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E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ckzl 他们的故事才是对科技最好的诠释,关注科技故事。微信公众号:SME

博文

从60只到2亿,霸道八哥入侵美国撞毁飞机、吃垮农业

已有 3529 次阅读 2020-3-11 10:52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鸟撞飞机,已经不算什么稀奇事了。它们与飞机的互相伤害,曾引发无数次紧急迫降和坠毁事故。但你有没有见过一大群鸟“袭击”机场的大场面吗?

让人密集恐惧的欧洲八哥

1960年10月,上万只欧洲八哥入侵波士顿洛根机场就造成了一场大灾难。机场内的飞机一度被黑压压的小鸟包围,让人直犯密集恐惧。

其中一位机长WH Jenkins就形容道,“这些鸟迎面撞向飞机,就像不断向飞机扫射的机关枪,我只听见“砰砰声”便失去了视线,挡风玻璃的每一寸都溅满了血水”。但幸好这架飞机还未起飞,并及时在跑道上刹停。

成群的八哥

然而,另一位机长Curtis W. Fitts就没那么幸运了。

10月4日晚,他负责的东方航空公司375号航班刚起飞就遇上这群欧洲八哥。大约在120英尺的高空,这些小鸟就被吸入发动机,飞机瞬间失去了动力,几乎垂直地坠入海中。

据估计,现场共有超过一万只八哥。而回顾这整场灾难,前后也只经过20秒钟。但机上72人仅有10人幸存,62人丧生,一跃成了史上最惨烈的鸟撞飞机事故。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欧洲八哥硬闯美国机场?这可能需要从美国还未被欧洲八哥占领的时代说起。而这场灾难,最早还可以追溯到一位莎士比亚的狂热粉丝身上。

顾名思义,欧洲八哥原产于欧洲各地,在亚洲以及非洲的部分地区也有分布。而它们的学名则为紫翅椋鸟(Sturnus vulgaris),属雀形目椋鸟科椋鸟属。

尽管它们还有另一个俗名叫做普通八哥(Common Starling),但从外形上来看它们是真的不普通。

美丽的欧洲八哥

从远处看它们是全黑的,但近看其全身羽毛的末端都布满了蛋黄色的斑点,就像缀满了星光。而其黑色的羽毛还带有金属般的光泽,在阳光下能产生蓝绿紫等不同颜色,完全贴合设计界的最刁钻的标准 ——“五彩斑斓的黑”

而在欧洲等地,它们还属于一种益鸟,在控制昆虫数量上扮演着积极的角色。但在美洲这片新大陆上,欧洲八哥却成了最让人闻风丧胆的入侵物种之一。

如今,北美大陆已经有超过2亿只欧洲八哥,北至阿拉斯加南至墨西哥几乎无处不在。如何消灭这种八哥,到现在还是一个大难题。而这2亿只八哥,基本上都来自于百年前大约100只欧洲八哥。

图源:HathiTrust Digital Library

莎士比亚喜欢在作品中借鸟抒发感情和呈现各种戏剧效果,山鸦,鹪鹩,鸬鹚,猫头鹰,夜莺,云雀等60种鸟类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都曾占有一席之地。

而在《亨利四世》(Henry IV)中,莎士比亚就提到了紫翅椋鸟这一欧洲本土鸟类。于是,一位名叫尤金·席费林(Eugene Schieffelin)的德国移民便怀着浪漫的想法,想要向北美引进这种莎士比亚的爱鸟。

那个年代就是如此狂放,人们很少会设想到引进一个外来物种的后果,只图一时爽快。而对于新移民来说,引进欧洲物种似乎也能缓解他们的思乡之情。在1871年,美国甚至还成立一个驯化协会,致力于引进各种欧洲的动植物。而尤金·席费林正是该协会的主席。

1809年的《英国鸟类史》中的欧洲八哥

1890年的冬天,尤金·席费林便在纽约中央公园放飞了60只欧洲八哥。怕引种不成功,他在次年又补充放飞了40只欧洲八哥。

事实上,尤金·席费林也曾释放过不少莎士比亚提到的一些其他鸟类,如夜莺和云雀等,但它们都没能存活下来。所以他有充分理由相信,欧洲八哥会在雨夹雪的寒冷冬天死亡。

然而,出乎预料的是,生命力旺盛的欧洲八哥非但活了下来,而且非常成功。

相比美国的本土鸟类,欧洲八哥有着更多的优势。首先,它们鸟喙上强大肌肉就能帮助更好地完成撬和探等动作。

欧洲八哥的开喙探索,遇到猎物就会迅速合上喙,图源:Peter Alker

将喙插入土壤后张开,欧洲八哥用开喙探索(open-bill probing)的方式,便能把各种无脊椎动物从干燥的土地里找出,如探囊取物般轻松。再配合其演化得更靠前的狭窄双眼,它们也拥有更加完美的探索视角。而这些优势都能让它们在寒冷的冬天找到更多的昆虫,度过难关。

此外,欧洲八哥的超强适应能力还体现在筑巢的问题上。它们属于次级洞穴筑巢者,非常懂得利用其他物种制造的裂痕和洞穴来筑巢,也基本上不挑地。而本身就比较强势霸道的欧洲八哥,还经常与本地筑巢鸟类抢夺地盘,将巢穴筑得到处都是。

摄影师Fabiola Forns拍到一只欧洲八哥的残暴瞬间,它将一只北扑翅鴷打得挂彩,并强占了别人的巢

在美国,它们几乎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栖息地和食物。再加上较强的繁殖能力,每年两窝、一窝4到6只,欧洲八哥很快就在美国建立起自己在当地的种群,并扩散到周边更多地区。

另外,椋鸟的一大特点便是群居,它们一个聚落规模就能达到3000只以上。有时候,还能形成数量高达百万甚至更庞大的鸟群。这就很容易造成文章开头的鸟群撞飞机的事故,给航空带来极大隐患。

而众所周知,八哥又是一种非常吵闹的鸟类。这些欧洲八哥集群飞行也常常引发巨大的噪声,非常扰民。因此欧洲八哥也被称为“噪声鸟”。

如果有一群八哥停在家附近,屋里的人就别想有半分安宁

噪声扰民还好说,但成群的欧洲八哥对农业造成的损失才最让人无奈。虽然欧洲八哥也会消灭一部分的害虫,但它们给美国带来的好处还远远不够抵消它们引发的灾害。

作为一种杂食性鸟类,欧洲八哥会消耗掉大量的谷物、水果和蔬菜。而更可恶的是,它们还会专门挑选其中品质最好的农产品食用。当这一大群欧洲八哥降落在果园或农场上搜寻食物,那将是一次灾难。一天之内,一群欧洲八哥就能吃掉整整20吨土豆。据估计,欧洲八哥每年对美国农业造成的损失约为8亿美元。

此外,欧洲八哥还可能携带各种病菌,有可能会传染给人类、其他鸟类(包括家禽)和牲畜,包括沙门氏菌,组织胞浆菌病等。

遮天蔽日的欧洲八哥群

事实上,美国人在20世纪初就已经意识到事情不妙了。而他们也尝试过自救。

1914年,为了驱赶欧洲八哥,康涅狄格州的居民将泰迪熊绑在树上,并向树丫发射火箭弹想将它们吓走。美国白宫则用广播发出猫头鹰的叫声以作警示,而美国国会大厦附近的柱子上则被装上了各种电网。在某些地区,人们还会在树上涂抹一些化学物质,以刺激欧洲八哥的双脚,让它们无法驻足。

3-氯-4-甲基苯胺对欧洲八哥有剧烈毒性,因而得名Starlicide,广泛用于毒八哥

总的来说,人们尝试过射杀、投毒、诱捕、布电网、驱赶和恐吓等各种手段,但事实却残酷地证明了,欧洲八哥几乎是无法消灭的。

1964年至1967年,为保护加州的牧场饲料,900万只欧洲八哥被人类毒死。2012年,美国农业部通过射杀和诱捕等手段就杀死了近150万只欧洲八哥。但这个数量在2亿面前的庞大数量上根本没能激起一点水花,犹如隔衣服挠痒痒。

成群欧洲八哥跑到牛栏里蹭吃

虽说成群结队的欧洲八哥最让人讨厌,但这其中却也蕴含最深层次的智慧。

其实,光想象这成千上万只八哥在天空起舞就已经足够震撼。但更让人惊讶的是,它们自发组成的队伍也十分顺滑流畅,能够几近完美地完成错综复杂的飞翔协调,呈现出极致的动态美感。

而这种特殊的飞翔模式,在学术界则被称为椋鸟的“ Murmurations”,意味“叽叽喳喳的低语”。

而八哥快速且流畅的成群集飞,正是他们躲避游隼等捕食者的策略

成千上万双眼睛和耳朵组成的集体,能让它们第一时间就发现不怀好意的猛禽,并快速远离捕食者。如果你正好遇上它们在躲避游隼等捕食者的袭击,你将会看到一场震撼人心的空中特技。因此,八哥集结群飞也吸引了许多摄影爱好者。

即便没有一个领头鸟的带领,每只鸟都是独立的个体,但这整个鸟群又像是有心灵感应一样。它们一直没有固定队形且时刻变换着飞行方向,但却没有一只鸟儿掉队或相撞,万鸟如一体。

要知道,鸟群的速度是很快的,能达60公里每小时。如果你把每一只八哥都想象成一辆以时速60公里行驶的汽车,你就能感受到某种超越生物学常识的力量了。

而研究人员也发现,集群飞行的欧洲八哥总是能与临近的七只协调行动。也就是说,它们不会去理会这整个群体有多庞大,每一只八哥都只模仿最近七只鸟的行动即可。

当其中一只鸟儿觉察到危险靠近,它做出的动作反应便会传给邻近的同伴,最后这个动作便通过层层传递,遍及整个鸟群。而最让人震惊的是,这个动作传递过程不但快,而且信息几乎没有退化。

尽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能彻底解释八哥是怎么完成如此出色的集体反应。但这种美丽的生物总能激发科学家的求知欲。

每一种生物都有其独特的生存方式,要怪就怪人类将它们带到了错的地方。

维基百科词条:Common starling、Eugene Schieffelin、American Acclimatization Society

http://nyis.info/invasive_species/european-starling/

RENAE REINTS.Throwback Thursday: The Worst Bird Strike in U.S. History.bostonmagazine..2017.10.5

Sarah Zielinski.The Invasive Species We Can Blame On Shakespeare.Smithsonian.2011.10.04

Andrea Alfano.How Do Starling Flocks Create Those Mesmerizing Murmurations?.all About birds.2013

Ted Gup.100 Years of the Starling.The New York Times.1990.09.0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66991-1222924.html

上一篇:150万只气球酿成灾难,以慈善之名募来的钱还付不起赔偿
下一篇:用画笔追凶的警官,即便被“甲方”要求无限改稿也要为正义加班到头秃
收藏 IP: 113.67.165.*| 热度|

1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 22: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