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珣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zxun123 行为上循规蹈矩,思想天地放荡不羁。

博文

天才的屁也是香的

已有 4643 次阅读 2008-9-21 02:00 |个人分类:天南地北|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天才的屁也是香的

黎在珣

2008910开始的举世瞩目的大型强子对撞机实验的一个任务是为了找寻被喻为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昨天从新闻里得知在实验过程中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泄露,原因暂时不明)

希格斯玻色子是44年前由英国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所提出的一种理论存在的粒子。它被视为物质的质量之源以及电子和夸克等形成质量的基础。希格斯玻色子是现代物理学最为关注的研究课题。希格斯提出,其他粒子在希格斯玻色子构成的海洋中游弋,受其作用产生惯性,由此产生了质量。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所预言的62种基本粒子中,只有希格斯玻色子至今未显形。科学家希望,借助大型强子对撞机产生的超高能量深入物质内部,最终找到神秘的希格斯玻色子。

希格斯说,如果希格斯玻色子确实存在,我可能会打开一瓶东西,里面装的是香槟,因为威士忌喝起来不像香槟这么痛快。如果大型强子对撞机确能发现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那么,它不仅填补所谓标准模型(即概括我们当前对粒子物理学知识了解的理论)里的一个巨大空白,还有助于解释质量成因,以及标准模型下一些粒子拥有质量,而其它一些没有质量的原因。

不过,英国著名英国天体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99日在接受英国BBC电台采访时却指出,大型强子对撞机是不会证实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的。他说:如果我们没有在实验中发现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我想这将是一件更令人兴奋的事情。这表明我们在某方面做错了,我们需要重新来考虑这件事情。我赌100美元找不到希格斯粒子。

霍金表示,这次实验虽然不会发现希格斯玻色子,但有可能会发现超伴子(superpartner)。超伴子是从超对称假说(supersymmetry)中得出的一种粒子。该假说认为,每个粒子都有一个尚未被发现的、自旋不同的超伴子。如果大自然严格遵从超对称性,粒子与超伴子的质量必定相同,它们对希格斯玻色子的影响则精确抵消。霍金表示,如果能发现超伴子的存在,将是对旋理论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持

910,在爱丁堡举行的记者会上,希格斯显然对霍金的上述言论非常生气。他说:我必须承认直到现在我也没看过霍金做出这种断言的论文。但是我读过他写的一篇文章,我认为这就是他得出上述结论的理论基础。坦率地说,我认为他的研究方法不够好。我的理解是,他将粒子物理学与引力理论以一种粒子物理学家都不相信的方法放在一起研究,这是不正确。

不过,当它说道下面的话时,研究小组的其他成员迅速打断了他的讲话,指出他对霍金教授观点的理解是断章取义的:"从粒子物理学的量子理论来看,仅考虑重力是不够的,必须多方面地考虑才能得出一项可靠的理论,我认为斯蒂芬没有这样做。我很怀疑他的设想。"

一直对霍金和忧虑大型强子对撞机实验的科学家的观点不屑一顾的希格斯还近似武断地说:一些想阻止大型强子对撞机启动的人应该更好地了解事实真相。

一个八十高龄的顶尖科学家在别人评断自己的并未证实的理论时竟然如此小肚鸡肠,对未知现象有如此坚定的自信,还以此作为依据不惜断章取义地攻击别人,实在为平庸的我辈所能理解。当然,这也许是天才与庸才的区别之一吧。

当然,从严格意义上讲,我们现在还没有权利指责希格斯这位天才非凡的自信。不过,就这两位物理天才的口水战而言,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两人中对实验的预测肯定有一人是错的。

天才会犯错误,似乎不可思议。但不用仔细想就会发现,天才也是人,而且也只是人。是人就会犯错误,就像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天才也有错误的理论一样。作为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和分析学主要创始人罗素在自己的著作中,经常描写伟人的自相矛盾,比如,提倡用节育手段控制人口的马尔萨斯四年内添三个孩子;提倡无为的叔本华对晚来的荣誉欣喜若狂;被称为实验科学始祖的培根则不知道为他治病的哈维发明血液大循环理论。当然,即便是以坦率诚实自命的罗素自己,到了晚年,依然“不顾高龄,追逐他所遇到的每一个穿裙子的人”。他还把他的每一笔收入都记载在一个小本子上,心绪不佳时就掏出来仔细翻阅,美其名曰“最有趣的消遣”。

与天才也只是人相应的是,普通人也是天才,而且可能有大大惊天的表现。差异在于,天才的错误理论被世人欣赏追捧,而普通人的天才之见被世人讥讽嘲笑。

 

主要参考文章:

《彼得·希格斯向诺贝尔竞争者斯蒂芬·霍金发起挑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17-39779.html

上一篇:月亮是中秋树上的花
下一篇:我为什么不担任青年科学博客大赛特邀专家?
收藏 IP: .*| 热度|

7 李侠 鲍得海 刘玉平 李宁 wuqiwen wlmcgyxxzt cgy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5: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