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一小长假已经过去,有点懈怠,寻找出前段时间写的一点思考,以飨读者,共同进步。
6月2日,science再一次被zhangfeng刷屏,很多小伙伴得知这一消息后,都纷纷朋友圈转载,小程在看到这消息后,随即下载了相应的全文进行阅读,zhang feng 这一位年轻的华裔科学家,到底有着什么样武侠秘籍,让其一出道就可以瞬间把CNS当作写博客一样发paper?
带着这样的疑问,小程非常想一探究竟!!
首先我们来看这篇science文章,简明扼要的说一下,这篇文章,zhang lab又做了什么。话说五百年前,齐天大圣横空出世那会儿,`(*∩_∩*)′扯远了,话说13年,Zhang Feng刚刚发science paper证明在哺乳动物细胞内使用cas9基因组编辑的时候,大家欢呼雀跃,为什么那?这与cas9多功能性和便捷性有关,感兴趣的伙伴们可以下载 随即13年9月份,GM church在Nature Methods 的review,“Cas9 as a versatile tool for engineering biology”cas9关联了RNA,DNA和蛋白,三者的工具,这也是为什么NgAgo永远无法完全替代CRISPR的原因。这个时候,大家在想着什么问题那?1. cas9的off-target的问题,确实一个系统的诞生,势必有着种种的缺陷,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解决这种种缺陷,伴随着off-target问题的种种策略的提出,诸如 fok1-dcas9的融合,nick pair cas9的提出等等。那么在其中zhangfeng 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那?首先zhang lab 在cell发表文章阐述Nick cas9 技术的对于减少off-target的应用,两年后,伴随着cas9结构的解析,zhang lab再次透过结构的视角,洞察到cas9结合DNA槽内,电荷的分布有可能与cas9与DNA的结合有关系。因此和另外一个课题组几乎同时在CNS报道,cas9-HF的版本。还是这个问题,为什么zhang feng可以我们不可以?
细心的人可以发现,实际上,现在粗心的人随意瞄一眼,都可以发现,基本上,spcas9的结构,sacas9的结构,cpf1的结构,都是zhagnfeng课题组与日本的Nureki课题组共同完成。
那么Nuriki这个课题组是干什么的那?为什么zhanglab跟他们合作?或者说结构解析,为什么同样是华人,zhangfeng不找施一公,而反而去找日本课题组合作?
透过简历,我们看到Osamu Nureki与zhang feng在学习阶段上,没有任何交集,可以排除同门师兄弟的可能,但是我们可以看到,Nureki深耕于RNA与蛋白相互作用的结构解析上,谁是RNA蛋白相互作用复合体?cas9啊!Zhang feng并没有随随便便找一个结构牛逼实验室合作,而是不远万里,找到日本科学家合作,可以看到zhang lab在这一方面还是独具慧眼!小编有幸聆听过zhang feng在清华期间的一个talk,其中就提到share精神,另一位单细胞领域的大神 汤富酬也曾经在课上专门提到,博弈论已经证明,合作永远大于单打独斗!只有学会合作,才能取得成功!也许有一点,我们忽略了,这几篇结构的第一作者竟然是同一人!
我们完全可以猜测,zhang feng在合作的过程中自身也在不断的学习和精进,并迅速的把握住了关于cas9的种种精髓,从split cas9 到cas9-HF的诞生! 除了结构课题组的合作那? 话题就需要转向我们今天需要讨论的这篇文章上来,除了zhang feng,我们更应该关注另外一个人! Eugene!
知道了吧,为什么zhang feng总是夺人先机,一会儿又是sacas9 一会儿又是cpf1,一会儿又是c2c1 一会儿又是c2c2!原来整个NCBI的database的主管都被zhang feng笼络过来了。其实,在cas9之前,Eugene并未有太多CNS的文章,更多的专注于基因组数据挖掘,然而就是这一技术,为zhang feng 提供了翱翔的翅膀!在Eugene的帮助下,两个课题组喜讯一个接着一个,从spcas9到sacas9的发现,从sacas9再到cpf1的发现,从cpf1又到了c2c1的发现,从c2c1到了c2c2的发现!
史诗般的巨现!
连续剧般的科研盛宴!
知道了吗?你不是和zhang feng PK,你是和zhangfeng为领袖的世界最杰出的包含结构生物学,免疫学,生物信息学的最牛阵容PK!
师夷长技以制夷!深夜,我们反观自身,人生就是不断的合作、学习、思考的过程,你视野的辽阔决定你选择的宽度,你扎实的程度决定你硕果的大小!
向科研的牛人致敬!
大程 16.6.6 于 W楼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4: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