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十抒怀,答谢网友
澳大利亚 周家馨
在我开始“抒怀”之前,先让我答谢科学网上这么多可爱的朋友们。免得回头抒怀,忘记了答谢你们。
我在一月五日晚间,在科学网博客,上传了一篇博文:《 注册科学网博客的纠结 -- 谨以此文献给李小文去世一周年 》。
这篇博文,在两三天内,被五千多人浏览,80 位注册博客推荐,上到博客首页的博文头条。实在是我始料不及,惶恐万分。
我惶恐,是因为我自 1990 年再次出国后,立志立行。一直以来,安安静静地 “小隐于朝市”。 迄今25 年有余矣。
为什么“隐于朝市”?因为八十年代的中后期,我被媒体的关注及此后的诸多无奈,吓傻了。至今心有余悸。
但惶恐之下,我竟突然发现了这么多可爱的朋友。
你们真诚的欢迎,爽快的留言,活泼的朝气和你们热情的期待,令我感动不已。
你们让我突然觉得,好像一个远方的游子,回到了故乡:“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多么地温馨!
真诚地谢谢你们,多谢了。
换个题目,抒怀吧。
2015年我满了七十,上了人生的第70个台阶。
“人生七十古来稀” 。这句话在现代医学的帮助下,已不复存在。但2015年七个朋友的远去,却让我无奈地,唏嘘出一个变句:“人生七十噩耗频”。
伤感吗?当然。
但这些伤感, 让我感到紧迫,更加地珍惜生命。
但这诊惜生命,不是我要去追逐,在email中频频转发、互联网上胡乱上传的,那些五花八门的养生文章。
也不是那些摆满书店,大本小本的养生书籍。
抑或是,电视,网络视频上,七七八八的养生节目?
更不是人们偷偷响往的延年益寿的丹方。
虽然,其实我也曾,花过时间,去追逐过这些文章,节目。
而且,这些铺天盖地的文章、节目,不仅仅是充斥在中国的媒体,也充斥在外国的各种媒体。
不论国内国外、中文英文,我都去拜读过、追逐过。
但所有养生之道的追逐,经过我用一生喜做科学研究,积累起来的眼光,仔细分析、调查、考证过后,感受的却是:虽说其中的许多,不无道理;但也有太多,太不靠谱;甚至有些,是对人们不负责任的误导。
结果我倒觉得,如若让我去追逐,甚至遵行它们,是把我有限的生命,搞得太复杂了。我累不累呀?
当然,对有些精品,我也不会去排除。老祖先的“中庸”,还是要的。
其次,我也曾梦想过长寿。毕竟这个世界是多么亲近、熟悉,那个世界是多么遥远、陌生。
1998年,我曾在父亲病重时,赶回国内。我幸运地得到医院的默许,在他的病床边,放了一张行军床。在白天有我弟弟,弟媳及她的家人的支持下,在那里侍奉了他 60 来个日日夜夜。也因此在这里,见到了许多的死亡。
一天半夜时分,一个病人濒临死亡。全科室的医护,奋力抢救。所有病房里的人都惊动了。抢救终于成功,大家都为这个病人高兴。
但不料,下半夜三点,他病情恶化,不幸走了。
我想了好久。
第二天,我问这个科室的主任:“ 您做了几十年的医生,见过这么多的死亡。你有没有甚么时候,突然觉得无奈。想起我们小的时候,成都老人常说的,那时候我们还听不懂的一句话:'阎王要你三更走,小鬼留你不到五更' ?”
这么多年来,我逐渐朦胧地,知道了:我们虽然活着,却必须得看穿生死。
我着实佩服小文。因为他是真正看穿了生死的一个人。他活得精彩,死得洒脱!
且看他自己是怎么评说他的一生:“ 谈及(他)此生,他曾对记者笑言:'今生已经如此灿烂,来世只会更加艳丽。' ”
我惊呆了。环顾四周,能把死生看得这么自信,这么坦荡的,能有几人?
我的耳边响起一句铿锵有力的回音:“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周家馨
2016-01-09
写于布里斯本家中
-- 再以一文记念,明日李小文去世一周年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9: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