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两年,我校引进了100多名博士。
几乎所有的博士都非常敬业、好学、和蔼,都是好青年。
科研是青年教师的生命线,有了国家基金,至少在心理上就有一点优势。
于是现在,绝大多数新来的博士都在忙着修改自己的基金,不管希望多大。有枣没枣,先打一杆子再说。不申报肯定没希望,先写一个,万一批了呢?岂不快哉?!
我在过去的四天内,看了两个学院拟申请的近40份国家基金,其中绝大多数是新来博士写的青年基金。
越看越失望,不是因为没有创新,不是因为基础不好,也不是因为文字幼稚、表达欠佳。如何写好基金,网上已有许多介绍。我去年也谈了一些看法。
让我失望、郁闷的问题是:几乎所有的新来博士,都紧抱着自己博士期间的研究课题,不考虑国家需求、区域经济、学院基础和学科特色,也不管周围同事在做什么,多是将自己的博士论文演变成青年基金。一句话,没考虑纳税人的感受。
不要忘了,所有基金的函评人及会上评委都赋予自己的一个使命:看好纳税人的钱——与专家自己是否在挥霍无关。
你新来一个地方,能否支撑一个新开的方向?
国家是否需要在这个研究方向上再多些单位研究,分散投资是否必要?
你的新单位有无研究基础或实验条件?
对以上的这些看法,新来的博士捂住自己的耳朵,义无反顾地继续前行,使自己的研究在所在单位越来越边缘化。全然不顾牛憨笨院士告诫我们的“方向要凝练”,也顾不上董晋湘杰青严肃地讲“你们要凝练几个方向”,也不理会国家主席要求大家的“有所为,有所不为”。
你实验能力强,你就好好做实验,但不一定非要在我们这再做核实验吧?你理论功底强,你就好好运用自己的功底,但干吗非天体、黑洞不可呢?
对于一个学科基础弱的学院,亟需集中全力,“断其一指”,当然,能断两、三指更好。即***所言: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站。
对于一个已在某个方向建立起国内外知名度的重点学科,也会非常慎重地选择两三个相关方向,寻求突破。也不会四处出击,全面开花。
“光让我换方向,你为什么不向我靠拢?”我无语,只在心中默念“佛渡有缘人”。
对于有些新来的博士,拿不到基金不是坏事,正好反思一下,结合自己的基础,选择一个可以从事十几年的方向。换句话说,拿到基金到可能是坏事:要浪费几年精力,在新单位的研究方向上,越来越边缘化,今后掉头更难。
如果你是个牛人,不需要周围支撑,就可以独立将一个方向做强——则另当别论。
可惜,多数你们不是。特别是,如果你现在不是,今后——概率很大地——也不会是。
【3月3日后注:这篇文章只表示了一种担忧,且多是从其他角度考虑(如学科、团队、特色,以及如何帮社会、国家解决更大的实际问题,不希望年轻人将有限的精力浪费几年。文章本是急就而成,挂一漏万,因此不一一回复评论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6: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