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机构
近日,教育部与科技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科技部单独发布《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文件的发布成为科技界除当前疫情之外另一热门话题,因为涉及到论文发表,在编辑界也引起了热议。
有人认为这会加速中国科技期刊的发表,因为论文代表作制度要求发表在中国科技期刊上的论文在原则上不能少于1/3。也有人说这会影响中国科技期刊的整体发展,因为有些研究工作不把论文作为主要的评价依据和考核指标,而且这次要鼓励发表高质量论文,但中国大多数的期刊并不属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科技期刊、业界公认的国际顶级或重要科技期刊”。
也有人做了详细的解读,规范SCI指标的使用,不是放弃SCI指标和SCI论文,破除“唯论文”不良倾向,也不是不要求发论文了。凡事都要有个度,文件针对的是一段时间以来对SCI指标的滥用和对论文过于强调的问题。
虽然这两个文件都与论文有关,但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如何办刊,作为编辑只能从期刊角度出发,写点学习总结。可以预见的利好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与近年来的文件类似,文件一如继往地强调了中国科技期刊,例如要求原则代表作需要有1/3的论文发表在国内的科技期刊上。这应该算是一个保障条件,但这并不能保证所有的国内科技期刊都能分到一些优质的稿件。编辑依然需要把刊办好,至少做到国内领先,然后才有机会去参与国际竞争。科技部的文件也明确提出“培育打造中国的高质量科技期刊”,这与去年开展的卓越计划是一致的。
文件提到,对于技术与研发类的项目,不把论文作为主要指标。也许有人认为这会影响很多作者的投稿,对期刊不是好事,但我觉得这不一定是坏事。不把论文作为主要指标,不是说不准写论文。对这类项目的评价需回归技术本身,不强求研究人员发论文,特别是SCI论文,其实是给了他们更多的论文发表选择。例如写成中文发表,不影响项目结题,还有论文进行交流,也便于国内同行或者企业研发人员阅读。说到这里,我想起杂志社期刊出版过的一个专题,那个专题汇集了一个科研项目的研究进展,由于没有要求在SCI期刊上发表论文,作者就写成中文发了。另外,强制要求不同职业的人写论文也容易引发论文发表过程中的不端行为,类似事件也时有发生。
科技部在文件中强调了鼓励在高水平期刊上发表高质量论文,并把卓越行动计划资助的期刊作为“国内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备选。同时还可以在相关科技项目里面列支版面费。这些,对卓越计划入选的期刊来说是个好消息,政策将极大助力这些期刊的发展。如前所述,这会有利于期刊的发展,但发展到什么程序依然取决于期刊的努力程度。
设立期刊黑名单和预警名单制度,这对国内优秀期刊无疑也是一种保护。国外很多出版机构(包括商业和非赢利机构)为了争夺论文发表市场不断降低某些期刊的发表要求,出版predatory journal,吸引中国作者的投稿。而在SCI论文发表的压力下,一些研究人员大量投稿,学术交流功能有限,却浪费了有限的资源。国内期刊刊号严格限制,基本保证了创办新刊的门槛。黑名单和预警名单制度,有利于防止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科技部的文件对代表作设置了数量限制,这对减少论文数量权重,引导提高论文质量有很大帮助。但结合“三类高质量论文”,在论文数量有限的情况下,这些高质量论文会不会都集中在Nature, Science这样的期刊上(也包括极少数的中国期刊,毕竟有个1/3的“原则上”)?这些世界一流大刊,无论怎么不唯论文,都是研究人员发表高水平论文的首选。强调有限数量的代表作,会不会强化金字塔顶端期刊的统治力?这对发展中的绝大多数中国科技期刊来说,并非全是好事。当然,顶级期刊的吸引力一直都在,对于自己的期刊来说,要么成为顶级,要么与顶级共存,结果什么样子,我也不清楚。
“以刊评文”一直受到大家的批评,这次发布的文件中也明确提出坚决摒弃“以刊评文”。“以刊评文”存在的主要原因是,从统计上来说期刊质量与论文质量有一定的正相关,但具体一篇文章,它与刊物的影响因子并没有直接关联,而且各种“高被引”、“高下载”都不能成为评价论文学术质量的依据。不以期刊质量或者影响因子评价一篇文章,让学术评价回归学术。但文件中却出现了“对于‘三类高质量论文’的研究成果,可按高质量成果进行考核评价”的说法。所谓“高质量论文”,依然是发表某些高影响力的期刊或者会议上的文章,这是不是另外一种“以刊评文”?
鼓励发表高质量论文是好事,可以减少灌水论文,但不能要求(或者引导)把发表高质量论文与某些期刊联系起来。论文质量的高低与发表在哪里没有任何关系,而且考虑到管理部门的权威,这种“鼓励”很可能成为一种潜在的、心照不宣的要求。近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在提倡论文的多形式出版与快速传播,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预印本平台。俄罗斯数学家格里戈里·佩雷尔曼对世界级数学难题“庞加莱猜想”的证明放在预印本平台上。现实中的政策却依然抱着某些“著名”期刊的大腿不放,把重要论文的发表局限在少数期刊上,可谓理想很丰满,现实依然骨感。
很多人批评SCI是源自资本主义的商业模式,误导了中国科研的发展,他们也清楚SCI只是个工具,工具能发挥什么作用完全取决于什么人在使用,只是不承认罢了。铁匠能制作很好的菜刀,不承想被强盗用于拦路抢劫,能说菜刀影响了社会安定吗?我相信事情在向好的一面发展,只是没有那么快。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09: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