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内容由【SME】公众号原创
这几年,黄河清了。
若是未曾见过浩荡黄河,便很难理解黄河的威势,更不能理解“黄河清”意味着什么。
黄河是母亲河,席卷黄土为下游带去了肥沃泥土,也还有灾难。
追溯2000年历史,黄河决口不下1500次,每一次都是哀鸿遍野。
自古帝王要义,“河务”都是安邦之重。
但倾历朝国力,“黄河清”现象也不过43次,最长的一次也不过20天。
而这一次,执拗的黄河却屈服了。
黄土高原的许多荒地被一排排森林代替,流入黄河的土壤流沙从13亿吨减少为3亿多吨。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那位执拗的老人——朱显谟。
土壤学家朱显谟
朱老先生是我国水土保持研究的先驱。
他大半生都在研究黄土高原,大半生都在与黄河争一捧黄土。
2008年,一次采访中,这位93岁的老人说出与其温雅性格所不符的话——
“黄河不清,我死不瞑目。”
朱老先生的传记
朱显谟出生小乡村,以致读小学都是一波三折。
因为乡里只能读到小学3年级,没有门道的他只得辍学打工。
幸而得到老师的举荐才能又回到学校,因为他很用功,最后也成功考上了初中。
出身农家又加上到初中“见了世面”,他开始察觉务农的缺点。
让他感受最深的不是劳务繁重,而是收获甚微。
一年到头都在田间劳作,真的有了些收成也只是勉强填饱肚子罢了。
他开始萌生改变农民境况的想法。
18岁这年,他考进上海最著名的中学,迎来人生第一次转折。
亲友开始意识到他的潜力,决定资助他学习。
摆脱农务,朱显谟成绩更是优异,老师、亲友都建议他以上海交通大学为目标。
但他还是坚持考了中央大学农业化学系,选择了土壤肥料专业。
上海中学龙门楼
大学毕业后,他到江西省地质调查所报到。
在这里的土壤研究室,他有机会跟着著名的土壤学家侯光炯学习。
他随着导师四处调查土壤,从导师身上学到土壤研究的知识,看了许多土壤学经典专著。
一代大师在尘土之间成长了起来。
侯光炯
真正让朱显谟成为一代大师的,是导师教会他去质疑。
他产生了“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想法,总是多问一个为什么,执意亲自找真相。
在随后的研究生涯中,他指出不少权威的错误。
一些观点甚至刺痛主流,被视作“离经叛道”。
朱显谟为右三
他曾指出苏联著名土壤学家威廉斯的理论漏洞。
按照威廉斯所提出的:岩石经历风化变成成土物质(被粘粒所填充的崩解物),再凝结作土壤。
朱显谟在太白山的工作发现,威廉斯的片面之处在于:忽略了地衣、苔藓等微生物的作用。
朱显谟提出,生物因素是岩石成土的内在动力,而威廉斯却简单将其归作风化作用。
这一观点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让当时不少以威廉斯理论教学的老教授都挂不住脸。
而且这一研究,不单单是打脸权威,还有益于制定改良土壤肥力方案。
他的学术生涯也不是一帆风顺。
他曾对我国华南红壤的分类提出异议,新的论点在当时学术界引起轩然大波。
争论从未停过,严重程度甚至导致他被调出了红壤地区以外工作。
但他并没有因此失望,仍是旁征博引,从土壤侵蚀和沉积学等角度,证明了自己是正确的。
凭着着眼于实际的研究,朱显谟成为国内数一数二的土壤专家。
而他最多被传唱的,是他与黄河之争。
那是1959年,功成名就的朱显谟告别了南京的优质生活,支援大西北建设。
他举家迁居西北农村,住两间平房,没有卫生间和厨房,与村民共用一个水龙头。
在朱显谟的努力下,水保所从无到有,建立了数个研究室和标本室。
同时设立了观测站,取得了重要的科研成果。
除此外,他着力培养出了一支专门从事土壤和土壤侵蚀研究的科技队伍,后来从队伍中走出的不少研究人员,都成了领域数一数二的大牛。
在读水保专业的学生都会发现,与土壤侵蚀相关的基础工作多数来自于朱显谟,无愧于学术泰斗之名。
他余下人生基本都在黄土高原度过。
为了更好考察黄土高原,他循着那些沟沟坎坎细致研究不下20遍。
三次跨越昆仑,两度入疆,大量的研究奠定了他许多后期观点。
也是这个期间,他寻到了与“黄河争土”的技巧。
黄河巨大的水势,每年都会从黄土高原带走大量的泥土。
大量的泥沙是黄河下游灾患的根源,威胁这华北平原的经济发展还有数以亿计人民的生命。
黄土高原自250万年以来,堆积了厚约100~200米的黄土,是全球最厚、最完整的黄土地层。
中国的黄土沉积,藏有着过往气候变化的秘密,保护黄土同时也在保护历史真相。
“深海沉积物”、“极地冰芯”和“黄土沉积”被认为是揭开气候秘密的三把钥匙
但近千年来,因为爱护不佳,黄土地早已千沟万壑。
土壤渗透和抗抗冲性能横遭破坏,从而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破坏的严重程度在当时,已跃居世界之最,年侵蚀模数高达每平方公里3720吨。
这数值代表什么?
是长江的14倍,密西西比河的38倍,尼罗河的49倍,也就是黄土高原才经得住这样折腾。
朱显谟将一生研究凝结成了“28字方略”: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米粮下川上塬,林果下沟上岔,草灌上坡下坬。
这句话分两部分很好理解:
“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是总的战略目标,是充分发挥水土资源潜力、消除地面超渗径流从而防治水土流失。
而如何做到上面这个目标呢?则是通过后面部分的安排,“川、塬、沟、岔、坡、坬”是几种地形*。
*注:这些地形名词原本是当地的俗语,被朱显谟引入地貌学,并成为国际认可的专有名词。
峁,也是当地俗语,被引入了地貌学
简单的28个字,简而言之也可以是我们熟悉的“植树造林,退耕还林”,但在当时确实让许多研究者眼前一亮。
在什么地形上,种什么植物,却不是简单的一句话,而是通过考察和实验,挑选最适宜合理、最经济方便,效益才能最高。
李振声(右)看望朱显谟(左)
方略提出后,尽管没有得到官方采纳,却已经有了许多实验成果。
各级水土保持实验场所、群众自发的治理实践中,将近200多个成功样板。
只要满足这个方略的核心思想的,就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终于,浩浩荡荡的治河工程正式开始了!
生态环境修复工程很快也取得了成效。
如今的黄河,依然气势蓬勃,是绝佳的观光场景,但一些河段已经看不到以往的黄土色。
如此成果,也就是近年取得的,对黄河沿岸的城市可谓大好消息。
但另一个噩耗也传了来。
2017年10月11日,朱老先生离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千名学子,自发为他祷告送行,他们用蜡烛摆出了“黄河清”。
前线的好消息,与殡仪馆中的沉默形成鲜明的对比。
或是一人半个世纪的坚持,就连黄河也不禁动容。
黄河清,老先生走好。
*参考资料:
学子悼念朱显谟院士,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岳长德. 朱显谟院士简历[J]. 水土保持研究, 1995.
李锐. 呕心黄土盼河清——祝贺朱显谟先生九十华诞[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5.
朱显谟. 再论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J].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1995.
朱显谟, 任美锷. 中国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与整治对策[J]. 中国水土保持, 1992.
朱显谟. 论原始土壤的成土过程[J].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 1983.
陈恒基. 呕心黄土一世情——记资深院士、土壤学家、国土整治专家朱显谟[J]. 中国水利, 1998.
唐克丽. 土壤侵蚀研究的奠基人和引路人──庆贺恩师朱显谟院士80寿辰[J]. 水土保持研究,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