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审潜规则
看到湖南省高校教师系列职称评审专家宾馆开房收钱的报道,尽管对此类现象早已见怪不怪,但是,心里还是掠过一丝悲哀涟漪。
职称评审在有些地方早已形成一条龙的潜规则文化。一部分活动能力强的教师或专家,通过各自蛇路或鳖路(蛇有蛇路,鳖有鳖路),获取职称评委资格,然后借助生杀予夺的评委特权从参与评审的人员那里获取一定的灰色报酬。再用灰色报酬的一部分去(不断)巩固自己的评委资格,然后又用这一评委的“合法”特权去攫取一定甚至高额的灰色收入。这样一来,就有了皆大欢喜的和谐局面:负责抽调评委的人每年都有不断上扬的预期收入,评委的收入也随着物价水平的攀升而不断增加,付出一定的代价(像报道中那位湖南高校女教师一出手就是一年的辛苦费)的参评人员换来职称的稳定晋升。我不知道,他们属于不善于钱理群教授所说的“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只知道,这样的结果,也就是“劣币驱良币”的后果——实力派被驱逐。现实的需要催生出一种新的职业——职称掮客。你需要什么他们就能给你什么,不管是论文还是职称晋升,也就是说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们做不到的,只要提供相应的报酬。
于是,我们视野所及的常常是那些通过手段获得职称或名誉的名不副实者。更有甚者,通过自己出色的活动能力,成为相关领域的“评霸”(连续多年甚者更长时间雷打不动的评委地位),打压自己的同辈或年轻人。
钱理群教授在怀念其师王瑶教授时说:
他说我们学者中有一类,与其说是学者,不如说是社会活动家,是“社会活动家型的学者”。这种人或者根本没有学问,但极善公关,或者也有点学问,开始阶段还下了点工夫,取得了一定成绩,然后就通过社会公关极力推销自己的产品,以取得最大报酬,得到最大限度的好处,包括政治和物质的好处,通常情况下,还要超值。他们一旦掌握权力就会充分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取更大利益,拉帮结派,“武大郎开店”,压制才华高于自己的同辈或年轻人,有的就成了“学霸”。(《先生之风:二十七位已辞世的中国知识分子的背影》)
通过一个课程培训班(是不是从那个培训班上收获了那么点专业知识,还是一个问号)提高文凭的初中毕业生陈明宪在2004年荣获我国桥梁界最高荣誉——茅以升桥梁大奖。尽管前几年大桥坍塌事故,几乎都有曾经是陈明宪主政的湖南省路桥建设总公司的身影,如:2007年6月,广东九江大桥被船撞断;2007年8月,在建的湖南凤凰沱江大桥垮塌;去年7月,杭州钱江三桥塌陷;尽管众多媒体面对接连发生的事故,将责任直接指向时任工程负责人的陈明宪。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一直是不择手段”的十足政客陈明宪,还是凭着“集合一些人七拼八凑而成”的两本著作,和所谓显赫“战功”,而成为2011年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候选人,并且通过了第一轮遴选。
要不是网络所带来的那点可怜正义,这位政绩卓著、才华横溢的奢靡者(大约两三年的时间内,其一直住在湖南五星级酒店,而酒店费用每年达四五十万元),也许会在2011年光荣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呢。
一直坚持要求对谢剑平的申报材料进行“复议”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秦伯益表示,本月将继续与其他院士联名上书中国工程院,督促院领导对谢剑平院士(长期从事卷烟降焦减害研究工作,去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舆论质疑为“烟草院士”)的“复议”工作。据悉,院士们“再次上书”的联名信中,将会“点”到院士选举中“被公关”问题。
只要评审有潜规则,教科研领域就没有净土。这就是我们虽然天天“创新”时时“原创”而很少看到真正意义的创新更别说有重大突破性原创成果的最重要原因。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10: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