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民间所谓的五毒多指蛇、蝎、蜈蚣、蜘蛛、蟾蜍五种动物,
但具体是那些物种,我想是很难考证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的大力推进,“五毒”更不能害人了,甚至很少
能在野外遇得到。在西双版纳,五毒还是很多,但若与痢疾、瘴气等热带病相比,五毒根本算不上什么毒,对人的危
害要轻许多。傣族有划龙舟的传统,但不过端午节,在多毒的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地区,这是很奇特的文化现象。傣族
还有纹身护体、寨门护邪的鬼毒文化,傣药里也多解毒药方。现如今,西双版纳的森林大面积丧失,瘴戾之气也随之消
失了。傣族之中能识毒、用毒、解毒的人越来越少,以后这些知识可能就会彻底丧失。以我们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野
外经验看,五毒数量不多,但在版纳保护较好的森林中,还能遇得到。如五毒之首的蛇。大多蛇类毒性不大,毒蛇少之
又少,竹叶青算是比较毒的种类。竹叶青是森林质量的标志。干扰大的林子很少见,只有植被保存良好的林子才能遇
到。竹叶青对自己的拟态很自信,往往一动不动,基本不会主动出击。拍摄这张照片时候,我们离它的距离也就几厘
米,它基本上是一动不动地趴在树枝上,任由摄影师拍摄,哪怕你用棍子拨它,它也不会发动攻击,可谓极懒的毒蛇。
蝎子排在五毒的第二位,属夜行性动物。在西双版纳,蝎子较喜欢干燥一些的环境,常常躲在石头之间,
夜晚将两只螯肢伸出洞口,守株待兔地捕杀过路的小动物。图中这种黑色的蝎子在自然保护区数量不少,
但生性胆怯,一见就立马缩回洞中,假如被翻出来则会立马蜷缩身体装死,丝毫没有“五毒”应有的霸气。
与蛇蝎相比,蜈蚣是西双版纳相对常见的“五毒”之一。民间有公鸡吃蜈蚣后好斗的说法,也有泡酒疗伤
的药用方法。因此,蜈蚣常常被捉来泡酒。在版纳植物园,蜈蚣常夜晚出没于生活区,有人曾经被咬过
虽没有致命的危险,但据被咬之人说,蜈蚣咬后巨疼无比,有想疼得想哭的感觉。作为五毒的一员,蜈
蚣的命运实在太差,可谓人见人杀,不然就用来泡酒。蜈蚣能在世上活到今日算是生命力十分强盛了。
五毒之中,蛇、蝎、蜈蚣、蛤蟆各占一席,另外一个到底是蜘蛛,还是壁虎多有争议,各执一词。有毒
的壁虎很少,但有毒的蜘蛛也不多见。然而中国境内,蜘蛛种类很多,最近十年,就发现了2000多个
新种,算得上21世纪中国的地理大发现。中国人对蜘蛛感情较为复杂,一方面认为是吉祥之物,称之为
喜子,另一方面又称为毒虫,有恐惧感,见之杀之。其实,蜘蛛形态多样,色泽艳丽,是很精美的生物。
最后一个“五毒”是蟾蜍。如图中黑框蟾蜍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较为常见,因其身上布满癞子,俗称癞蛤蟆。
黑框蟾蜍眼睛后方有个毒腺,可分泌毒素,一般动物不敢动它。该毒素也是名贵的中药材蟾酥,据说有活血
的功效。对于人来说,蟾蜍几乎不构成任何威胁,其毒也不能伤人,不知五毒的说法从何而来。癞蛤蟆也只是
人们取笑那些想吃天鹅肉的人的笑柄而已。到此,五毒便介绍完了。五毒更像一个文化里的概念,很难以特定的
物种明确关联,图中动物也未必精确,但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视觉冲击力。如今的生态环境,想见到真正的五毒实
属不易,必须到西双版纳或者其它边远山区方可如愿。在西双版纳,这些动物也越来越少,随之消失的还有相伴
的用毒与解毒文化,实在是太可惜了。端午之际,送上日常在野外拍摄的几张五毒图片,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0: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