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照宁笔老师在博文哪些国家/地区SCI期刊比较多?中国少吗?美国最多吗?里面提到的数据,中国应该出版1000种左右的英文期刊,让期刊总量排进全球的前几名。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中国的英文期刊还是太少了,与我国科研人员的发文量严重不匹配。而且,Elsevier,SpringerNature等都出版的期刊都超过1000种。中国应该可以支撑一两个这样的出版集团。
只是目前中国创办新刊的速度实在太慢,最近每年基本上都是在通过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D类项目的途径上报,每年20种,单独申请刊号的机会很小。每年按创办20种刊计算,要想实现1000种英文的目标,大概需要50年。如果今年20岁参加工作,也要到70岁才能看到这一天,实现科技期刊的中国梦。当然,随着中国办刊能力的提升,每年创办的新刊会越来越多,不一定需要50年。但期刊管理部门应该制订中长期的计划(也许制订了但没有公布),有计划地与一些机构沟通,鼓励他们办刊。
加快中国创办新英文刊的速度,也不是说要每个科研机构都去办刊,不能采用全民大炼钢铁的模式,而应该鼓励一些有能力、有兴趣的机构去办刊,并为之提供办刊的快速通道。依我看来,参照国际出版经验,办英文刊的主力应该是大学出版社、科技类出版社、学会、大型研究机构、现有期刊社等。
很多大学出版社已经在出版十几种甚至几十种STM期刊了,只是方向分布比较广,缺少有影响力的期刊,而且以中文刊居多。现在已经有些大学出版社在英文期刊出版方面做了积极的工作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像浙江大学出版社,但总体来说现在的出版力量还太弱,体量太小。猜想其中的一个原因可能是经费保障问题。目前的办刊短期内没有直接的收益,但预算有限情况下,大学出版社在办刊方面难有大的运作。国际上像Oxford,Cambridge大学出版社的期刊业务都很有特色,值得中国同行学习。
科技类出版社办刊最有代表性的当数包括科学出版社在内的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了,虽然中国科学杂志社独立运营,但一般人都习惯上把他们联系在一起。中国科学是中国科技期刊界的官方旗舰店,有大批院士支持,业绩不俗,其中也包括近几年出版的NSR。但要从科技期刊国家队的角度来看,期刊体量还是太少,要实现1000种科技期刊的梦想,他们至少承包100种。高教社创办的Frontier系列期刊,创意极好,只是分散办刊也分散了大家对它的关注。
国际上专业学会是传统办刊主力之一,很多同行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像美国化学会ACS,英国物理学会IOP(学会有专门的出版社IOPP)。国内大部分学会专职工作人员很少,维持学会日常工作已经是勉为其难,办刊更是有心无力,挂名主办的期刊也多数是在一些大学、研究机构出版。国内中华医学会办刊颇具规模,只是目前还以中文刊为主。要想成为重要的办刊力量,学会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人多好办事,很多大型科技集团(像中电、中船)研究实力雄厚,人才众多,具有较强办刊的实力,如果能在英文科技期刊出版做一些事情,将会形成特色鲜明的期刊集群。以前很多企业也创办了科技期刊,但随着市场化的推进,期刊出版无法产生直接效益,从而不被重视,甚至被忽视。中科院有悠久的办刊历史,国内大量高质量的英文刊都来自于中科院,可能是中科院偏向基础研究的原因,与期刊有天然的密切关系。
最后,就是鼓励已经成型的期刊集群单位创办英文期刊,让不同的期刊集群不断壮大,并慢慢由中文刊为主转变为中英文刊同时发展,提升期刊国际化的比例。以中国激光杂志社为例,在2003年创办第一本英文刊Chinese Optics Letters之前已有3本中文刊,中英文刊比例是3:1;2013年又创办了HPL和PR,比例成了3:3;2019年创办Advanced Photonics后,中英刊比例第一次逆转为3:4。自此,杂志社将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英文刊比中文刊多的出版机构之一。令人欣慰的是,英文刊快速发展的同时,中文期刊进步也很明显,例如《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被Scopus数据库收录,并将于明年开始以半月刊出版。但从2003到2018,15年时间办了4本英文刊,说少也不少,当然不能算多,其中辛苦,唯经历者自知。
要加快中国科技期刊强国梦的实现速度,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管理部门要深入期刊出版机构,从期刊审批变为鼓励办刊,送刊上门;研究部门也要充分认识到办刊的价值,认真做好整体部署,释放办刊能力,让高质量期刊在中国不再是物以稀为贵。
愿这一天早些到来,不负编辑一生努力。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08: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