超常现象”的困惑由来已久。这究竟是鬼神的“显灵”?或者是“精神驾驭物质”的证据?或者是神志错乱的幻觉以及装神弄鬼的骗局?以探索未知为己任的科学家对此充满好奇。1882年英国的一批专家学者在伦敦成立了“心灵研究学会”,他们希望求实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可以剖析现象的真伪;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摸索,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研究者逐步将测试方法规范化、严格化,努力使这个领域变成一门比较正规的学科。1957年专业学术团体“国际超心理学联合会”在美国成立,自此被实验室规范化了的“心灵”研究或特异功能研究就变成了“超心理学”。1969年学会被美国科学促进会接纳为下属分会,当时申请入会的口号是“别论结果,且看态度与方法是否科学”。事实上,经过一百多年之后,人们还在争论现象的真伪。支持方声称已经有了足够的符合科学标准的、具有重复性的证据;怀疑方则宣称证据仍不充分,所谓“超常现象”尚未获得科学确证。怎样看待这些证据和争议呢?结合美国官方对军方实施二十余年的“星门计划”(Star Gate)的评审,我们下面对超心理学及其实验作个透视。
绝秘的“星门计划”
出于潜在的军事应用可能以及风闻对手正在研制“心灵武器”,美国军方在50年代便曾出面赞助个别“心灵研究”课题。70年代初,中央情报局再度出资,研究能否用特异功能搜集情报。课题先落实在斯坦福研究所,落到哈罗德·普托夫与罗素·塔格所在的实验室,再后来又转到加州保罗·阿托的国际科学应用公司(以下称“科应公司”)。因为看到前景渺茫,中央情报局于70年代末主动撤出,项目改由国防情报局主管,代号“星门计划”。1995年春,因为来自外部的巨大压力,持续二十多年、耗资二千万美元的“星门计划”被迫终止并向社会公开。
为客观评价该研究项目,国会参议院将全部案卷资料从国情局撤回中情局,再由中情局请求美国研究院主持评审。为保证结果的客观、公正,两位具有代表性的、但持相反学术观点的专家共同组成了评审小组:一位是肯定特异现象已获科学证实的加利福里亚大学统计学教授杰西卡·乌兹;另一位是熟悉超心理学历史和实验,但始终持怀疑态度的俄勒冈大学心理学教授海曼。
“星门计划”共分三个部分:其一是搜集资料,掌握国外在特异功能领域的研究进展以及应用特异功能搜集情报的动态;第二部分是“运作项目”,政府部门掏钱聘用六位,后来是三位异能人,为情报人员提供咨询。第三部分是对被“遥视”这种超常功能进行实验室研究。美国研究院的两位心理学家设计了专门的调查问卷,请有关人员回忆并评判特异功能人所提供情报的准确性及实用价值。但心理学家们公认这种办法原则上无法获得很充分的结果,要想科学地判断特异功能是否存在,必须依赖严格受控条件下的实验室证据。评审小组把注意力聚焦在近10年来最具科学价值的10项实验上,这是评审的核心内容。
基本实验及观点分岐
这10项实验全都是1986年以后在科应公司完成的,鉴于过去实验所存在的问题已经作了修改和完善。为保证实验的严密性,还专门成立了顾问委员会,其中有一名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还有统计学、心理学、脑科学及天文学方面的著名教授及一名退休少将军医。10项实验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但也有共同点:
1、遥视者是经过遴选的有特异功能“天赋”的同批异能人。
2、在实验中,遥视者被隔离在某个安全可靠位置;在另一处,实验者用机器从一百张的照片中任选一张,或者投影在屏幕上,或者请某人“意念发射”。遥视者按要求口诉并画出脑海中获得的形象。(也可以先记录脑海印象,然后实验者才抽取待测的照片,这便是“预测”。)
3、接着,把刚才的那张照片与其它5张任选的照片混在一起,递给遥视者或某位裁判,让他们根据文字记录或印象判断刚才发送的是其中哪张照片。判对了,就记为“击中”一次。
打牌、打麻将的人知道,这种情况下瞎猜也有1/5的碰对的机会。但若是遥视者老能以高过1/5的比例(若老是低也一样)认对或者“击中”,好像就不是完全瞎猜了,好象可以推论特异功能存在了。为什么从100张照片选一个、又为什么从5张照片判断到底哪个是发送的照片,都依据的是过去经验。很明显想要确认特异功能存在,就必须做很多次的猜测。一是要排除乱猜的巧合,再者是要排除全部其它可能的、非特异的解释。比如,可能没有完全切断遥视者、裁判与照片之间的信息渠道,走露消息,有人泄秘、在照片上留有发送者的指纹;或者不是完全打乱之后再抽,或者抽中为感知对象的机会不等,不是1/100;或者评判结果时,没有充分打乱5张照片顺序,等等。总之各种各样的主观倾向性都会影响最后结果的可靠性。
经过评点这10项实验的设计及操作,在综合各个结果后,乌兹得出肯定性的结论:
1、这样的实验结果不可能是瞎猜,按照其它领域通用的科学标准,应当判定超常感知的确存在。
2、找不到任何证据可以批评实验不够严格才造成这些结果。
3、在10项实验的结果之间以及同其他实验室结果之间有一定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这就更排除了实验有漏洞或者有作弊的说法。
她认为验证性实验的意义不大,今后应当集中研究机理机制和实用开发,反正说服不了怀疑者。
海曼也同意乌兹的部分看法,即在实验操作及数学处理方面没有明显漏洞,“击中”的水平显著高过了猜的水平;但是他的意见与乌兹的三项结论截然相反。以下是他的阐述。
实验的科学性
科学是项集体性的活动。每门成熟的学科都有自己的专家团,都有一套约定俗成的规范和标准,可以判定课题,相关因素及所得结果是否可能成立。通过专家审稿、学术争论以及独立的重复检验,优胜劣汰,从而保证了结果真实性和可靠性。唯有合乎情理、得到独立重复的经验和规律,才能逐步升华为科学知识。
个人或单个实验室也能为发展科学作贡献,但是单个孤立的结果并不能构成科学。不论实验做得多仔细、多完善,如果不能被他人独立重复,就难以说明问题。对那些全新的、有开创性的宣称,更是如此,革命性的发现总是对现行科学原理和观念的挑战,尤其需要更高的可靠性。
对比之下,科应公司的实验一直是秘密的,外人既没有机会挑毛病,也没有机会检验,有些研究项目不久前连专家论证都没有,何况于说也只有10实验。核心问题就在于不知道结果能否得到其他人独立的重复检验。还有,本项目的主持人并不完全客观,为了拿到下一笔科研经费,他就要拿出令资助者感兴趣的结果。想通过不多的几次实验解决超常现象是否存在这么大的问题,必然带有说话人的主观倾向性。
超心理学的现实
自1882年起,超心理学(早期是心灵学)就追求能有朝一日变成一门科学。包括有至少四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许多研究者曾经为此付出了不懈努力。从30年代起,美国的莱因博士开始将研究搬到实验室,并将其改良为实验科学。他作了大量实验室实验,并用统计学方法得出结论存在着超常感知。他开创性的工作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最开始批评者是指责他用错了数学计算方法,后来则主要是查找实验方案及操作过程中的漏洞,并且大有斩获。
科学界排斥超心理学的根本原因是不能重复莱因的结果。这是延续至今的一大难题。在这个领域还揭露过一些受试者乃至研究者弄虚作假的骗局,也令人十分气馁。超心理学虽说看上去已经很像是一门科学:全部数据得自于实验室实验,采用了先进的仪器设备,采用了复杂的数学算法,所得结果报告或发表在专业技术刊物上。不幸的是另外一些特征使其抬不起头来。关键之处,无论批评者或超心理学家都认为,仍旧缺少可重复的具有一致性的实验结果。有些超心理学家奉劝同行,除非能找到某个可被重复的实验,暂不要向科学界提出鉴定的申请。已故的超心理学家普拉特甚至宣称,压根就找不到可以重复的特异功能实验,尽管他相信现象是真的,但它会“逃避”检验。
不久前,查理士·候诺顿宣称已发现可以重复的实验,这就是所谓“整场实验”。(整场实验中,受试者先戴上耳罩、眼罩,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而进入某种类似气功的放松状态,之后再实施进行计算机化控制的遥视实验。)比姆和候诺顿在1994年《超心理学通信》上发表文章的题目是“特异功能存在吗?可重复的超常感知实验”。乌兹在题为“超心理学实验的重复性及整合分析”这篇文章里,评论已经解决了重复性问题,说整场实验确认了异常现象的存在。本次评审中乌兹再次认为科应公司的实验之间具有可比性,而且斯坦福研究所和科应公司的实验与世界上其它实验室的结果也有可比性。依据这种一致性,她认定超常感知现象已经得到了严格的重复验证。
海曼对此持不同观点,他认为迄今为止所有的超心理学的实验结果不具有连贯性。在牛顿做了棱镜偏光实验之后,物理学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他的实验仍可以被任何人重复。在爱宾豪斯1880年做实验得出遗忘曲线后,心理学对记忆的认识也发生了根本改变,但他的实验也是可重复的,并且仍是心理学的基本实验。相比之下,在特异功能研究中前人拿出的“铁证”总是被后人根据新的情况而删掉。在1882年心灵学会成立之际,亨利·西德威克认定断言格里茜姐妹的他心通实验能说服最固执的人。没多久他便和他人一道因为可信度而放弃这些案例。但他又马上转向新的证据。1930-1940年间,莱因的猜牌实验也是一度被认作可靠证据。后人却因为莱茵的实验有漏洞并且重复不出来而不得不放弃,改认为索尔-哥得尼实验才是板上钉钉的可重复的传心术证据。接着又提出绵羊-山羊效应。可是今天,无论是莱因的结果,索而-哥得尼实验,绵羊-山羊效应都不能用以佐证特异功能了。乌兹虽然没有全盘否定过去实验,她拿出的是整合分析后的综合结果,并据此判断超常感知已被验证。然而当初否决过去的那些工作,大多有着充分的理由,实验的确存在着某些当年未认识到的严重漏洞。当代超心理学转向整场实验,意念干扰随机数机的实验以及科应公司的遥视实验,研究者们说这些新实验证实了特异功能。但是翻翻历史,我们就清醒地知道应当慎重对待今天的实验结果。谁知这些“无可争议”的结果会不会又被下代人丢到天边呢?恐怕唯有历史能够作答。
证明超常感知的难点
在海曼看来,超心理学是唯一的学科,试图凭着与猜中机会之间的差别反过来推测特异功能可能存在。而在其它学科中都有很明确的研究现象,无需先作数学计算然后间接认为现象可能存在。每门常规学科始自于观察具体的现象。吉尔伯特系统地研究了磁场,这是亘古一如的现象,最终创立了磁学。现代物理学肇始于研究运动物体及落体的规律。心理学上升为科学是因为发现了识别过程的规律性,发现了在语言的记忆和遗忘之间的规律关系。这些现象的存在毋庸置疑,没必要使用数学的办法整合分析,然后再看结果的一致性转而判定现象存不存在。心理物理学家用不着考虑是否存在认知过程,记忆研究者勿需争辩是否存在回忆和遗忘。各个学科都有着客观的中心现象,各学科都在寻找现象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时间、位置等因素之间的依赖关系。
唯有超心理学避而不谈特异现象不存在的可能性,却口口宣称自己是科学。超心理学家们也探讨现象背后的机理机制,也想查清特异现象是否与某些变量有关。斯坦福研究所及科应公司得出的一个结论就是遥视的成绩与空间距离无关。怎么判定超常感知是否存在呢?就是看“击中”机会是不是比猜中机会大,这种差别不能是巧合。
目前看来,科应公司的遥视实验以及整场实验(Ganzfeld)的确都取得了较高的击中成绩,这种表现成绩上的差别不象是操作失误或者计算办法不对。但是事先假设的纯数学模型可能并不适用。单单从现象上,好象无法解释,但光凭这条不能就断定验证了超常感知。有许多因素可以造成显著的差别。现实的情况是,每个成功的超心理学实验都能用失误来解释,只要人们找出一条可能的常规理由,特异功能之说就不成立。自灵学时代开始,不断地有人说特异功能已被确认,而批评者则不断地找出其它解释予以驳斥。典型的解释包括作弊、计算错误,以及分析数据时的主观随意性。即使暂不考虑作弊和计算失误,总能说操作程序还有疏漏。
科应公司的遥视实验看上去比较周密,人们很花了力气克服过去实验中的弱点,暂时还找不出明显庇漏。但在原则上谁也无法保证哪个实验就没有一点漏洞。无法做到排除全部漏洞,尤其那些细小的、潜在的、尚未发现的问题可能数不胜数。超心理学家尽可以抗议“原则性”的说法是诡辩,但小心谨慎并非毫无根据。在历史上曾经拿出许多证据,刚开始都以为方案和程序方面没有漏洞。后来,有时简直纯属碰巧,才发现严重的疏忽以及其它的可能解释。当年第一代研究者认定史密斯-布莱克本的思维传感实验无可挑剔,找不出任何其它常规解释。最终竟是布莱克本自己站出来忏悔,解释他和史密斯到底如何愚弄了研究者。
采用整场技术的最初四年里,研究者宣称证实了特异功能,因为再也想不出还有什么其他解释。经过一番费时费力的细致分析,海曼却能列出一长串可能的毛病。要想找新方案设计中的漏洞总要时间。有时是赶巧了,有时要待方案实施一段之后,才能看出问题。就象新的微机软件需要经过试运转,才能发现并排除故障。新方案所存在的问题并非总是明明白白,补了一个漏洞,可能仍剩下不明显的多个漏洞。科应公司实验改进了过去实验的不足,但新的设计和新程序在没有经过其它实验室使用之前,并不能保证充分排除了故障。要想宣称堵住了所有漏洞,必须特别地小心。
就乌兹的第三条说法,即世界上其它实验室所得结果与科应公司基本一致,并由此断言特异功能实验已经被重复,海曼持坚决反对态度。首先,“一致性”可能得自全然不同的原因。糟糕的是相当一些一致性根本就是毫无意义地拼凑起来的。把所得全部结果相加平均并不反映客观真实。实验算出来的击中率同具体计算办法有很大关系。因为每人每次的结果差异很大,不同算法必然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即可以把全部人员的全部的测试成绩平均相加计算结果,也可以依各个受试者,先看每人的成绩,再把每人的成绩平均。此外不同人主持实验对所得结果影响也很大。某人的击中率高于猜中,另一位则低于猜中;前一人测的次数多,后一人测的次数少,遇到这种情况试问究竟该怎样整合数据呢?在后期的整场实验中,就曾出现这种情况,感知静态的图片目标时,只获得平均猜中;而感知动态的录相片断时则获得高于猜中的击中率。如此结果该怎么叠加呢?因为早期实验绝大多数都采用图片,这个结果岂不否定了过去?
科应公司实验的主要漏洞
相比于以前的超心理学实验,科应公司有了很大进步。为保证随机选样研究者花了很大气力。但一些改进可能反过来又造成新问题。比方多个实验反复地采用了同批遥视者,同样的遥视目标,这都可能是问题。但最要命之处还是实验太新,又是秘密的。新意味着没有足够时间发现错误毛病并统览方案中的优缺点。秘密则意味着其他研究者无法检查和评价操作程序,或者请独立的实验室重复验证结果。
由于这些实验得自于同一个实验室,又遵循同一设计原则,采用同批遥视者,同样的遥视目标,研究者又不完全独立,未被发现的哪怕很小的倾向性或漏洞都会影响最终结果。
最要命的是所有实验都采用了同一位裁判。如何判定遥视者的描述是否相符是实验中最关键的一环。所有实验中都是该项目负责人担任唯一裁判,他本人解释说只有他熟悉每位遥视者的遣词用句的风格,其后果却降低了实验的可信度。科学共同体难以接受这种证据。科学检验某个证据时,无论研究者是什么性格,只要严肃认真又有真才实学,原则上就应得到同样结果。因为全部项目都采用了同一位裁判,还导致10个实验相互之间不再独立。
超常感知获得证实了吗?
海曼承认尚无法恰当解释斯坦福研究所/科应公司的结果。但依据这些暂时无法解释较高击中成绩,并不能得出结论说超常感知获得了证明。怎样才算充分证据呢?除非科应公司的实验继续做下去还能够得到统计学显著却找不出漏洞。为充分保证这点,可能需要采用新的遥视者,新的遥视试样,以及独立的裁判。为了真正达到科学标准,所得结果应当得到其他独立实验室的超心理学家及非超心理学家的成功重复。
假若超心理学真走到这一步,就表明可能存在异常,尽管还不一定是超常感知。从概念上看异常本身是个反面结果,表明发生了不能解释的现象。但这并非就是特异功能。超心理学家们应当设法找出某个正面的特异功能理论,确认某项异常肯定是特异功能。正因为缺少正面的理论,人们无法界定什么才是特异功能,无法确定特异功能存在还是不存在。过去常常发生这种事情:实验结果原本是反面的,是猜中水平的,但研究者却发现前半段击中率高,后半段低,于是解释说这是“衰退效应”。但在科应公司的二进制码实验中,击中高于猜中但并没有衰退效应,这又该作何解释呢?一旦得出好的成绩,超心理学家就不把缺乏衰退效应看成否定特异功能的证据了。超心理学家的这种随意性在其它问题上也表现得淋漓尽至。比如,重复实验失败时,研究者就猜测存在“错位效应”,即击中或前(一张或几张)或后照片的概率高过猜中的水平。这种为证明特异功能存在而选择数据的办法全不可信。甚至在找不出异常性的时候,研究者也仍然声称特异功能存在。这就出现了科学上疑点:找到与数学模型之间的显著差异被看成证实了特异功能,找不到差异却仍旧无法否定特异功能。所以说应当建立某个正面的特异功能理论,即能够预见何时特异功能出现,何时又不出现。否则证实特异功能只是一句空话,所谓证据只不过是一组差异性效果,而各个效果实际上可能出自不同的原因。
再比如,过去实验认为超常感知成绩与性格相关,并且有重复验证。而科应公司的研究却指出相关性非常得低并且不稳定。超心理学家认为外向性格对应较高的超常感知成绩,在整场实验中本结果尤为明显,然而承接科应公司合同的爱丁堡研究组的“成功”实验却得出相反结论,内向的人得分高于外向的人。改进后整场实验只有在使用录相带片断时才获得显著偏差,采用静态照片时完全是猜中水平。而迄今的整场实验基本上全采用的静态照片,而且得出高过改良后实验击中水平的成绩。这岂不是明显的不一致?还有一处与遥视实验的严重对立。之所以采用整场实验,是因为某些超心理学家认为进入类气功态后可以加强特异功能能力。 整场实验的核心是让受视进入气功态,而遥视实验中人处于常态。更重要的是整场实验中受试者自身裁判的成绩较好,而在遥视实验中请裁判作评定要比受试者好得多。在科应公司的遥视中这种差异最明显,从头至尾他们都采用了同一位裁判,他认为唯有自己做评判时才能取得好成绩,因为他熟悉各人的风格。可见,在这样的数据之间哪有什么可比性!
关键之关键,是超心理学作为唯一的学科,不能提供一项标准实验可以交由他人重复并获得原初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因为没有可供观察的标准实验,所以可以说在该领域并没有中心现象。当年苏联科学家宣布发现了细胞分裂放射线,相当一些西方科学家试图重复,却无法观察到这个效应。科学家们最后全部放弃了该说法。包括发现者在内,没有人能够确定哪种条件下现象才能出现。科学界只能认为那是未查清的人为失误。另外的事件还包括N-射线,磁化水以及其它一些不能产生可靠的观察的现象。谁也无法解释那些不知何时才确实存在的问题。况且站在科学角度,不光要确证现象存在,而且还应当能改变变量,观察到与变量之间可靠相关变化。这都是最起码的要求。
在海曼看来,迄今为止的超心理学结果还不足以提交科学界。他指出包括一些超心理学家自己也抱怨超心理学的数据轻浮杂乱,期望同事们可以先整理好自己的房间再请科学界进来检查。超心理学家马丁·约翰逊认为除非发现某种条件下可以产生规律性的结果,无法寄期望于科学界的认同。现在的科应公司实验只不过露出某种苗头,离超心理学向科学界提供点东西的日子或许近了点罢。
下步该做些什么
尽管采用了更严格的实验控制以及更好的数学方法,在排除当年实验的明显漏洞之后,似乎仍旧得到一些显著性结果,但海曼确信离证实超常感知还有相当距离。他认为有必要统筹安排,看看这些发现是否能被独立地重复验证。之后才能评判超常感知是否存在。此外还要寻找这种现象与其它独立变量之间的规律性联系。科学及其应用价值取决于能否确认现象发生的条件以及能否施加控制。
海曼与乌兹均认为,下面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改换独立的裁判,然后看击中率是否仍然明显高过猜中的可能。只要遥视是客观真实的,那么双盲操作时诚实的裁判总能以高过猜中的把握把主诉对上真正目标。否则,遥视的存在便成问题。如果独立的裁判能作成,接着要考虑是否应当进一步独立重复科应公司实验。这时可考虑是否继续沿用同批遥视人员,同批遥视目标,或同样的实验方案。再在这之后才能说,遥视这种特异功能终于得到了科学的确认。
美国官方结论
海曼在个人的评述报告中深入分析了超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他准确指出包括“星门计划”的在内的研究实验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凭科应公司的10个实验得不出结论,说特异功能现象已经获得科学验证,许多关键的后续工作有待完成。企图用“遥视”搜集情报当然更是毫无意义。
美国研究院综合评议了持支持与怀疑态度的两位专家的意见,再经过激烈辩论,形成了通报中央情报局的官方正式文件《对遥视研究及其应用的评估》。在文件的结语中写着:
“·当前的研究结果并未给‘遥视’这类超常现象的存在性提供足够的实验证据和理论依据。为确认目前的结果,还必须在研究的重点及方法上作重大修改。这并非说超常现象肯定不存在。随着时间发展,或许将来能拿出充分证据。”
“站在收集情报的角度,我们认为遥视毫无价值。这类情报不能提供范围确定的、目标特定的信息资料,尤其是必须向遥视者提供反馈信息,这本身就排除了用它搜集情报的可行性。最后,只有准确、具体、表述可靠的情报才有较大价值。不幸的是,迄今为止的研究显示遥视无法达到上述标准。”
“特别令人困惑的是,遥视者及项目主管均反映说,为保持与已知线索一致,曾对遥视报告做过人为改动。”“有理由怀疑某些当年广为宣传的戏剧性案例,至少其中的部分案例,是被前项目主管改动过,至少提供过比人们预想所要多得多的背景资料”。
“总之,经过对当前项目操作过程的检查,我们可以得出两条明确结论:其一,如前所述,即使经过10多年的努力,仍找不到遥视有实用价值的证据。其二,因为实际谍报工作的条件限制及此类特异现象表现出的古怪特征,根本看不到遥视用于实际情报搜集的可能性_即便存在性得到无可争议的证实。我们得出结论:没有理由继续对此项目给予支持。”
依据这份研究院报告,95年9月白宫决定正式撤消官方对特异功能研究的经费支持。可见经过一百多年的争执之后,再加上最近的这次学术争辩,美国官方的观点仍旧,即:
人体超常现象(特异功能)的存在性尚未得到科学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