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算故我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tanb

博文

杂感 | 期刊逻辑、应用数学和间接原则

已有 2272 次阅读 2021-2-27 17:27 |个人分类:师生园地|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注:下文是群邮件的内容,标题是新拟的。原标题:其它("弱间接原则")。]

这会儿忽然想探究一下“期刊”的起源和本质。可能很多人已经谈论过这类话题,我倾向于独立思考。

* * *

列出涉及的主要参与者/角色:出版商、编辑、作者、读者。后三者通常也是学术活动的参与者。简单起见范围限定在 “小领域”。从本质上讲,期刊是一个载体和媒介,也充当第三方的角色。其中最主要的相互作用是 作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肯定的是,最早的时候没有期刊。在某个时期,越来越形成一种明确的需要*,从而发明了期刊。虽然没有考证过,期刊大概率是西方人的发明,而且出现的很早。中国应该是晚近时期才引进了这种出版模式。最早的时候,知识是通过书和文章的形式在人们之间传抄。这类形式,应该是很多国家独立发明或自然形成的产物。而要论 “印刷出版”,应该是中国最早。星号注:显然,此“明确的需要”即给作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赋予间接性。

.

想起这个话题是因为想到,期刊逻辑”和“应用数学”有某种出乎意料的相通性。不少数学系以外的人有这样的看法(大意):与其对着“空气”做功,不如直接去解决“我这里的”问题,反正“你们”总是要做事情。谁真正独立地跟数学系以外的人有过学术上的交道,谁就会真正理解这种观念的症结所在。正如作者之间通过期刊间接地互相作用,做应用数学要在内容和形式上保持“间接性”,或者说留一步。谁需要用到应用数学产生的结果(通常是方法),谁就去学习和掌握她,自行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好比发明剃须刀的人,最好不要满世界跑着给人剃胡须。

.

以上是根据自己的体悟,提出或解释应用数学的“间接原则”。当然可以想见,数学外部的大多数研究人员,不大可能懂得应用数学的大部分内容,只能停留在浅显和流行的少数方法。因此,从价值的角度考量,做应用数学必须以最为著名的外部问题作为应用背景;或者做那些对“社会”发展可能形成真正启发和影响的研究。(顺带一提,前段时间注意到斯坦福大学的主页上,特别提倡学科交叉。一般而言,只会宣扬那些成功的例子。一帮人一起做一道题才会有见证。目前提倡的学科交叉,也必须遵循同样的原则。特别地,不提倡搞所谓的联合培养)。

.

很长时间以来,也在思考群邮件的正当性问题。一方面,感到这个世界的一切法则似乎都要由“西方人”或至少“别人”来制定,需要有人来打破这种刻板印象。二则,群邮件是否遵循“间接原则”呢?我倾向于认为,群邮件或许遵循“弱间接原则”。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5774-1274151.html

上一篇:菲文笔记 | Technical theorem (v2) ---- path of sight
下一篇:♖ 乐观的力量
收藏 IP: 223.11.183.*| 热度|

11 王安良 郑永军 范振英 武夷山 杨正瓴 李学宽 张学文 尤明庆 宁利中 刘炜 朱晓刚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1: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