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x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x

博文

太湖行(2)南师大李云梅等湖泊蓝藻水质监测

已有 7059 次阅读 2013-6-5 00:17 |个人分类:课件科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太湖, 水质监测

530日,李云梅教授(浙大王人潮老先生2001年博士)送我几本书(太湖水体光学特性及水色遥感 等),并与黄家柱老先生(已退),吕恒老师等介绍她(他)们小组在三湖一库:太湖、巢湖、滇池、三峡的工作。

 

点源、非点源、面源、内源污染这些行话的关系?

 

内源污染主要指进入湖泊中的营养物质通过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逐渐沉降至湖泊底质表层。积累在底泥表层的氮、磷营养物质,一方面可被微生物直接摄入,进入食物链,参与水生生态系统的循环;另一方面,可在一定的物理化学及环境条件下,从底泥中释放出来而重新进入水中,如底泥扰动,蓝藻复苏、原位生长集聚、水华爆发、从而形成湖内污染负荷。积极采取措施减少湖内污染负荷,如实施底泥疏浚,是控制湖泊富营养化的对策之一。

 

太湖的环境问题,牵涉到历史的沉积。富营养化已是既成事实,只需要一点外部的条件,蓝藻总是要爆发的。所以只能等着蓝藻爆发,再来捞。这是事实,好像也是一种借口。

 

水动力和污染漂移模型,和南湖所马荣华他们差不多。重风吹水动,漂移。轻垂直运动,原位生长。黄家柱老师指出,湖的中部蓝藻浓度高说明了底泥扰动的重要性。闾国年提到气压(或汽压?)与水华爆发的关系,凡感觉胸闷、则水华易爆发,没有模型?

 

半经验模型(HJ-1),郭飞老师介绍他们的模拟CODTP有小时和24小时两种,模拟三大块:1.水动力2.富营养3.泥沙,问题是:1.精度难以估计2.参数难以厘定。

 

小组注意到滇池和太湖的差别包括气温、日照时数、风速风向都难以解释滇池和太湖蓝藻的爆发。实验室光谱主要测量四种藻类,蓝藻的叶绿素A标志性的是藻蓝蛋白,模型解释以500纳米为界,短于500纳米必须用双层球型模型(忘了问是回还是吕)。实验室光谱测量有自制桶,黑布罩。湖中光谱测量同水平三方向,很沉。

 

小组提到韩国的GOCI每天可以获得8景,500米分辨率,三景可任意下载,全8景必须申请。关于GOCI

2010626日,由Astrium公司生产的韩国第一颗气象、海洋和通信卫星(COMS-1 CommunicationOceanand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发射进入太空,其上装载了由e2v组装和筛选的CMOS图像传感器,该卫星由韩国航空航天研究所(KARI)与Astrium共同在法国开发,将会在36000公里高度的地球同步轨道运行,其上搭载了分别用于气象应用、海洋观测和无线通信的三个载荷。命名为COBRA 2MCMOS图像传感器安装在地球同步海洋水色仪(GOCI)的多光谱相机中,用于采集高质量的海洋气象数据,包括台风、海洋温度、粉尘运动和云的形成等。该图像阵列将会提供对韩国近海海洋环境和周边进行探测、监测、量化和预报的多光谱数据,用于海洋科学和研究应用,计划运行10年。

http://www.tangram.cn/templates/tianhemu/second_18_224.html

COBRA 2M6vis2nir1400x1400 pixels500mx500m空间分辨率(中心在Korea Sea,长江下游略粗些)。一小时时间分辨率(每天约8景)

http://kosc.kordi.re.kr/oceansatellite/coms-goci/introduction.kosc

IEEE Xplore - Preleminary analysis of data processing for...

Ocean-Colour Sensors GOCI

 

http://www.ioccg.org/homephoto.html 可见太湖水色的空间分布,西、东洞庭山,但是淀山湖就难以确认,要高手帮助。图质量不错,但标题(Yangtze discharge captured by GOCI/COMS)疑有误,可能是把长江与淮河(水系)搞混了。

注:本文系记录整理。凡提及老师姓名,均系赞美。有错漏请指正。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84-696624.html

上一篇:太湖行(1)地理学两大定律
下一篇:太湖行(5)谨答博友问
收藏 IP: 123.116.138.*| 热度|

11 陈学雷 陈楷翰 庄世宇 虞左俊 戎可 苏德辰 曹聪 廖晓琳 陆俊茜 chenhuansheng FloatingRose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23: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