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算故我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tanb

博文

【心路15】元力觉醒

已有 2757 次阅读 2017-10-26 07:40 |个人分类:心路|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最近看了李小龙自导自演的《猛龙过江》。压轴部分有一场打斗,一开始李小龙两次受击倒地;之后他改变了步法,以轻快的节奏来回躲闪,时而佯攻引逗,对方力气使出去了但打不着他。过了一会儿,李开始反击,打败了对方。这个事情有启发。这部电影并不是纯粹的功夫片,而是以华侨在外谋生、经营作为上下文,表现出社会生活所蕴含的某种“张力”,也体现出功夫的现实意义。初中的时候,刚好遇到气功热、李小龙热、格斗技击等,买了不少那方面的书——有所爱好,但从没练过。很多事情就是这样。一方面,你好像向往一些事情,一方面,你其实不知道它意味着什么,好像隔着一层。。。
.
就说科普吧,讲这讲那、一场热闹。之后呢?可能,之后就没有之后了。这样的话,有点小可笑。我是有一点点反对科普:它会悄没声息地置你于旁观、进而习惯于旁观,它也会释放出一种强烈而隐蔽的心理暗示——那跟你没关系、不是你能做的,等等。其实这些事情都是“机缘”使然,也跟环境、氛、个性等因素密切相关。你有那个因,就会有那个果。科普,不是说不能读,而是要看清它从什么角度写,把“你”又放在什么角度,以及你从什么角度或出于何种动机去读。总而言之,这里面有个(心理)“定位”的事情,弄不好会引起误导。
.
前段时间在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好像是浙江大学的老师,他就讲现在的大学里,青年教师开会不发言,公开场合也不说话,这个事情已经发展到这种地步:如果有人忽然发言,大家都会奇怪地看着他,那意思好像是,我们都没说话,你说什么呀,意思是你是哪根葱啊,等等?当然,他也指出 —— 说也白说。非要说的时候,你会发现,说话的人好像“绷着”,似乎预先知道会遇到否决似的,处于defence的状态。我以为北方大学里这种情况会多一点,看来哪儿都一样。我那个同学说,现在浙大的老师都在外面找路子赚钱,实在没办法的才会呆在学校教书。他跟那儿的人好像有点熟,这很奇怪,不过那种情况倒也符合我的认知。没准儿,等过段时间更冷了,我也给它来个“南巡”,探探虚实。以前在单位,遇到明显有问题的情况,我会去理论。现在?凡是学校、学院大领导做的事情,我都推助:就这么办。
.
刚才提起李小龙,又忽然联想到华罗庚:计划拿他的代表文章练练拳脚。确实,我们知道一个人乃是因为他做的事情。也许作品已成昨日黄花,但他的思维凝固在里面,必有与众不同之处。但凡“天才”,都会有“元贡献”,不妨取之——为我所用。最顶尖华人数学家(华、陈、丘)的代表文章,不妨找出三、二篇,临帖而习,不亦乐乎?总之,要从世界和本土,最少各找一篇名作,练习拳脚。有时我觉得,可能还得从本土发掘“元力”,也许会更有亲和感。。。你看啊,我受的教育也好,自我觉悟也好,懂得人是该奋发向上。可是,当你真要这样做的时候,又很奇怪的,好像怕你占便宜,不能让你占了便宜,由此又有了几多厌恶之心。这里面,归根到底,好像还有个“利益对接”的问题。可能,这也是个文化现象。
.
从2011年算起的话,已经过去七年。就在这段时间,心思似乎出现了转变,好像能“放下”了(七年之痒?)。最近忽然也有点明白,为何有些做研究的人会选择出家当和尚 —— 盖因天性使然也。好像还没到那个境界,就这么自娱自乐地耐和着——尘世间自有修行。

.

注:上文首发于群邮件[Graduate Gate..Thursday] ,原标题“论修行”;新标题取自电影《变形金刚IV》。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5774-1082457.html

上一篇:公告
下一篇:【心路16】亦真亦幻
收藏 IP: 223.11.185.*| 热度|

1 李颖业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20 06: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