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些教育评论者建议,中国顶尖大学应该参考美国的常春藤大学,加强博雅教育,培养更多通才。如果理由仅仅是因为要美国精英选择了博雅教育,中国顶尖大学也应该学习,他们便错过了博雅教育的一个核心: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这个理解很有可能倒置了因果关系:精英家庭选择了博雅教育,而不是博雅教育培养了精英。为了减少类似的错误,不被一些自媒体误导,我们的确需要在教学中加强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也就是通常语境下的逻辑与思辨能力的培养。
伯特兰·罗素讲过一句很经典的话,“这个世界的问题在于,傻瓜和随大流者对自己坚信不疑,而聪明人却充满疑惑。”[1] 这句话不只是批评愚昧的人,因为一个人受到见识所限影响,形成错误的判断与决定是难以避免的,而愚昧的人的行为在高中语文课本,房龙的《宽容》也都已经有很好的寓言般的展现。现时代的问题更在于,受过教育的人或者学者,因为思考过多,反而担心自己的观点比较片面,而不敢去表达,那么周围的人便很难得到观点的碰撞,形成更正确的理解。我们敬畏的科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存在着一个可驳斥的基本性质,鼓励人们批判性地看待问题。引用的罗素的这句话,我们教学改革需要加强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让不同教育程度的人,都可以对(正确与错误的)认知,保持一个比较好的尊重与批判的平衡。
逻辑由于它的广泛用途,在数学,计算机,哲学,法学,语义学,心理学,统计推断等不同领域都会经常出现,导致了难于在课堂中归类,最后反而没有成为学校课堂的教学任务。初高中的平面几何与代数中集合论的一些概念与证明,一定程度上涉及了数理逻辑的概念。但是由于过于依赖于数学,没有把一些重要的逻辑推理的思维传递出来。笔者小学奥数课堂还接触了一些逻辑推理的题型,但是进入中学以后反而没有多少逻辑推理的训练了。逻辑一定程度上属于哲学的范畴,但是由于普通学生较少接触哲学,对哲学中一些似是而非的误解影响了他们对逻辑的兴趣。笔者高中时期听到关于“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存在即合理”等哲学名言的辩论以后,觉得云里雾里,误以为哲学便是文字的诡辩。实际上,现代哲学的一些分支,比如认知模态逻辑(Epistemic modal logic)[2] 的理解与研究,需要大量的数学与概率统计的知识,甚至与热门的机器学习的理论也是紧密相关。由于这些那些原因,我们教学中逻辑思维的培养有所欠缺。
批判性思维,或者思辨的能力培养,其实在我们的政治历史教学中已经有较多的训练了。唯物主义辩证法,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都是批判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这些课程讲授过程中过于重视理论,内容抽象而空洞,学生对待这些理论问题,有时候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也能取得高分,类似小和尚念经,根本不走心。但是如果改成实际问题时,则完全不知道应该如何回答,遇上一些谣言、谎言、或者“房价未来会涨跌”等言论时,不会批判性的分析,而全盘接受,最后因为决断错误而后悔。
在信息爆炸的现代,我们会接受太多的讯息,一些知识性的内容,反而没有逻辑与批判性思维那么重要。前一段时间,因为高考选考物理学生人数的减少,引发了对高考改革的担忧[3]。物理与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有一个明显区别,在于它更加强调思维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点的获取,背诵再多类似氢原子基态能级为-13.6eV的知识点,也难以提高物理的分数。物理思维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在于了解事物的内在规律与机理,掌握了一个规律,可以运用到更多的不同情况,是个浓缩的过程。类似的,如果逻辑中的相关性与因果性之间的区别不能理解,一些常见的逻辑错误无法鉴别,知识与谎言无法甄别,那么遇上新问题的时候,便只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全文背诵,膨胀的学习过程造成了事倍功半的后果。
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教育基本是需要通过语言来传递的。有趣的是,在婴儿掌握语言能力之前,已经展现了逻辑推理的先兆[4]。我们的语文教育的一个误区在于过于强调文采,而忽视了理据,而且写作过程中还通常犯了诉诸权威的逻辑错误[5]。 “轻理重文”这一现象提示我们对语文和语言教育进行适当改革。一个历史事件,往往由于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等各种因素在恰到好处作用下,才会发生质的变化,历史专业人士描述的时候便需要很多方面的侧写。反过来,对于法学专业的人、文科的新闻从业者、社科的教育从业者等等而言,如何从一大堆语言材料之中抽取核心的观点,去鉴别观点是否符合客观规律,这样一种逻辑思考与辨证都是极为重要的专业素养。北美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写作测试(GRE Analytical writing)分为观点题(issue)与回应题(argument)两种,前者考察社会历史哲学政治等方面问题评论的能力,而后者考察给定情形中的推理的驳斥。如果我们的语文教育中,也增加这样的写作训练以后,很多人在日后的各种各样的技术报告,或者演示文稿的写作中,逻辑可以更加清晰,观点的主次与优缺点分析也可以清楚地展现。
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相比传统课堂的教导模式,可以在互动性教学中,更加容易更加趣味地展现出来。让一些同学创造写一下有逻辑漏洞的文章,交给另外一组的同学去寻找问题,从而产生挑战与卫冕之间的竞争。中学理科学习过程中,教材中涵盖的经典科学内容与规律由于其正确性,更加强调演绎与逻辑推理,较难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而相对的,社会科学的内容,由于变量较多,比较适合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针对同一个话题,不同人的不同立场的交流,可以通过分析看到不同假设的不同权重所引导出的不同结论。
逻辑推理,批判性思维的材料并不枯燥,只是我们的教材过于强调严谨性而忽视了趣味性。《胜者即是正义》电视剧非常夸张但是具有趣味性地展现了律师或者法律工作者的日常:建立逻辑的证据链,斩断逻辑关系的驳斥,因果关系的驳斥,以及利用统计的分析展现诽谤的结果,从不同方面展现了逻辑与思辨。《神逻辑》[6]一书通过绘本的形式,让父母与孩子一起学习日常出现的逻辑谬误。而综艺节目“阅后即瞎”将2005年电影《感谢你抽烟》中的烟草行业的逻辑谬误进行归档分析[7],教会观众如何识别骗子的话语,批判地接受或者反对他人的观点。我们也可以多出版出品一些这样的精彩的影视书籍作品,从各方面满足普通人的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需要。
引用文献:
[1] 伯特兰·罗素的名言。Bertrand Russel, “the whole problem with the world is that fools and fanatics are always so certain of themselves, and wiser people so full of doubts.”
[2] 维基百科:认知模态逻辑,Wikipedia: Epistemic modal logic, 2019年7月13日访问。
[3] 朱邦芬. "为什么浙江省高考学生选考物理人数大幅下降值得担忧." 物理 46, p761 (2017).
[4]尼科洛·塞萨纳-阿洛提等,语言能力之前的人类婴儿展现的逻辑推理先兆,科学,359卷,1263页,2018年,Cesana-Arlotti, Nicoló, et al. "Precursors of logical reasoning in preverbal human infants." Science 359, p1263, (2018).
[5] 田禾,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实验失败了吗?《金融时报》中文网,2015年12月17日,2019年7月13日最后访问
[6] 阿里·阿莫萨维,神逻辑:不讲道理的人怎么总有理,实验出版社,2014年, Almossawi, Ali. An illustrated book of bad arguments. The Experiment, 2014.
[7] 阅后即瞎(已改名为嘻咦啊看)脱口秀《贫穷,很可能仅仅是因为你缺乏逻辑》,2018年3月12日,基于电影《感谢你抽烟》的艺术改编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3: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