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liug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coliugy

博文

五毒之美

已有 9506 次阅读 2013-6-12 18:48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版纳, 五毒

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民间所谓的五毒多指蛇、蝎、蜈蚣、蜘蛛、蟾蜍五种动物,

但具体是那些物种,我想是很难考证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的大力推进,“五毒”更不能害人了,甚至很少

能在野外遇得到。西双版纳,五毒还是很多,但若与痢疾、瘴气等热带病相比,五毒根本算不上什么毒,对人的危

害要轻许多。傣族有划龙舟的传统,但不过端午节,在多毒的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地区,这是很奇特的文化现象。傣族

有纹身护体、寨门护邪的鬼毒文化,傣药里也多解毒药方。现如今,西双版纳的森林大面积丧失,瘴戾之气也随之消

失了。傣族之中能识毒、用毒、解毒的人越来越少,以后这些知识可能就会彻底丧失。以我们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野

外经验看,五毒数量不多,但在版纳保护较好的森林中,还能遇得到。五毒之首的蛇。大多蛇类毒性不大,毒蛇少之

又少,竹叶青算是比较毒种类。竹叶青是森林质量的标志。干扰大的林子很少见,只有植被保存良好的林子才能遇

到。竹叶青对自己的拟态很自信,往往一动不动,基本不会主动出击。拍摄这张照片时候,我们离它的距离也就几

米,它基本上是一动不动地趴在树枝上,任由摄影师拍摄,哪怕你用棍子拨它,它也不会发动攻击,可谓极懒的毒蛇。


蝎子排在五毒的第二位,属夜行性动物。在西双版纳,蝎子较喜欢干燥一些的环境,常常躲在石头之间,

夜晚将两只螯肢伸出洞口,守株待兔地捕杀过路的小动物。图中这种黑色的蝎子在自然保护区数量不少,

生性胆怯,一见就立马缩回洞中,假如被翻出来则会立马蜷缩身体装死,丝毫没有“五毒”应有的霸气。

与蛇蝎相比,蜈蚣是西双版纳相对常见的“五毒”之一。民间有公鸡吃蜈蚣后好斗的说法,也有泡酒疗伤

的药用方法。因此,蜈蚣常常被捉来泡酒。在版纳植物园,蜈蚣常夜晚出没于生活区,有人曾经被咬过

虽没有致命的危险,但据被咬之人说,蜈蚣咬后巨疼无比,有想疼得想哭的感觉。作为五毒的一员,蜈

蚣的命运实在太差,可谓人见人杀,不然就用来泡酒。蜈蚣能在世上活到今日算是生命力十分强盛了。


五毒之中,蛇、蝎、蜈蚣、蛤蟆各占一席,另外一个到底是蜘蛛,还是壁虎多有争议,各执一词。有毒

壁虎很少,但有毒的蜘蛛也不多见。然而中国境内,蜘蛛种类很多,最近十年,就发现了2000多个

新种,得上21世纪中国的地理大发现。中国人对蜘蛛感情较为复杂,一方面认为是吉祥之物,称之为

子,另一方面又称为毒虫,有恐惧感,见之杀之。其实,蜘蛛形态多样,色泽艳丽,是很精美的生物。

 

最后一个“五毒”是蟾蜍。如图中黑框蟾蜍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较为常见,因其身上布满癞子,俗称癞蛤蟆。

黑框蟾蜍眼睛后方有个毒腺,可分泌毒素,一般动物不敢动它。该毒素也是名贵的中药材蟾酥,据说有活血

的功效。对于人来说,蟾蜍几乎不构成任何威胁,其毒也不能伤人,不知五毒的说法从何而来。癞蛤蟆也只是

人们取笑那些想吃天鹅肉的人的笑柄而已。到此,五毒便介绍完了。五毒更像一个文化里的概念,很难以特定的

物种明确关联,图中动物也未必精确,但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视觉冲击力。如今的生态环境,想见到真正的五毒实

不易,必须到西双版纳或者其它边远山区方可如愿。在西双版纳,这些动物也越来越少,随之消失的还有相伴

的用毒与解毒文化,实在是太可惜了。端午之际,送上日常在野外拍摄的几张五毒图片,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0114-698794.html

上一篇:动物睡觉的科学道理
下一篇:大自然的饮食文化:为什么很少有昆虫敢吃蕨类
收藏 IP: 159.226.249.*| 热度|

9 焦豹 史晓雷 张庆费 张叔勇 徐大彬 曹裕波 biofans rosejump lrklx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0 00: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