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E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ckzl 他们的故事才是对科技最好的诠释,关注科技故事。微信公众号:SME

博文

没有这个二战士兵你可能毕不了业,SCI之父在几天前悄然离世

已有 4073 次阅读 2017-3-3 09:08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Nature》,一般人对这个杂志都不会太陌生

  如果是科研工作者,这个杂志更是犹如“圣经”一般的存在

  早在2006年,《Nature》上就出现过一篇题为“现金行赏,发表奖励”的文章,而当年中科院对一篇《Nature》文章的奖励是25万人民币,中国农业大学的类似奖赏更是高达30万人民币

  这样高的赏格不仅让吃瓜群众目瞪口呆,连《Nature》都有些受宠若惊

  只是一个杂志而已,怎么就能被捧上神坛了呢

  这大概与《Nature》常年霸占SCI期刊“IF”(影响因子)前十有关

  自1869年创刊以来,大多数的科学杂志都难以望其项背

  换句话说,科学界对《Nature》的迷信,基本等同于对影响因子的迷信

  IF、SCI,似乎都是科学工作者们绕不开的话题

  甚至在很多大学中,IF和SCI成了研究生毕业的量化指标

  学术界对SCI和IF如此迷信,那它们一定是由什么国际权威机构发布的吧

  然而,SCI和IF的身世并没有那么简单,它们并非“出身官门”

  SCI是私人创立的一种用来评价期刊影响力的指标

  SCI的创立者最初的目标只是想要帮助图书管理员建立和维护图书馆馆藏

  SCI是用于评价期刊的指标,不是评价文章,更不是评价作者

  虽然SCI和IF已经跑偏

  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对于科研有着难以估量的重要作用

  毕竟,人家有个好爸爸

  尤金·加菲尔德(Eugene Garfield)

  他是著名的图书馆学、情报学科学家,更是SCI和IF的创始人

  

  1925年9月,尤金出生在纽约市区

  中学毕业后,他还当过电焊工人和建筑工人

  二战爆发,尤金毅然加入了军队,成为了一名滑雪兵

  茫茫雪原之中,尤金与战友们一起无声无息地突袭敌军

美海军陆战队穿滑雪板演练山地战

  战争结束后,尤金重新回到了学校,继续着他的学业

  他进入了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化学

  化学实验对尤金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他的动手能力还是很不错的

  可到了要查文献的时候,他就万分苦恼

  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查文献是再简单不过的一件事

  但是在尤金读书的那会儿,要查到合适的文献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他常常为了找一篇文献,耗费大半天的时间,效率低得出奇

  毕业之后,尤金加入了霍普金斯大学的威尔士医学图书馆索引项目的科研小组

  这个小组主要的研究项目就是,如何提高文献索引的质量和效率

  现有的检索方法并不能满足文献检索的需求,尤金自然而然地想到,或许需要建立新的检索方法

  然而要建立新的检索方法可就没那么容易了,要考虑的因素很多

  尤金是个学化学的理科生,根本就不知道从何入手

  为了能成为专业人士,尤金考取了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系的硕士

  他将自己的科学引文索引的创意写成了一篇论文

  当他的论文在《Science》上发表后,引起了科学界的一番讨论

  能有更好的引文索引方法,科学工作者自然十分欢迎

  可与赞许并存的也有人们的怀疑

  “这不过是个初步的想法,谁知道他是不是真的能做出来呢”

1955尤金发表在《Science》上的论文

  从图书馆系毕业之后,他到了费城的一家医药公司做咨询顾问

  顾问并不是个固定的职业,尤金不用朝九晚五,当然,也没有固定工资

  为了赚钱养活自己,他在一个改建的养鸡场里创建了自己的私人公司

  除了时不时要应对公司里顾客的咨询,尤金几乎所有的时间都耗在了他的“养鸡场”里

  很快,他推出了他的第一个产品——《期刊目录快讯》(Current Contents, CC)

  这是个对管理类期刊进行定期汇编的小册子

  尤金将他的小册子放到报亭中零售

  可过路的人最多只是好奇地翻看一下这些小册子

  好几个月过去了,尤金才勉强能告别入不敷出的惨状

  贝尔实验室,是他的第一个大客户,也是第一家企业用户

  接到贝尔实验室的订单,尤金高兴得不得了

  但是那时候的他,根本没有那么多钱来印小册子,完成贝尔实验室的订单

  于是,他兴冲冲地跑到了私人银行,贷了500美元的印刷费

  1960年,尤金将自己的“养鸡场”改名为科学信息研究所(ISI)

  同时他还去了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成为了结构语言学的博士

  在乔舒亚·莱德伯格博士(1958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的鼓励下,尤金申请了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研究基金关于遗传学引文索引的项目

  评审委员会组织了6个来自不同专业的生物学家来评估尤金的项目

  结论是:要做成这个项目,就必须建立一个多学科的数据库,使之成为多学科发展的共享“智库”

乔舒亚·莱德伯格

  这应该算是尤金的创意第一次得到了国家的承认

  作为一个国家级项目,尤金终于不用再担心钱的问题

  他拿到了30万美元的国家科学基金

  1961年,尤金对当年28个国家出版的613家期刊、20000本杂志上的140万条参考文献建立了引用索引,进行了编目

  很快,他就出版了第一本关于遗传学的引文索引

  尤金并没有停止自己的步伐,只是遗传学的引文索引满足不了他的梦想

  到了1963年,他的第一本《科学引文索引》(即SCI)有了雏形

  正当他准备出版SCI的时候,却收到了噩耗

  建议他出版SCI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都后悔了

  本来以为有国家撑腰,这会儿国家却突然拒绝为SCI买单

  没有了资金来源,尤金将自己关在屋子里,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他必须决定,是继续往前走,还是就此停止放弃SCI

  第二天,走出房门的他神态略显疲倦,眼神却很坚定

  “我决心要孤注一掷、背水一战,继续出版SCI。”

  尤金的这个决定将他逼到了濒临破产的境地

  出版SCI的成本很高,他的ISI难以承担巨额的出版费和印刷费用

  他只好游说华尔街的各大银行,希望能得到投资

  5年之后,尤金的ISI才终于走上正轨,能够收支平衡

  尤金不遗余力地向人们推荐SCI

  可以便于学者了解前人的工作、可以追踪研究成果的发表来源、可以计算期刊的“影响因子”、可以为科学史研究提供辅助手段、可以作为评估研究成果的手段…

  他甚至提出,SCI可以用来预测诺贝尔奖(后来证明并不能作为判断标准)

  听上去,SCI真的是一个很诱人的工具

  人们渐渐接受了SCI,接受了这个便捷的检索工具

  1972年,SCI被放在了联机检索服务(Dialog)中

  DIALOG系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联机情报检索系统,在全球六个大洲100多个国家保有两万五千位客户,是全球最大的专业信息供应商。

  利用科学引文索引的编排方法

  尤金开始出版《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A&HCI)

  “我们的目标是出版一个数据库,使得大学里所有的核心都能够通过引文索引检索出他们所需要的信息。”

SCI成为了大学学习、撰写论文必不可少的工具

  尤金成功了,SCI如今已经成为了科学界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

  而他自己也成为了美国情报学会的主席,各种奖项拿到手软,赚得盆满钵满

  美国信息产业协会名人奖,美国信息学会最佳著作奖和荣誉奖,美国化学会赫尔曼·斯考尔尼克奖…

  二十多年前,每年ISI的净利润就能以千万美元计

  SCI被捧上了学术界的神坛,IF成为了评价科学家成就的重要指标

  可尤金却越来越担心了

  上世纪中后期,当美国的大学要进行终身教授评选的时候,“同行评议”的评价方法根本没办法实行,因为大家都太忙了,几乎不可能将候选人的所有论文都通读一遍,这时候,可以量化的SCI成为了最佳替代工具。

  “那个时候,SCI就成了很多人评估科研能力的标准”

  这并不是一种足够合理足够公平的评价方法

  “如果说引用次数最多的就是伟大的科学家,就应该获得诺贝尔奖,那苏联的李森科大概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了。”

  

李森科,获得性遗传和秋裤阴谋论的提出者(点击阅读李森科的故事)

  尤金并不希望看到SCI被粗暴地用于评价一个科学家的学术能力

  他只是想要建立一个系统的、方便使用的数据库

  而不是在评价一个科学家的时候,变成了“他发了几篇SCI,IF是多少”

  可是SCI和IF的盛行,已经彻底取代了繁琐耗时的“同行评议”

  他只好提出了新的评估方法,来更正现有的谬误

  根据新的方法,评估一位科学家的时候,会先将这位研究人员的同行都划出来,在群组中衡量这位科学家做了怎样的贡献

  即便如此,尤金仍然坚持,用这样简单粗暴的数据来评价一位科学家是不公平的

  SCI用于科学统计和评估本身没有问题,可是仅仅依靠数字运算的方式的评估只会让科研工作变得急功近利

  到如今,SCI已经陪伴着科学工作者走过了半个多世纪

  而三天前,尤金·加菲尔德,SCI的父亲离开了,享年91岁

  或许是上帝被浩如烟海的文献折磨坏了,所以来接他去帮忙编引文索引去了吧

  照SCI现在的“神圣”程度来看,恐怕真的要变成“学术独裁”

  迷信科学,这到底应该算是迷信,还是科学呢?

_____________

内容为【SME】公众号首发

欢迎关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66991-1037221.html

上一篇:他的发现被称中了彩票特等奖!还因此获得诺贝尔奖,拯救了千万人
下一篇:别人说他是“吊车尾”,他偏要拿个诺贝尔奖给你看
收藏 IP: 120.197.53.*| 热度|

2 吕喆 武夷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 11: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