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一直非常赞同宁笔先生经常提到的一个观点——中国要办1000种英文刊,也听他在各种场合呼吁过多次。最近他把这个想法写成文章发表(我国需要更多英文科技期刊),又一次引起了大家关于国内英文刊发展的讨论。细读文章收获颇多,就此分享一点如何办刊的体会。
以我的理解,这个1000种是讲一个大概的规模,约是当前英文数量的3倍。现在的办刊流程大家也非常熟悉,目前国内申请刊号基本上只有一个路径,也就是科协牵头组织的卓越行动计划。按最近的节奏,一年最多批准30个刊号,20年可以完成增加600种期刊的计划。主观上的判断这个速度还是太慢,特别是与中国巨大的论文出版体量相比,有点远水解不了近渴的意思。过去20年,高铁是中国速度典型代表,期刊无论在成绩还是体制改革方面还差很远。
这个1000种期刊,是想要1000种什么样的期刊?现在中国有300多种期刊,但不是所有的期刊都有足够的竞争力,依然有不少期刊落在同行的后面。现在也不能保证新办的期刊都能优生优育。当我们的数量哪一天真达到了1000,也还会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或者说,是否明确一个目标,至少有1000种SCI 2区及以上的期刊(这里先不要讨论SCI指标是不是合理)。那我们总体英文刊的数量也许需要1500或者更多。这个目标是不是还需要再用10年或20年的时间?
应该在哪些领域创办新刊呢?宁笔在报告中也经常提到中国还有很多的一级学科或者优势学科没有英文刊,无疑这是需要实现零的突破的地方。生命科学、医学也是我们需要重点发展的方向,特别今年出现的特殊情况,中国科学家或者医生的优秀文章还是发表到了Lancet等国外的期刊上。去年的卓越行动计划也提到了一些优先办刊的方向,相信这些学科都是非常需要优秀期刊的。
但在某些已经有期刊甚至有不错期刊的领域,要不要继续办呢?个人觉得还是要给予机会,不能因此而关闭创办新刊的通道。例如国内已经有***Research做的很出色了,如果有人愿意继续在这学科办刊应该也是可以的,说不准做到现有的期刊一样好甚至更好,这对我们国家来说不是好事吗?更重要的是保持开放的状态,让期刊始终处于竞争态势,过于固化的布局并不利于期刊长期发展。
很多材料里面会写到某刊的出版填补学科空白,这是很好的。但不填补学科空白或者国内空白的期刊就没有前景吗?能填补空白是个好机会,不能填补空白与已有的期刊进行竞争赢得发展也值得鼓励,说实话时至今日,哪有那么多空白学科,国外出版机构的数据只会比我们更全。另外,有不少期刊号称做中国的nature/science,但中国的nature/science目前依然没有出现。是不是说中国的nature/science就会从现有的期刊里面诞生呢,这个也说不准。
也许有人会问,办这么多刊要国家投入多少钱啊。前几天的一个小统计显示,卓越计划中有的期刊拿到篇均数万的支持经费,如果再把之前影响力提升项目的经费考虑进去,有的期刊拿到国家经费可能就是天文数字了。一般期刊就不要想这样的支持力度了。办刊要花钱,但不花那么多钱也是可以办刊的。办一本刊一年所有投入百万量级也能过的去,而这对一般的单位来讲不是大钱。最近几年申请卓越行动计划新刊的数量不断增加,显示了很多大学/出版社日益高涨的办刊热情,而且很多期刊也能自主支付数十万或者更高的国际合作费。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国家层面鼓励办刊的氛围已经形成,如果在政策上能有突破,例如每年开放更多的刊号,科技期刊出版的步伐也许会更快。
最后一点是谁来办刊,当然只要够条件的机构都可以申请办刊。但为了从根本上缓解或者扭转中国长期以来分散办刊的局面,还是建议能有导向性地实现集群化办刊,让大的出版社、期刊社发挥更大的作用,他们有更大的平台、更丰富的经验和更强的竞争力。例如,单刊在国际合作中处于绝对的劣势,很难达成平等的合作,这也是双方实力悬殊造成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科传的实力强大到能收购法国的出版公司。强强联手才能走的更远。
作为编辑非常希望中国的科技期刊事业能更快更健康地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积极的贡献。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21: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