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羽毛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aiyuxiao 诗言志,以象贵。

博文

柳宗元和他的《祷雨文》

已有 7434 次阅读 2010-7-6 09:54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诗词雅集

 

柳宗元和他的《祷雨文》

 

2010-7-6

 

 

我来柳州这几日正值7月盛暑高温天气。一日清晨,独步于龙潭公园内,向西绕过大龙潭,径直走至雷潭处。潭约一亩见方,在三面峭壁环抱中,正面的岩壁上隐约可见“雷潭”两个大字。见有人在潭中戏水,顿生凉意,好不悠哉!此处便是柳宗元当年祷雨处,近处有“祷雨亭”,亭内立有柳宗元“祷雨文”石碑。其文如下:

 

惟神之居,为坎为雷;专此二象,宅于岩隈。风马云车,肃焉徘徊;能泽地产,以祛人灾。神惟智知,我以诚往;钦兹有灵,爰以庙飨;苟失其应,人将安仰?岁既旱暵,害兹生长;敢用昭告,期于蝥。

某自朝受命,临兹裔壤;莅政方初,庶无淫枉。廉洁自持,忠信是仗;苟有获戾,神其可罔!擢擢嘉生,惟天之养;岂使粢盛,夷于草莽!腾波通气,出地奋响;钦若成功,惟神是奖。

 

回来在网上查阅了一些资料。柳宗元于元和十年(公元815年)从永州调任柳州刺史,时值大旱,湖广一带数月无雨。按照当时礼制,作为地方长官要率领官员和百姓祈神求雨。柳宗元于七月十六日率众前往雷塘(即现在的“雷潭”)举行祭神求雨活动,并作此祭文。

祭文分为两段。第一段点明主题,说明为什么要到“雷潭”来祈求上苍降雨。第一句首先从八卦中的“坎”、“雷”二象入题,“坎”、“雷”都与雨水有关,而此潭又正好叫做“雷”,所以这里一定是神灵的居所。第二句是写神灵的威严与力量,风为马、云为车,肃穆行走于天地之间,能使大地物产丰足,人类灾病祛除。第三句是解释神灵与人的关系。神灵有的是智慧,而人类有的是诚意;只要神灵显灵,人类就会对神灵永远供奉;如果神灵不显应,那么人类还能信仰谁呢?接着说明用意,因为旱情严重,才在这里举行“昭告”仪式,期盼神灵能有所感应,赐降雨水。

祭文第二段是以自己地方长官的身份向上苍进行汇报并作出承诺。第一句讲自己受朝廷的委任来治理这偏远的南方,刚刚开始处理政务,并没有什么放纵和过错。第二句说到自己为官“廉洁自持”,处事原则全凭忠信,如果有罪过,怎么能够躲过神灵监查!接着提到天下万物全靠上天滋养,怎么能让奉供您的这些祭品枯死在“草莽”之中!最后再一次请求神灵显灵,若能实现降雨,我和百姓们一定会对您百倍赞美和信奉。

 

读此祭文,感触颇深。祭文展现了一位古代官员的精神世界。他爱民而敬天,爱民以其仁爱之心为民求雨,敬天不惜以其人格向天立誓,他所以能这样做是因为他有坚定的信仰。当读到“神惟智知,我以诚往;钦兹有灵,爰以庙飨;苟失其应,人将安仰?”这几句时,我被他的诚意所感动,神灵有知安能不为所动?作为一州的刺史,为民祈雨是其职责所在,而在祭文中敢以自身的所作所为向上苍起誓发愿者不多也。请听——“廉洁自持,忠信是仗,苟有获戾,神其可罔!”这是多么掷地有声的誓言!敢发此毒誓的一州刺史,除了柳宗元,还能有谁?据记载,柳宗元于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十一月八日在柳州病逝。他为官一生,死后却无留下半点钱财,孤儿寡妇生活艰难,丧葬费用还是朋友帮助筹措的。这就是柳宗元,他最终实践了自己对上苍许下的诺言。

 

由此联想到卫军英写的题为“礼乐崩溃,如何重构信仰和道德价值”的博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6830)。文中谈到现代人缺少真正的信仰。我认为,与古人相比,现代人在信仰和道德价值观上都是一种倒退。古人祈天求雨,看似迷信,却是一种真正的信仰。柳宗元敢于对天起誓,就是一种信仰和价值观的体现。试问今天的那些“官员”们,又有几人敢于像柳宗元那样向天起誓,而死后真的没有留下半点钱财的?如果他们有信仰,何以党政官员财产申报制度迟迟不见踪影?所以如何重构信仰和道德价值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柳宗元在柳州为官4年,于公元819年死于任上,享年46岁。他虽然身后没有留下钱财,却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一座丰碑,被人们称为“柳柳州”。柳宗元不仅是柳州人的骄傲,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20333-341540.html

上一篇:念奴娇.湖畔初见荷花再步姜夔韵
下一篇:七律.南非世界杯大结局有感
收藏 IP: .*| 热度|

13 武夷山 陈绥阳 钟炳 吉宗祥 魏玉保 陈湘明 侯成亚 鲍海飞 李泳 许培扬 武京治 丛远新 黄锦芳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0 19: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