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子活动好像特指小孩子与父母亲一起参与的活动,但是成人与父母亲的一起的活动同样也是亲子活动。后者是成人之间的互动,所以给人不同的感觉。“傻孩子,不管你到底有多傻,妈妈还是一样爱你。”人在生活中遇上问题与困难时,家人间的纽带,是安全感的来源之一,不管多大的年纪。不同年龄间的人难免有代沟,我们可以尝试一些不同的活动来促进彼此间的理解。
在厨房有很多有趣的亲子活动:不借助菜谱,让孩子主导,逆向工程一个常见菜,已经有很多的变化与尝试,而且也能培养动手能力,还有“炸”厨房的喜感与欢乐。牛奶与鸡蛋具有表面活性剂的特性,所以能够产生泡沫,比如拿铁咖啡的泡沫、蒸蛋或蛋糕的蓬松质地;小苏打或酵母的添加也可以发面,这些动手实践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一些商家可以提供场地与较少用的工具,聚集不同家庭彼此交流,开展一些亲子活动,比如烧制陶瓷,制作简易有趣的电路等等。50、60岁的人动手实践能力比较强,有修小家电等经历,可以展现特长,教孙辈一些经验:在锡焊电路时,融锡过多时通常用铜丝辫吸收,因为铜熔点高于锡,而铜丝辫形成了细小的毛细间隔,可以利用毛细现象吸收液体。生活中有很多科学与文艺相关的小知识,在动手过程中习得;一些个性化的手工艺术品,也为家庭布置点缀了温馨与趣味。这些亲子活动对于小孩子而言都很有趣味,可以尽情探索与尝试。
成年人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展现出很大的不同。小孩子没有多少生活经历,一心追逐未来,喜欢科幻类的故事与电影;老年人生活经历丰富,结识了很多朋友,存储了很多美好的回忆,不时地追忆过去,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产生一些怀旧的情绪。我们常常说中年危机,因为中年人最缺时间,需要平衡健康、工作与家庭;中年人承载着过去,面向未来。不同年代的人们的观念的代沟的形成,有两种解释:1)生命周期:态度随人的成长而改变,比如随着年龄变得更加保守;2)代际隔阂:老年人的态度与他/她年轻时差不多,但与当今的年轻人不同;心理学的研究更加支持代际隔阂的解释,老年人的态度变化比年轻人小[1,p.245]。
当曾经的孩子也为人父母时,渐渐明白父母当时的苦心。20-30岁的年轻人比50-60岁的老年人教育程度高很多,成长的环境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也发现了父母当时教育方法的缺点与问题。我们无法改变过去,但是可以选择原谅与和解,化解与父母过去的误会;在未来,与孩子更多进行交流沟通。有时候,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改变了自己的观点与喜好。我的一个美国同学习惯吃牛肉、鸡肉,并不觉得猪肉有什么好吃的,直到读研时与我们一起在川菜馆吃了红烧肉以后,才发现猪肉的脂肪是独特的美味。长大以后,与父母的渐行渐远,更多可能是一些点滴的小事,并不一定是某个时间点的某件事。或许可以有个关于时光机的板块进行讨论,可以互助回忆一些过去的小事,对自己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或改变。
东方文化中侧重含蓄的表达,较难用话语喊出“我爱你”,“我错了”,“请原谅我”等语句;当然,如果用起哄、鼓掌欢呼的方式,鼓励50、60岁的老年人之间说出“我爱你”的句子,也是很温馨与充满喜感的。可以用书信或文字的长文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搭建不同年代的人们之间沟通的桥梁。书面文字给人一种距离感,少了矫情与做作,更多一些真诚的感受;年轻人可以体会到,父母曾经面对怎样的现实困境,或者也可以用笔触表达自己过去的不甘心与委屈的情绪,促进彼此的理解。在成长时,不经意间,小时候讨厌的大人的一些毛病似乎也成为自己的一部分;阅读这些文字记录,提醒我们努力去克服,不要传递给未来的孩子们。
与父母的交流,在日常的各式的活动之中。在节假日的时候,可以一起去餐馆、博物馆,逛街、逛集市,看美食节目,观看文化的纪录片,一起做些手工制品,旅游等等。过去由于电影票价相对收入较高,所以不舍得购买,如今可以与父母一起重温过去的经典电影。科幻电影更加适合在家里观看,我很难给父母解释一些他们觉得很离谱的科幻设定,在影院容易打扰到其他观众。老年人态度变化较小,但是也会随时间改变,也愿意去接受一些新的文艺形式,比如街舞、摇滚乐等等。
和小孩子一样,老年人也有长远的未来,也面对着不少的挑战,需要子女的帮助与合作(教育)。老年人面临的一个典型的的挑战就是如何规避网络诈骗与购物广告。想要帮助父母减少被骗的风险,需要了解一些心理学的原理。在做决定时,“我们没有时间仔细分析所有的问题,……乐于使用一些简单而具有启发性的经验法则,例如‘相信专家’或者‘长信息更可信’(Chaiken & Maheswaran, 1994)。”[1, p.227] 骗子的第一步是取得我们的信任感并且说服我们。从说服的角度来看,好心情可以增强说服力;唤起恐惧效应也可以更容易说服他人,人们越多恐惧,感觉越脆弱,就更容易被说服[1,p.234-235.] 鱼儿上钩以后便很难挣脱;在心理学中,登门槛现象可以让人上钩。心理学中的实验表明,如果想要让别人帮你一个大忙,有效的策略是让他们先请他们帮个小忙,这个现象被称为登门槛现象(foot-in-the-door phenomenon)[1.p.128] 换句话说,“帮人帮到底”这句话,影响我们去连续付出(上钩)。被骗以后,因为智商被碾压的羞辱感,我们有时候不愿意承认自己被骗,而抱有对方是好人的希望,这很可能导致越陷越深。好的广告劝说我们购买价廉物美的好产品,心服口服;但是一些广告类似哄骗,说服我们购买一些不需要的东西,也是我们需要预防的。
帮助老年人减少受骗或广告的影响,可以采取练习的方式提高态度上的免疫。形成态度免疫,青少年可以更加有效地抵制吸烟的同伴压力[1,p.256-259]“能接触到各种观点的人辨别能力更强,面对说服力强而非说服力弱的辩论时更可能改变观点(Levitan &Visser,2008)”[1,p.256-259] 通过一些模拟练习,可能会有一种似曾相识套路的感觉,可能更加容易警觉,而不会那么容易被误导。当我们在汇款前有所迟疑,询问一下亲人朋友时,就可以降低受骗的可能性。
从我个人经验来说,父母在使用智能手机的应用App时,需要年轻人的帮助与解释。网上银行的手机应用界面花里胡哨,布局拥挤(busy),让人眼花缭乱(overwhelming),违背我们学到的幻灯片的所有设计常识。反诈骗的练习要我们拒绝点击网络链接,但不少App用红包等广告的方式吸引老年人点击链接,简直是在帮倒忙。我在内心最深处发出感叹,向父母解释什么是可点击的链接,真是太难了,比拿博士学位还难!老年人视力不好,需要的是大字版本的,更加简洁的应用界面,而不是乱七八糟不常用的功能模块。如果他们能够习惯简洁的界面,看到奇怪的链接时,就更容易产生警觉了。
不少的App提供借款的功能,老年人在不知情的时候,就点击申请了借条等信贷。虽然有人脸识别验证,但是我们如今进行人脸识别时,像是无意识(下意识)的的操作,就好像点击软件服务条款的同意按钮前,不可能去阅读全文的。我觉得借贷功能需要通过语音的方式才能开启,比如要老年人用常用的方言录下一段“我承诺办理XX借贷业务,会按时还款,否则将承担相应的年化利率YY%的利息(或者其他金融产品的一些典型的负面作用)。”当我们说一整段话时,才能减少无意识的的操作,尤其是负面印象可以唤起一些思考。一些银行的工作人员通过哄骗的方式劝说老年人购买一些商业保险或理财产品。的确多元化的投资或保险是老年人需要的,但应该是子女的责任去劝说父母。商业保险应该在银行的独立办公室,用不同的装修风格,增加与存款行为的区别度,并且用语言录音的方式,让老年人确定自己购买的产品到底是什么。这些解决老年人面临的实际问题的活动,需要子女的参与,帮助他们克服挑战。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些难题似乎让生活变得更有趣了。
孩子与老年的父母都有长远的未来。在日常中互动,在平凡日子里的生活点滴凝聚了交流,促进了与过去的和解。不必刻意煽情,子女可以帮助父母去学习与解决信息化时代面临的新挑战,迎接更美好的未来。
引用文献:
[1] 戴维·迈尔斯,侯玉波等译,社会心理学:第11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年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3: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