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鹰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ingzhang1 农村小伙的回顾与展望

博文

1.23 名著≠文学名著,从诺贝尔文学奖的翻译说起

已有 32136 次阅读 2019-6-1 10:38 |个人分类:教育3|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当你被问到,有什么样的课外名著可以推荐给中小学生寒暑假阅读,或许最直接的反应就是中国的四大文学名著《西游记》、《红楼梦》等,更进一步能够想到一些外国文学名著,《三剑客》、《简爱》、《巴黎圣母院》等等。但实际上名著并不是泛指文学名著,还有历史法律哲学等等不同的体裁。我们产生这样的思维定势,很大程度在于我们的语文、外语教育都在突出文学教育,而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思辨、表达、交流的训练与培养。如果在选书的时候可以记住名著与文学名著的差别,那么读者可以有更多读书的选择。

诺贝尔文学奖的英文为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但实际上,literature这个英文词对应的中文词应该是(广义的)文献,而不是(狭义的)文学。文学在如今的汉语语境下的含义更加侧重于小说、诗歌、散文与戏剧等等体裁的文艺作品,与文学对应还有一些非虚构类的历史、政治、哲学、心理学、经济学等方面的文字作品。人类的知识的结晶主要通过语言和文字来表现,很大一部分并不是由文学展现出来,而是通过文献保留下来的。罗素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是他的重要贡献并不是写出什么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而是作为一个著名的哲学家,写出了很多重要的文字作品。同样的、鲍勃迪伦作为一个歌手,获得了诺贝尔奖,因为歌曲也可以是广义的文献。所以当诺贝尔文学奖翻译成诺贝尔文献奖、或者诺贝尔语言文字作品奖的时候,才更加契合这个奖的初衷。

学生时代寒暑假的时候,语文老师通常会布置课外阅读的作业。这一些推荐的基本就是世界文学名著,大多数都是小说,而小说要么情爱,复仇,或者一些小市民的世俗,美其名曰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小说可以倒序插叙正序,但是不管怎么叙述,大多数的小说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它必须讲一个故事。因为这个故事的结构,它便限制了很多的题材:比如一个物理规律的陈述,一个哲学的想法,便很难用故事来表达。所以,推而广之一旦我们强加名著前面的定语“文学”,我们就错过了很大一片的知识的海洋。

并不是多数学生都都对文学感兴趣的,名著也可以更加兼容并包,比如思想,比如逻辑。不同的老师可以推荐不同学科的名著,比如数学的科普名著,物理化学的发展史,思想道德老师可以推荐一些正义学入门。中考高考并不考察的经济学与心理学却是一个人进入社会以后很重要的知识,如果学习阶段可以看一些入门书籍,对未来的学校社会的衔接也有帮助。

或许因为图书出版不如电影电视音乐更加赚钱,除了一些比较热门的名著《时间简史》、《人类简史》、《明朝那些事》、《枪炮、病菌与钢铁》等可以赚钱,很多冷门的名著《数学花园漫游记》、《哥德尔、艾舍尔、巴赫- 集异璧之大成》、《蚂蚁》《论人性》等经典名著没有再版或者没有翻译引进。这些名著因为读者数量较少,推荐者寡、而不为人所了解,并且由于学校文学名著推荐的权重过高,而被读者错过。

这些冷门名著当然也跟普通读者有一定的距离,因为较高专业素养的某个领域的的很深入的庞大篇幅的书著总是让人会产生一些畏难情绪。当然解决这一个问题、也有对应的方案。 现在学术界有时候为了快速知识更新,有一种比较有意思的出版新书模式:合集出版综述论文,若干个不同细分方向的研究者们各自写一个章节,然后合并起来把这个研究学科发展前沿勾勒出来,比较全面地给新入门的研究者以指引。这种出版模式,也可以用于商业图书出版:出版社可以邀请并一些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大学教师等合作写对应于不同年龄层次的选择的有意思的话题,作为章节,最后合集成书,这样也可以涵盖多个领域的知识。尽管因为作者的专业或者个人口味、编辑的出版选题也会错失一些话题。但是相对于网络上庞大的知识库,有很多错误的信息和无用的信息,这些专业人士反而可以帮读者过滤一些无用信息,反而使得读者的时间还是总体更加高效的利用了。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看到商业出版社可以考虑着重出版或者翻译引进更多的非文学的名著。这些历史、商业、经济、科学、艺术、哲学等等的好书,会让国内的阅读习惯得到加深,而不再过于依赖于文学名著的销售和阅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16575-1182412.html

上一篇:1.22 状元与“第十名现象”背后的统计规律:平均数回归
下一篇:1.24 超越文学、语文与外语教学应有的改良
收藏 IP: 68.42.77.*| 热度|

3 孙冰 傅云义 chenhuansh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20: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